其代表是魏国开凿的鸿沟。
我国运河的开凿始自春秋末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与齐国争战,出于运兵的目的,开凿了联系长江与淮水的运河,即后人所称的邗沟;稍后,又为了参加与晋国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南)的会盟,开挖了联系淮水与济水的运河,即以后的菏水,这样,就把长江、淮河与黄河三大水系联结为一体。
战国时期,魏惠王在位期间,又开凿了另一条著名的运河——鸿沟。这条运河是陆续开凿成的。公元前361年,魏徙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为了加强新都大梁与其各部分领土之间的联系,魏首先于公元前360年开凿了一条沟通黄河与河南岸的圃田泽之间的运河,号称为大沟。大沟自今河南荥阳以北与济水一起分河水东流,至今河南中牟注入圃田泽。公元前339年,复从圃田泽开沟引水,东至大梁城北,然后绕过大梁,折而东南,流经过陈(今河南淮阳),最后至今河南沉丘附近注入灌水的支流颍水。
秦国臣子
这样,鸿沟就以大梁为中心,将黄河、济水、淮水几大水系联结为一个水上的交通运输网,不仅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便利了沿沟两岸农田的灌溉。当时,不仅魏国,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类似运河的开凿。《史记·河渠书》说:“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茁济之间。”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列国对于运河开凿之投入。
秦惠文王和楚怀王
除了运河的开凿,堤防也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是针对河水泛滥而修筑的,主要修筑在大河流经的地区。我国堤防的修筑起源基早,传说尧、舜、禹时代就有大禹的父亲鲧效法共工。“壅防百川”之举。《国语·周语上》记厉王时大臣邵穆公对厉王的谏议中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语,说明西周时期已有沿河川之堤防的修筑。《孟子·告子下》记齐桓公在葵丘之会上命诸侯“无曲防”,说明春秋各国修筑堤防已是常事。
楚怀王
战国时期,各国堤防建筑更为普遍。文献描绘战国时期的堤防,或称之为“巨防”,或称之为“千丈之堤”,可见其规模之巨大。《汉书》记汉代贾让之语称“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实乃言战国堤防修筑的普遍。大概在战国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开发,引起黄河下游一带河水经常泛滥,堤防的修筑遂成为各国面临的不可等闲视之之事。那时居住在黄河下游从而经常受到河患威胁的主要是魏、赵、齐三个国家,由于分裂割据,各国修筑堤防互不为谋,吾至以邻为壑。贾让就说各国所采取的措施是“壅防百川,各以自利”。
义渠王
齐国与赵、魏两国以黄河为界,因其所处地势较低,首受洪水之害,于是便在沿河以东离河25里的地方修筑了一道长堤,造成“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的结果。赵、魏一国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也效法齐国,在河西岸离河25里的地方修筑起一道长堤。这样,黄河就在东西两道河堤之间50里宽的地带游来摆去,尽管河道还不那么稳定,总算有了一定约束。可以说,这些堤防的修筑给各国人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