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粮菜轮作的历史与现状怎样?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0:17:56
字号:

成都市蔬菜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蔬菜花色品种多样,有80多个种,30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三大季为主的间套作和多次作形式,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由成都市第一农科所和西南农学院园艺系分别对成都市近郊的蔬菜栽培制度进行了调查,在80年代初期的调查中发现成都蔬菜间套作的形式有上百种,分为架子间套作和平地间套作两大类,其中架子间套作类型较60年代更趋复杂,从中总结出10种主要的和有代表性的间套作类型,最高熟次可达一年六熟至八熟,复种指数达4.5~6.1 ,较60年代初的4.0~5.0的复种指数有所提高,每667米2产量9200~12000千克。平地间套作13种,其中菜粮间套作4种,常见的间作形式有:平坝区:①油菜+茎用芥菜→水稻,②苕子+萝卜→水稻;丘陵区:①麦子+芥菜→玉米+红苕,②胡豆=红油菜=玉米=红苕。(注:苕子、红苕均为四川方言,苕子即绿肥作物紫云英,红苕即甘薯;“+”表示间作,“=”表示套作,“→”表示整地后换茬。下同。)粮菜间套作形式较60年代未有多少变化,且面积很少,分布于农区。

成都市粮菜轮作的历史与现状怎样?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近郊以蔬菜生产为主,远郊以粮食为主,郊区农村截然划分为常年性蔬菜生产基地和粮区。在1981年,成都市有常年菜地2100公顷,保证成都市近130万人蔬菜供应,人均菜地仅16.7米2,每667米2产量5000千克。为了保证蔬菜周年供应,必须搞间套作等多次作形式,提高复种指数。这种蔬菜栽培方式虽在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里对保证成都市蔬菜供应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蔬菜基地常年单一种菜,同科、同种蔬菜间不易轮作,更不能实行粮菜轮作、水旱轮作,使菜田的生态发生变化,近郊菜地一些蔬菜病虫害严重,如番茄病毒病、晚疫病、冬瓜枯萎病、姜腐烂病已成为毁灭性病害,因而使近郊蔬菜产量下降。

同时在成都市中、远郊的农区的耕作制度是平坝一年两熟,丘陵麦玉(米)苕两年三熟,总的气候条件是三季不足两季有余,秋闲田(土)面积大约44万公顷,而稻、麦(油)茬口间(60~80天)的复种轮作潜力很大,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这一部分生产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成都市第一、第二农科所和各县、区农技推广部门在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广地膜和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设施,大力开发早春和秋季温光资源,充分利用稻麦(油)两熟间隙约占全年20%左右的积温(1000~1300℃的积温),及油菜移栽后10~12月油菜开盘封行前的行间空隙的温、光、水、气等资源,采取正、增、间、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发展水旱粮菜轮作的稻田新三熟制,在农区发展蔬菜,取得了较好的效益,面积逐年扩大。耕作制度改革的关键是采用生长期短的早熟稻麦(油)品种,缩短占地时间,以腾出土地栽种蔬菜,将两熟变为三熟。这样虽然粮食产量略有减少,但增种了一季产值高的蔬菜,全年算总账,经济效益大大增加。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1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