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而保护自己脚下的一方水土,作为农民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对于某些农村封存地里的水井来节约用水,不让浇地了也要支持。当一个地方的农村的地下水位继续的下降,以后更是缺水,所以加强水资源管理也是对的。

但田地里的水井封存后,农民又会回到过去那种靠天吃饭的境地,有水利设置灌溉条件不复存在,如果遇到旱天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农民已经习惯于有水浇条件的耕耘模式,突然更改很不习惯的,尤其是有水田的农村,没有了水井浇地的便利,只有重新选择适合旱地作业的农作物种植。现在有的地方农村种植红薯等农作物还需要拉水进地浇定苗水。
比方说我们老家这里,以前也是有在田里打水井的,但是不多,主要是集中连片的那种适度规模化的农田才有,以前乡村提倡让种烟叶、种植菊花,修了水井,后来种地大户不干了,水井也就报废了,其他的普通农户根本也用不上。所以我们这里一直以旱地农作物种植为主。比如小麦、玉米、花生和红薯等。

几百年了,我们这里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一直就是这样的。冬春种植冬小麦、春花生、春玉米,然后夏收以后种植麦茬花生、麦茬红薯等,但农作物产量并不低。因为老家是平原地带,只要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时,一般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是近几年气候变化异常,有时候种地赶不上节气了都,比如收麦时下雨,收花生时下雨,记得有年收花生,一直连雨天,机器下不了地,只好人工出,最后还发霉变质好多。
今年又是暖冬天气带来的后果,老家所有的沟渠坑塘,几乎全部干涸见底。前几天我去麦田转悠,小麦缺水现象很严重,所以农民急盼下雨,因为现在是冬小麦返青起身拔节期,对雨水比较敏感,需求量很大。干旱带来的后果还有,极有可能会有严重的病虫害和倒春寒天气。另外,我们这里正在春管阶段,要对小麦浇水、除草、防虫、追肥,这一切离开水不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