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灌溉是水稻高产的重要手段。盐碱地种稻水层管理一是要满足水稻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生理生态需求;二是要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水调温,在盐碱地上还有以水压碱,以水洗盐的作用。在满足水稻生理需水的同时,既要合理地节约用水,又要避免土壤返盐。根据当地水源条件,对不同生育时期采用不同的措施。如河水灌溉田可利用夏季丰水期增加灌水量,集中洗盐排盐。枯水期尽量节水灌溉;井灌区和库水灌区则重点在插秧前后洗盐。各生育阶段具体措施如下:
分蘖期灌浅水3~4厘米,增温促蘖,防止干田返盐。盐碱较重的地块,此期要经常换新水,实行活水浅灌。分蘖末期,当田间茎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时,适时晒田。晒田不宜过重,过重后会返盐,裂缝大会增加渗漏,浪费水并降低土壤温度。晒田以表土硬而不裂为宜。需要重烤田的田块,可分两次进行。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的稻田,也可灌深水抑制无效分蘖。
长穗期以浅灌或间歇灌水为主。此期叶片覆盖田面,蒸发量减少,可以间灌或湿润灌。一般6~7天灌水一次,以田间持水量不低于80%,表土不裂口为宜。抽穗前12~15天灌浅水3~5厘米,防止低温造成花粉败育以及空秕率增加等。
抽穗至灌浆结实期以浅水灌溉为主,乳熟至黄熟期以间歇灌溉为主,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增强根系活力,确保活秆成熟。停水时间视土壤情况,一般在蜡熟末期停水。
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方法介绍
通过水分管理,不仅能达到协调土壤供气、供肥能力,而且能改善水稻生长的温湿度,建立有利于水稻生长的田间小气候,同时具有灭虫、除草的辅助作用。现就水稻不同的栽培方式、不同的生长时期、特异天气、稻株特异状况及施药、除草等灌溉关键点建议如下:
(1)早稻移栽,早、中、晚稻抛秧,早、中、晚稻机插秧宜水深2厘米左右;中、晚稻移栽宜深水(3~5厘米)进行;直播宜畦面无水层进行。
(2)使用除草剂,宜保持薄水层(2厘米)4~5天,如田间无水,要缓灌。每次施肥,要有薄水层,如要灌水,要在自然落干1~2天后再灌。
(3)早稻出现低温(小于15℃),要灌深水(5厘米左右)护苗;早稻扬花期遇28℃以上和中、晚稻扬花期遇32℃以上气温,要灌6厘米左右深水层保温。
(4)打药治虫(飞虱、螟虫等)宜灌薄水,尤其是使用非内吸性农药(触杀性、熏蒸性农药,如敌敌畏等)更要建立水层;对大龄螟虫,在施药时要结合灌深水。
(5)湿润育秧、直播稻在播种至3叶期宜保持土壤湿润,做到田不白、不开裂,则不灌水。
(6)水稻发生僵苗、根系中毒(黑根)宜排水多露田。
(7)田间淹水期超过5天,要排水露田。
(8)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要间断灌水保持土壤湿润。
(9)分蘖期要薄水灌溉与轻露田结合,达到计划苗数要排水露田。对稻苗嫩绿,还有分蘖长势的田块,要加重露田,可露到四周开裂1厘米左右,田中间不陷足,叶色褪淡。
(10)早稻宜在收割前7~10天断水,中晚稻宜在收割前5~7天断水。
(11)秧田喷施水稻吨田宝时,畦面宜在无水层进行;大田喷施水稻吨田宝时,畦面宜干但不裂缝。
水稻的 种植 管理技术是很重要的,会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好坏的问题,你知道水稻在种植的时候有什么关键的技术 方法 吗?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方法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水稻种植管理技术
一、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生育期灌水应采用节水技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进行灌溉排水,主要分为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深水孕穗抽穗、 潜水 成熟。返青期由于移栽时秧苗根部受损,吸收水分少,而叶片蒸发量大,秧苗移栽后必须深水返青。以防止生理失水,水深大约在2~3厘米为宜。如果灌水过深,养分分解慢,对分蘖不利;孕穗抽穗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特别是减数分裂期,对水分反应更加敏感。这时候缺水,会导致颖花退化,造成穗短粒少空壳多,所以,在孕穗抽穗期要维持田间2厘米的水层。
二、预防低温冷害 措施
水稻遇到阶段性低温,又遇绵绵细雨。花粉吸水容易破裂,空壳增加,9月上旬若出现早霜,使水稻不能正常灌浆、乳熟。风速过大时,造成水稻器官直接损害而增加了空秕粒,直接影响了水稻的结实率,造成减产。
预防办法:
1.选择优良抗逆性强的品种,培育壮秧,增施硅肥,增加叶片韧度,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叶片下垂,减轻遮敝,创造良好的受光环境。提高抗逆性。
2.在水稻抽穗期,注意天气变化。当气温低于17℃时,要加深水层15~17厘米,以水保温,气温回升后恢复原水层,以利水稻正常成熟。
3.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从促花肥开始,每一个叶龄同期施一次,可以增强稻株吸收钾肥的能力,减少副作用,穗大增粒重。提高水稻产量。
三、适期收获
收获时期的早晚,将直接影响稻米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产量。收获过早,籽粒尚未充分成熟,秕粒、青粒多,出米率低,米质差;收获过晚。籽粒养分倒流,产量降低,易受早霜危害,茎秆倒伏,稻壳厚,米质发暗无光泽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此不能适时收获对产量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穗轴上下干黄,穗上部三分之二的枝梗变黄.穗下部的谷粒定型变硬时是最佳的收获期。
水稻抽穗扬花期怎么管理
水稻抽穗期遇连续低温阴雨,应普遍用药防治稻瘟病,对易感病品种,应在破口期(全田水稻破口10%-50%)和齐穗期(全田水稻80%穗子抽出),两次用药防治。适用药剂有稻瘟灵、三环唑、咪鲜胺等。其中稻瘟灵、三环唑等药有极强的内吸传导性,一般施药后有2-3小时不下雨,防效就能得到保证。从天气预报看,近期各地多为雷阵雨天气,可以根据情况,趁雨隙喷药。雨后稻叶上有水时,宜适当减少用水量,细喷雾或者用弥雾机喷药。这样,高浓度的药液落到有水的稻叶上,能二次稀释,均匀分布到叶面,,避免大量药液从叶面滴落,影响防效。
防治稻曲病,一般应在水稻破口前1周左右施药。据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多年前的试验研究,用井冈霉素防治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1周左右用药效果最好,到破口期再施药,几乎没有防治效果。从近年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生产用药情况看,适用于防治稻曲病的苯甲?丙环唑、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铜高尚碱式硫酸铜、琥胶肥酸铜等铜制剂以及咪鲜胺等药剂,在水稻抽穗期使用,对稻曲病也有一定的防效。水稻破口前1周没有用药防治稻曲病的田块,可以考虑在抽穗期因地制宜地选用上述药剂防治稻曲病。
唑类杀菌剂在水稻抽穗期过量使用,特别是在遇低温阴 雨水 稻生长受抑制的情况下过量施药,可能影响水稻抽穗和灌浆结实,施药时应严格掌握用量,不盲目增加用量。咪鲜胺以及铜高尚碱式硫酸铜等药,对稻曲病和稻瘟病均有较好的防效,正常使用对水稻的药害风险小,水稻抽穗期可以优先使用这些药剂,或者将其与其他药剂混用或者交替使用。
怎么避开高温影响水稻结实
避开高温对水稻结实的影响,要适期播种,避开炎热高温。将一季中稻的最佳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有效地避开7月下旬~8月上旬存在的常发性高温伏旱天气。合理筛选应用抗高温力较强的品种,调整水稻后期追肥,提高施肥中磷钾比例。当水稻处于抽穗扬花等高温敏感时期,如35℃以上高温天气有可能形成热害时,可以在田间灌深水,根外喷施3%的过磷酸钙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加稻株对高温的抗性,减轻高温伤害。如已遇高温,则加强受灾田块的后期管理,首先坚持浅水湿润灌溉。防止夹秋旱使灾害进一步加剧,后期切忌断水过早,以收获前7~10天断水为宜,其次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另外,还可蓄养再生稻。根据不同的受灾程度,因地制宜蓄养再生稻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