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发明历史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9:43:58
字号:

1.谁是第一个发明杀虫剂的人

英文: Pesticide. Insecticide

杀虫剂发明历史

主要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使用历史长远、用量大、品种多。

杀虫剂按作用方式可分类为:

①胃毒剂。经虫口进入其消化系统起毒杀作用,如敌百虫等。

②触杀剂。与表皮或附器接触后渗入虫体,或腐蚀虫体蜡质层,或堵塞气门而杀死害虫,如拟除虫菊酯、矿油乳剂等。

③熏蒸剂。利用有毒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的挥发而发生蒸气毒杀害虫或病菌,如溴甲烷等。

④内吸杀虫剂。被植物种子、根、茎、叶吸收并输导至全株,在一定时期内,以原体或其活化代谢物随害虫取食植物组织或吸吮植物汁液而进入虫体,起毒杀作用,如乐果等。

按毒理作用可分为:

①神经毒剂。作用于害虫的神经系统,如滴滴涕、对硫磷、呋喃丹、除虫菊酯等。

②呼吸毒剂。抑制害虫的呼吸酶,如氰氢酸等。

③物理性毒剂。如矿物油剂可堵塞害虫气门,惰性粉可磨破害虫表皮,使害虫致死。④特异性杀虫剂。引起害虫生理上的反常反应,如使害虫离作物远去的驱避剂,以性诱或饵诱诱集害虫的诱致剂,使害虫味觉受抑制不再取食以致饥饿而死的拒食剂,作用于成虫生殖机能使雌雄之一不育或两性皆不育的不育剂,影响害虫生长、变态、生殖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等。

按来源可分为:

①无机和矿物杀虫剂。如砷酸铅、砷酸钙、氟硅酸钠和矿油乳剂等。这类杀虫剂一般药效较低,对作物易引起药害,而砷剂对人毒性大。因此自有机合成杀虫剂大量使用以后大部分已被淘汰。

②植物性杀虫剂。全世界约有1000多种植物对昆虫具有或多或少的毒力。广泛应用的有除虫菊、鱼藤和烟草等。此外有些植物里还含有类似保幼激素、早熟素、蜕皮激素活性物质。如从喜树的根皮、树皮或果实中分离的喜树碱对马尾松毛虫有很强的不育作用。

③有机合成杀虫剂。如有机氯类的滴滴涕、六六六、硫丹、毒杀芬等,滴滴涕、六六六曾是产量大、应用广的两个农药品种,但因易在生物体中蓄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许多国家禁用或限用;有机磷类的对硫磷、敌百虫、乐果等约400个品种以上,产量居杀虫剂的第一位;氨基甲酸酯类的西维因、呋喃丹等;拟除虫菊酯类的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有机氮类的杀虫脒、杀虫双等。

④昆虫激素类杀虫剂。如多种保幼激素、性外激素类似物等(见昆虫激素类农药)。

少数传统药剂,如矿油乳剂等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体表起物理杀虫作用,而绝大多数有机合成杀虫剂都进入害虫体内,在一定部位干扰或破坏正常生理、生化反应。进入害虫体内的途径,有的是随取食通过口器进入消化道、渗入血液中,有的是通过表皮,也有的是通过气孔和气管,进入体内的药剂与害虫体内的各种酶系发生生化反应,一些反应使药剂降解失去毒力 ,但也有些药剂被活化使毒力增强 ,未被降解(或活化后的化合物)的药剂因作用机理不同而在一定部位发挥毒杀作用,如作用于神经系统或作用于细胞内呼吸代谢过程。

最近,EDEN Bioscience 公司开发成功了一种新的农作物生产和保护技术。这种新的技术将能够让农作物提高产量,并且使得其更清洁,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EDEN Bioscience 公司利用该技术开发的第一种应用产品是一种发声的产品,叫做——Messenger(R)。它给农作物种植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工具,它能够让种植者控制农作物的生长,使其很少生病,提高产量,这种工具还能杀灭害虫,其中包括极小的线虫类害虫。

这样,农作物种植者就可以减少或者不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杀虫剂,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又更将康。

目前,该公司正在为这种新产品申请销售许可证。而美国环境保护署将在几周内给这种新的产品完成注册登记。

杀虫剂的制备方法,这种杀虫剂利用纳米硅基氧化物所具有的大吸附量和缓释作用,从而使得该杀虫剂的药力能够从纳米硅基氧化物中长期持久地释放出来。克服了现有技术杀虫剂的残效期很短,对光不稳定,容易分解失效,而且其有效成份弥漫空间之中对人产生一定的危害,其残余之不可分解成份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等缺陷。而这种方法则为制备这种杀虫剂提供了一条途径。

2.农药发明的背景是什么

你好,我是植保站的。

农药是用于农作物除病、虫害等的药物,种类很多。农药源于我国。3000年前,我国人民就开始与蝗虫、螟虫作斗争;1800年前,已应用了汞剂、砷剂和藜芦;1000年前,已应用硫、铜、油类及其它植物性杀虫剂。鱼藤精农药即我国首创。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叙述了1890余种药品,很多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农药。化学农药源于欧洲。1874年,德国齐德勤氏合成了滴滴涕,当时,仅为有机化学制备理论的研究,其杀虫效能和实用价值在1936?1939年才被瑞士米勒氏发现。1942年传到国外。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发现的人工合成的最有价值的杀虫药剂。1825年,英国物理兼化学家法拉第研究出666的合成与化学性质。但直到19421943年才肯定了其杀虫效力。这是又一种极为优越的杀虫药剂。1947年,法国化学家希拉德尔对有机磷剂的研究宣告成功,标志着农药的发展进入“高效”时代。

希望可以帮到你

3.谁是第一个发明杀虫剂的人

英文: Pesticide. Insecticide 主要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使用历史长远、用量大、品种多。

杀虫剂按作用方式可分类为: ①胃毒剂。经虫口进入其消化系统起毒杀作用,如敌百虫等。

②触杀剂。与表皮或附器接触后渗入虫体,或腐蚀虫体蜡质层,或堵塞气门而杀死害虫,如拟除虫菊酯、矿油乳剂等。

③熏蒸剂。利用有毒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的挥发而发生蒸气毒杀害虫或病菌,如溴甲烷等。

④内吸杀虫剂。被植物种子、根、茎、叶吸收并输导至全株,在一定时期内,以原体或其活化代谢物随害虫取食植物组织或吸吮植物汁液而进入虫体,起毒杀作用,如乐果等。

按毒理作用可分为: ①神经毒剂。作用于害虫的神经系统,如滴滴涕、对硫磷、呋喃丹、除虫菊酯等。

②呼吸毒剂。抑制害虫的呼吸酶,如氰氢酸等。

③物理性毒剂。如矿物油剂可堵塞害虫气门,惰性粉可磨破害虫表皮,使害虫致死。

④特异性杀虫剂。引起害虫生理上的反常反应,如使害虫离作物远去的驱避剂,以性诱或饵诱诱集害虫的诱致剂,使害虫味觉受抑制不再取食以致饥饿而死的拒食剂,作用于成虫生殖机能使雌雄之一不育或两性皆不育的不育剂,影响害虫生长、变态、生殖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等。

按来源可分为: ①无机和矿物杀虫剂。如砷酸铅、砷酸钙、氟硅酸钠和矿油乳剂等。

这类杀虫剂一般药效较低,对作物易引起药害,而砷剂对人毒性大。因此自有机合成杀虫剂大量使用以后大部分已被淘汰。

②植物性杀虫剂。全世界约有1000多种植物对昆虫具有或多或少的毒力。

广泛应用的有除虫菊、鱼藤和烟草等。此外有些植物里还含有类似保幼激素、早熟素、蜕皮激素活性物质。

如从喜树的根皮、树皮或果实中分离的喜树碱对马尾松毛虫有很强的不育作用。 ③有机合成杀虫剂。

如有机氯类的滴滴涕、六六六、硫丹、毒杀芬等,滴滴涕、六六六曾是产量大、应用广的两个农药品种,但因易在生物体中蓄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许多国家禁用或限用;有机磷类的对硫磷、敌百虫、乐果等约400个品种以上,产量居杀虫剂的第一位;氨基甲酸酯类的西维因、呋喃丹等;拟除虫菊酯类的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有机氮类的杀虫脒、杀虫双等。 ④昆虫激素类杀虫剂。

如多种保幼激素、性外激素类似物等(见昆虫激素类农药)。 少数传统药剂,如矿油乳剂等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体表起物理杀虫作用,而绝大多数有机合成杀虫剂都进入害虫体内,在一定部位干扰或破坏正常生理、生化反应。

进入害虫体内的途径,有的是随取食通过口器进入消化道、渗入血液中,有的是通过表皮,也有的是通过气孔和气管,进入体内的药剂与害虫体内的各种酶系发生生化反应,一些反应使药剂降解失去毒力 ,但也有些药剂被活化使毒力增强 ,未被降解(或活化后的化合物)的药剂因作用机理不同而在一定部位发挥毒杀作用,如作用于神经系统或作用于细胞内呼吸代谢过程。 最近,EDEN Bioscience 公司开发成功了一种新的农作物生产和保护技术。

这种新的技术将能够让农作物提高产量,并且使得其更清洁,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EDEN Bioscience 公司利用该技术开发的第一种应用产品是一种发声的产品,叫做——Messenger(R)。

它给农作物种植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工具,它能够让种植者控制农作物的生长,使其很少生病,提高产量,这种工具还能杀灭害虫,其中包括极小的线虫类害虫。 这样,农作物种植者就可以减少或者不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杀虫剂,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又更将康。

目前,该公司正在为这种新产品申请销售许可证。而美国环境保护署将在几周内给这种新的产品完成注册登记。

杀虫剂的制备方法,这种杀虫剂利用纳米硅基氧化物所具有的大吸附量和缓释作用,从而使得该杀虫剂的药力能够从纳米硅基氧化物中长期持久地释放出来。克服了现有技术杀虫剂的残效期很短,对光不稳定,容易分解失效,而且其有效成份弥漫空间之中对人产生一定的危害,其残余之不可分解成份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等缺陷。

而这种方法则为制备这种杀虫剂提供了一条途径。

4.六六杀虫剂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农药六六六粉,学名六氯环已烷,是白色粉末状固体。

1967年9月12日,山东省化工厅批复青岛化工厂利用旧厂房兴建六六六原粉生产装置,年产1800吨。1968年上半年安装完工,并一次性试车成功,产品质量合格,当年就生产了494吨,1977年扩大到年产5000吨。

六六六粉是一种比较强的杀虫剂,普遍用于农村的各种农作物杀虫作用。由于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比较差,臭虫、蟑螂、虱子不少,所以,城市居民也用六六六粉杀灭这些害虫。

六六六粉污染严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改革开放后,科研工作大发展,不少新型农药问世,六六六粉便被取代了。

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六六六粉的生产,这种农药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5.告诉我农药发明的背景是什么

农药是用于农作物除病、虫害等的药物,种类很多。

农药源于我国。3000年前,我国人民就开始与蝗虫、螟虫作斗争;1800年前,已应用了汞剂、砷剂和藜芦;1000年前,已应用硫、铜、油类及其它植物性杀虫剂。

鱼藤精农药即我国首创。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叙述了1890余种药品,很多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农药。

化学农药源于欧洲。1874年,德国齐德勤氏合成了滴滴涕,当时,仅为有机化学制备理论的研究,其杀虫效能和实用价值在1936?1939年才被瑞士米勒氏发现。

1942年传到国外。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发现的人工合成的最有价值的杀虫药剂。

1825年,英国物理兼化学家法拉第研究出666的合成与化学性质。但直到19421943年才肯定了其杀虫效力。

这是又一种极为优越的杀虫药剂。1947年,法国化学家希拉德尔对有机磷剂的研究宣告成功,标志着农药的发展进入“高效”时代。

6.瑞士科学家谁发明了什么,能够杀虫

答案:瑞士科学家(保罗·米勒)发明了(杀虫剂"DDT"),能够杀虫

1939年,杀虫剂被发明。当时瑞士科学家保罗·米勒发现,一种叫做"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的化学药品是强有力的杀虫剂。

杀虫剂(英文: Pesticide. Insecticide ), 主要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使用历史长远、用量大、品种多。在二十世纪,农业的迅速发展,杀虫剂令农业产量大升。但是,几乎所有杀虫剂都会严重地改变生态系统,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其它的会被集中在食物链中。

7.告诉我农药发明的背景是什么

农药是用于农作物除病、虫害等的药物,种类很多。

农药源于我国。3000年前,我国人民就开始与蝗虫、螟虫作斗争;1800年前,已应用了汞剂、砷剂和藜芦;1000年前,已应用硫、铜、油类及其它植物性杀虫剂。

鱼藤精农药即我国首创。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叙述了1890余种药品,很多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农药。

化学农药源于欧洲。1874年,德国齐德勤氏合成了滴滴涕,当时,仅为有机化学制备理论的研究,其杀虫效能和实用价值在1936?1939年才被瑞士米勒氏发现。

1942年传到国外。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发现的人工合成的最有价值的杀虫药剂。

1825年,英国物理兼化学家法拉第研究出666的合成与化学性质。但直到19421943年才肯定了其杀虫效力。

这是又一种极为优越的杀虫药剂。1947年,法国化学家希拉德尔对有机磷剂的研究宣告成功,标志着农药的发展进入“高效”时代。

8.提供一些农药的发展历史

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农药来预防农作物的损害。

最早的农药应用是大约4500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喷洒的元素硫。古希腊诗人荷马曾提出用燃烧的硫磺作为熏蒸剂。

古罗马的老普林尼曾提到用砷作为杀虫剂;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老普林尼死于带有燃烧硫磺气味的火山烟雾,从而真正说明了硫磺烟雾的非选择性毒杀作用。 在15世纪,诸如砷、汞、铅等的有毒化学物质就被用在农作物上以杀死害虫。

在17世纪,尼古丁和硫酸盐从烟草中提炼出来作为杀虫剂使用。19世纪引进了两种更天然的农药,除虫菊和鱼藤酮。

除虫菊化合物是从菊属植物提炼,而鱼藤酮是从热带植物(主要仍然是鱼藤)的根部提炼出来。 在1939年,保罗·米勒发现DDT是非常有效的杀虫剂。

它很快地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使用的农药。然而,在1960年代,DDT被发现妨碍了许多食鱼鸟类的生殖能力,因此对于生物多样性有重大威胁。

瑞秋·卡森和她的畅销书《寂静的春天》,详细地说明化学农药及杀虫剂的使用,对食物链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DDT目前被超过86个以上的国家禁用,但是在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用来消灭蚊子和其他作为传染病媒介的昆虫,以预防疟疾和一些热带性疾病。

农药的用量从1950年来已成长了50倍之多,每年的用量约为250万吨。

一、农药在农业中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农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创了有机合成农药的新纪元。滴滴涕(D盯)在瑞士诞生、有机磷在德国推出、氨基甲酸醋类除草剂在英国发现,标志着农药大量生产使用的形势已经形成。此后,农药由于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具有高效、快速、经济、简便等特点而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每年人口以15万的速度增加;而耕地面积仅为0.95亿公顷,每年以40.0-46.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要养活众多的人口,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农药的使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发生的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有1648种,其中害虫838种、病害724种、杂草64种、农田鼠害22种。20世纪80年代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农作物病虫草鼠害1.87亿公顷次;90年代扩大到2.50亿公顷次;近几年发生达2.7-3.3亿公顷次。每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占农作物产量的30%。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主要是靠农药解决的,每年农药用量数万t(折纯),农药施用与经济效益之比为l:4以上,可挽回粮食损失3亿t、棉花40万t、蔬菜4800万t、水果320万t,总价值在5亿元左右,可解决l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因此,我国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药功不可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会产生许多新的技术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例如生物防治、抗虫基因导入、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等不使用农药的方法,但没有一种可以完全取代农药。20世纪许多发达国家曾尝试不使用农药,全靠自然调控的措施来保护作物,结果损失惨重。据美国农业部资料,美国一旦停止使用农药将导致植物产品的产量降低30%,农产品的价格提高50%-75%;英国试验证明,一年期间不使用农药导致谷物产量下降45%、马铃薯产量下降42%、甜菜产量下降67%,而两年不用损失又增加一倍;德国亦得到类似结果,苹果园不用农药处理产量减少40%,商品质量的水果数量从80%减少到30%;在日本秧苗稻的产量减少40%,播种水稻的产量减少90%。

 由此可见,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目前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最有效和不可替代的防治方法。正如197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小麦育种学家NormanE.玩d皿g所说:“没有农药,人类将面临饥饿的危险”,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丰衣足食。可以肯定,在较长时间内,农药仍将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重要手段。

 二、农药的负面影响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它对人畜、环境、农产品等特别是在管理、使用不当的条件下有负面影响。农药的负面影响主要源于农药化合物本身、生产中的废弃物与产品中的杂质、使用不当三个方面;虽然与活性化合物本身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使用不当造成。农药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畜农药中毒我国每年农药中毒者达数万至10万人,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占70%以上。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发生急性农药中毒者达10万余人,致死率达20%(即每年约有2万人死亡);90年代以来每年约有5-7千人死亡。据2(XX)年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研讨会”纪要报道,每年因食用蔬菜中毒者高达数千人、死亡数百人。

 2.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中国加人WID后,我国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遭遇欧美、日本等国的“绿色壁垒”,严重地制约了农产品出口。据有关部门估算,自2仪犯年以来国外的技术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达100多亿美元以上。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也必将失去市场。

 3.抗药性增强,我国到1994年至少已有50种农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其中鳞翅目lo种、同翅目10种、鞘翅目7种、蟀蜻3种。

 4.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每年有100万t农药制剂、1亿t药液喷撒到农田中,有效利用率只有10%-30%,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水平,喷撒的大部分农药流失到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采取的克服措施

 农药是在适应农业发展要求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对人畜、环境、农产品等的负面影响是在其广泛使用过程中逐步被认识和关注并不断地被克服和消除。为了克服和消除农药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农药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工作始终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发布了关于安全使用农药的法规,如《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国务院1997年5月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农业部1999年发布了《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2002年发布了《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农业部公告第194号、274号停止受理了一批高毒、剧毒农药的登记申请,撤销了一批高毒农药在一些作物上的登记,第199号公布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不得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的高毒农药品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推荐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和植保机械;国家有关部委每年联合开展了农资打假活动;建立了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实施了高毒农药削减方案等。这些措施为推动我国克服和消除农药的负面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科学评价农药

 人们对农药的功过争议一直不断。评价农药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脱离现实。只有客观、科学、公正、辩证的评价农药的功过,才能扬其利、避其害。农药如同人类科技进步的任何创造发明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为人类造福的一面,又有不符合人类利益的一面。农药最重要的负面影响是对人畜及其有益生物的毒性。但不能借口其负面影响而全盘否定农药,甚至出现“农药命当休矣”的过激论调。正如不能因为交通事故早已列人人类死因前茅而取缔交通工具;也不能因为有不少人触电身亡而否定电气化。医药自古就有“是药三分毒”之说,从来不回避其毒性副作用。但医药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不因药物有不良反应而不使用医药。

 何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药必将会被不断改进与提高,向“高效(亩用药低)、安全(对人畜、环境安全)、经济(用药成本低)及使用方便(高效剂型)”的方向发展。因此,只要采取加强《农药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加大科研投人,进一步开发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科学合理安全农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等措施使人们扬长避短、恰当地使用农药,那么农药必将会在21世纪对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同时,生物防治、抗虫抗病育种、物理防治、农业技术防治及其他新方法、新途径的应用(昆虫性外激素、保幼激素、不育技术、拒食剂、抗菌素及微生物农药等)也必然会有更大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91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