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大剂对人体是否有害要视情况而定。
膨大剂是一种现代农业、食品化工业普遍使用的调节剂。通常情况下根据国标进行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但是部分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大量使用膨大剂,远远超出了正常使用范围,食用这种食物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建议患者至正规商超进行购买,正规商超的食品是对膨大剂及其他农药化学物质经过严格的质检的,对人体无害才允许售卖,是健康的。
扩展资料:
膨大剂对植物可产生助长、速长作用,俗称“膨果龙”,也叫“膨大素”,化学名称叫细胞激动素,属于植物激素类化学物质。常见膨大剂有氯吡脲,英文通用名FORCHLORFENURON,英文简称CPPU(N-2-氯-4-吡啶基苯-N’-苯基脲),属苯脲类物质,主要是刺激细胞分裂素的物质。
由瑞士Sandoz公司最早研发,由东京大学药学部的首藤教授等发明,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研究开发CPPU,但CPPU在促进细胞分裂和增大的同时,出现了畸形果、果品贮藏期变短等问题。1980年,在日本植物调节剂研究协会批准下,以KT-30的名称,协和发酵开始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效果试验。1989年3月,协和发酵以“フルメット液剤(0.10%)”为商品名获得专利。
什么是膨大剂 膨大剂对人体有无危害现如今草莓又大又红、黄瓜顶花带刺、葡萄赛过乒乓球……这些看似美观又好看的瓜果蔬菜,口感已大不如前,就连西瓜也能“爆炸”。近日,江苏出现西瓜“炸裂”情况,再次引起各方对膨大剂的使用产生了诸多疑问。对此,有关专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膨大剂是什么?“膨大剂”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类。它具有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质合成,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常用的有氯吡脲、赤霉酸。在我国,氯吡脲主要用在西瓜等园艺作物上,赤霉酸主要用在柑橘等作物上。氯吡脲、赤霉酸在我国属于登记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我国在批准农药登记时,在标签上规定了用药时期、用药剂量和施用方法,标注了使用范围和安全间隔期。同时,我国还先后制定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农药残留标准,指导和规范农药使用。“瓜裂裂”原因何在?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朝贤说,江苏一些地方出现“瓜裂裂”是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首先,与种植品种有关。此次出现“瓜裂裂”的品种名称叫“日本全能冠军”,去年刚在当地引进推广,其特点就是皮薄、易裂。其次,是天气因素和西瓜生长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今春江苏干旱,在出现“瓜裂裂”的前后几天,当地下大雨,西瓜过度吸收水分,致使出现“瓜裂裂”的情况。第三,与膨大剂使用不当有关。膨大剂一般应在西瓜雌花开花的当天或花前1至3天,喷在瓜胎上,而且应当按照登记时推荐的用量施用。从江苏的情况看,瓜农是在西瓜已接近成熟、快要上市时施用膨大剂,极易出现瓜裂现象。他说,就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江苏局部地区出现的“瓜裂裂”现象,仍属个别情况,以前在国内很少出现,目前也未在其他省份发生。这类问题是生产技术问题,而非质量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来解决。膨大剂对人体有无危害?张朝贤说,正常使用条件下,膨大剂可以促进果实增大、早熟、提高产量。但如果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会引起果实畸形、裂果、掉果等药害现象。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膨大剂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博士表示,国外曾做的细胞实验上,已有实验发现氯吡脲对哺乳动物细胞的GTP酶组装有影响。2004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在动物实验后,指出长期使用氯吡脲,对大鼠的肾脏有影响,使其体重下降,对兔子的皮肤、眼睛有轻微刺激。因此,膨大剂是否对人体有害,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以草莓为例,使用膨大剂和正常种植的草莓是可以区分的。看使用膨大剂的草莓个头超大,外形有不规则凸起、颜色青红分明。正常草莓个头如鹌鹑蛋或鸽子蛋大小,也有个别单枝草莓个头较大,颜色红艳有光泽、色泽均匀,形若圆心。膨大剂草莓能轻易掰开,且掰开后是空心。正常草莓因果肉结合紧密、水分较多而不易掰开,且掰开后为实心。摸 膨大剂草莓泛青部分摸起来比较硬,发红的表皮摸起来有软软的感觉。而正常草莓摸着富有弹性,软硬适中。 尝 膨大剂草莓吃起来寡淡无味,而自然长大的草莓则甜中带酸,自然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