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是文言文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6:53:15
字号:

1. 古文《杞人忧天》和《穿井得一人》的注释

原文:

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是文言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是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

2. 寓言四则后两则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穿井得一人的道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2、杞人忧天的道理: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扩展资料:

前两则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讲述了自大的赫耳墨斯化作凡人,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问价,本以为是商人的庇护神,自己的雕像价格会很高,没想到只不过是宙斯、赫拉雕像的添头而已。

道理: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狂妄自大的人。

2、《蚊子和狮子》

讲述了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不妨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被吃掉时,叹息说:“我同最强大的动物都战胜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道理: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搜狗百科--穿井得一人

搜狗百科--杞人忧天

搜狗百科--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搜狗百科--蚊子和狮子

3. 古文翻译: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释义: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此文出自春秋时代吕不韦所写的《吕氏春秋》。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

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

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文章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文章简介:《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收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语文教科书中(与两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忧天》同属《寓言四则》。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

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

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

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吕氏春秋》以道为主融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

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的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4.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译文 蚊子和狮子译文 穿井得一人译文 杞人忧天译文

前两篇不用翻译了吧?应该看得懂啊。

穿井得一人译文:译文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杞人忧天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依托,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5.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

译文: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扩展资料:

一、文章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 被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二、出处 出典故,意思是打好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远处提水。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收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语文教科书中(与两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忧天》同属《寓言四则》) 三、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百度百科-穿井得一人。

6.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翻译是什么

穿井得一人出于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注释 (1)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2)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

汲:音jí,从井里打水。(3)及:等到。

(4)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7)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于:到,向。

(8)穿:挖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9)闻之于宋君:指这件事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面。

(10)国人:指城都的人。(11)对:回答。

(12)宋之丁氏家无井:“之”助词,的。(13)有闻而传之者曰:“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14)国人道之:“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15)闻之于宋君:“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16)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17)得一人之使:“之”助词,的。

(18)求能之若此:“之”定语后置标志。 (19)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

译为:被宋君听到了。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君的耳朵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来得好啊。 释词“氏”:姓。

“溉汲”:取水。“穿”:挖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均可)。

“使”:使用。"者”:的人。

“对”:回答。释“之”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被动句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

译为:被宋君听到了。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7.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是哪篇文言文的他的意思是什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出自文言文《穿井得人》,意思是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

穿井得一人出典故,意思是打好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远处提水。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像这样追求听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扩展资料:

一、出处简介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收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语文教科书中(与两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忧天》同属《寓言四则》。

二、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节水灌溉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对传统农业灌溉方式的一场革命,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灌溉从粗放到集约,从外延为主到内涵为主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使其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有必要用辨证的观点进行思考。

 一、发展节水灌溉相关问题的思考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减少灌溉用水过程中水资源的无效损耗,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要求适时、适量地进行科学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增产增收。近30年来,我国在节水灌溉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节水灌溉的实践使人们尝到了甜头。然而,任何事物总是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两个方面。当人们在赞誉节水灌溉所获得的成就时,几乎很少考虑节水灌溉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如在井渠结合灌区或井灌区采取渠道衬砌和管道输水后,虽然减少了地面供水量或地下水开采量,但同时也减少了对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量。在地下水资源计算中,从水资源的观点看,减少地面供水量不等于节水量。由此可知,提高农业供水中的利用串,应包括提高一次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两项内容。灌溉供水除用于作物蒸腾和田间蒸发外,灌溉回归水量,其地表部分可为下游灌区利用,渗入到地下的水又可利用机井抽出再次利用,土壤水也有部分可供作物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推行节水灌溉,虽然减少了输水过程的渗漏损失和田间渗漏损失,也同时减少了地下水回归水量,打破了区域内原有的水体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中形成的水资源分布体系。该体系原本对区域内的地下水产生周期性补给,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等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方地区连年持续干旱,许多内陆河断流干涸,黄河断流在时间和长度上均在加长,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已严重超采,这种状况已造成五天然的水源可开。要想继续开源,就得人工涵养水源。涵养的多寡,不仅决定于客观自然条件,还与可能伤害补给的节流本身有关。

 鉴于此,在目前推行的节水灌溉中,我们既要认识到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不应忘记水是循环的,可以重复利用的。明白这一点,我们应进一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尽管人们想方设法,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实施精心灌溉,但如果不注重水资源的涵养,尤其是地下水资源的涵养,逢遭持续干旱,这种节水灌溉还能维持多久。

 二、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各地发展节水灌溉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吸取以往推广节水灌溉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对选择何种节水灌溉技术应预先作好充分论证

 目前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必须因地制宜,作好调查研究,进行充分论证和多方案比较,特别要考虑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延长30年不变的国情,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如经济实力强、灌溉水源特缺的地区宜发展喷灌或微灌;如经济实力弱,则可考虑采取简易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即平整土地、划小畦块、细流沟灌和隔沟沟灌、坐水点种等,或采用节水灌溉制度;如灌溉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等产值高的作物,可考虑采用喷灌或微灌;如灌溉大田作物宜选择渠道防渗或低压管道输水;如连片种植、又实行规模经营管理的,可考虑采用喷灌;切忌主观盲目,互相攀比,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考虑本身条件,一味追求高新技术,造成不良后果。

 2、严格掌握节水灌溉的标准

 尽管目前适合我国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节水节到什么程度才算节水,效益高到什么程度才算高效,用哪些标准来衡量,以往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过去修建的节水灌溉工程,质量好坏相差很远。有不少所谓节水工程,片面追求降低投资,工程很简陋。

 如有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地埋管道每亩只有1~2m,有的连1m都没有,全部是地面移动软管;有的喷灌工程喷头和支管布置间距偏大,形成漏喷;有的滴灌工程每条移动毛管控制二亩地等等,尽管工程投资低,但节水效果不明显;有的只在输水部分采取某种单项措施,而田间却是大水漫灌,种植粗放,虽然减少了输水损失,但增产效益很低。如果不能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方法反映节水灌溉的标准,不但会给宏观决策带来困难,而且会直接影响到节水灌溉的投入与产出和已建节水灌溉工程的巩固。

 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应与农业节水增产技术紧密结合

 过去发展节水灌溉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单项工程技术,而没有注意将农业增产技术措施予以配套,虽然节水但产出效益并不高。当前农业节水增产技术一般包括:水肥耦合技术、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适雨种植的作物合理布局、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秆或地膜覆盖技术、采用化学药剂的抑制作物蒸腾、抗旱、吸水、保水技术以及耐旱品种的选育技术等。今后应特别强调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农业增产技术组装配套,发挥综合的节水增产效益。

 4、认真选择优质的节水灌溉设备

 在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历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教训是由于采用的节水灌溉设备不过关,造成不少已建节水灌溉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甚至报废。因此,必须把选择优质的节水灌溉设备作为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的一件大事来抓。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89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