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家畜中只有猪可感染发病。
其他动物不发病,人类有一定的耐受性;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感染发病。
病猪、处于潜伏期和病愈带毒猪是传染源。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未煮沸的泔水和屠宰下脚料经消化道感染。皮肤和黏膜的伤口最易感染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流行最多,不同条件的养猪场发病率由10%~100%不等;特别是在猪只高度集中的收购站、猪库、大型屠宰场、猪只交易市场、长途运输等地,猪只密度大、拥挤、调动频繁、饲养管理条件差、接触和传播机会多,发病严重。因此,本病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周围、铁路沿线、食品系统的猪仓库和肉联厂等地,分散饲养的农村发生较少。调运的病猪,污染的车、船用具,病猪的新鲜粪尿,流行地区的泔水、洗肉水等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第一产业 1949年前,矮草房,土打墙,群众只有半年粮,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1956年成立了高级合作牡,农村生产有所变化,粮食亩产有了提高,并重视了土地治理和水源利用。兴修水利,治理荒滩,扩大耕地面积,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以上。
1970年至1978年投入资金1万元,工日2万个,削高填洼,整平地面,搬运土石近万立方米修渠道, 实行耕作方式改革,将苏村西河西岸200亩旱田由条播改为畦播,苏村西河河东13.3公顷旱田改为水田,种植水稻。选用良种,科学种田,至1978年粮食亩产突破350公斤,总产达17.5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4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50公斤。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全村实行统一管理,搞两季田,34.7公顷粮田都采用节水型灌溉,实现了农田水利化和耕种收割机械化, 良种施肥管理科学化。2000年粮食平均亩产1050公斤,向国家贡献8000公斤粮食。
经济的发展是从1978年开始, 当年100人上阵,迎风冒雪,奋战40天,建起了占地0.7公顷的兔场。1988年投资160万元建占地4公顷,冷藏能力200吨的肉联厂,当年投产获利93万元。1993年投资2000万元,先后建起了万头养猪场,上了万吨颗粒饲料厂,万吨复混肥厂,并对肉联厂进行了扩建。从1992年村办企业一年一大步,三年实现大飞跃, 1995年村办企业实现产值3900万元,利税287万元,上交国家93万元。在此条件下,1995年组建了沂南县宝珠集团公司。1998年投资560万元建占地1公顷,冷藏能力为500吨的禽兔加工厂, 1999年在县城建成占地4公顷、冷藏能力为500吨的畜禽肉类联合加工厂,被国家商检局定为出口厂家,被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定为向伊斯兰教国家出售肉类产品的厂家。
随着经济市场的变化,1998年处理了万头养猪场,又投资600万元,建起了占地4公顷的种鸡场, 投入种鸡4万套,获利460万元;2000年初又追加投资500万元,建立了占地2.7公顷的第二养鸡场,达到了年存栏10万套的养殖能力,与之配套的孵化厅,拥有先进的国产192型孵化机48台,2000年向社会提供商品鸡苗800万只。
到2000年底,企业拥有总资产1.02亿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亿元,利税1644万元,上交国地两税263万元,人均企业收入4840元。
第二产业 工业: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党支部抓住发展机遇,于1993年投资90万元建起了占地1.3公顷,年生产能力为2万吨的复混肥厂,主要生产小麦、地瓜、花生、水稻的专用肥和少量花卉用肥,达到国家化工部GB15063-94标准,满足了周围村的需要,年纯收入20万元以上。
建筑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于1988年成立了16人的建筑队,1996年成立建筑公司, 2000年底拥有资产500万元,三个工区、九个基建施工队、一个水电安装队,从业人员19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多人,达到三级建筑资质企业水平。
第三产业 应运而生的服务业也蓬勃兴起,充分利用朱家庄村紧靠东红公路和村办企业较多的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995年投资50万元在公路两侧建起了近1000平方米的楼房和4000余平方米的平房,租赁给个体户经商,办起了饭店、小食品、宾馆、日用百货和零售化肥、农药等店铺,年创收10多万元,活跃了当地经济,也改变了本村的环境。同时发展运输业,现有大小载重汽车25部,运输能力10万吨以上,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80多人,实现年总产值1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