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芽枯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老病叶或越冬茶叶中越冬。竖年春天气温上升至8℃以上时形成器孢子,在潮湿中释放孢子,并随雨水溅泼而传播,侵染幼嫩芽叶;
2-3天后出现新病斑,进行扩展蔓延。本病属低温高湿性病害,仅在春茶期发生。春茶萌芽期3月底至4月初开始发病,春茶盛采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高气温在20-25℃时为发病盛期。
6月中旬以后高气温达29℃以上时停止发病。此外,茶叶内含成分也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春茶期,茶叶中氨基酸含量高,可促进病菌生长发育;而夏茶期,茶叶中茶多酚含量高,则会抑制器孢子的萌芽,病害停止发展。品种间有抗病性差异,萌芽早的品种如大叶长、迎霜、福鼎大白茶、龙井43等品种发病较重;而萌芽迟的品种如福建水仙、鸠坑、大毫茶、祁门槠叶中等发病较轻。
茶树芽枯病症斑开始在叶尖或叶缘发生,病斑呈黄褐色,以后扩大呈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褐色细小粒点,以正面居多,病叶已破裂扭曲。幼芽、鳞片、鱼叶均可变褐,病压萎缩不能伸展,后期呈黑褐色枯焦状,严重者整个嫩梢枯死。
防治措施:
(1)及时分批采摘,以减少侵染来源,可以减轻发病。做好茶园覆盖等防冻工作,以增强茶树抗病力,减少发病。
(2)在秋茶结束后飞春茶萌芽期,各喷药一次进行保护。发病初期,根据病情再行防治l一2次。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每亩1.5—2两(合1500倍液);50%托布津每亩2—2.5两(合1000倍液)或50%多菌灵每亩2—2.5两(合1000倍液),进行防治。
|||白茶发生芽枯病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首先,明确结论是要及时治疗芽枯病,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原因是芽枯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会导致茶树芽叶枯萎、变黑、脱落等症状,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是具体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治疗芽枯病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同时,要加强茶园的管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条件,避免茶树过湿或过干。定期清理茶园杂草和病残茶叶,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此外,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加强茶树的抗病能力,也是预防芽枯病的重要措施。
|||白茶发生芽枯病后,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清理园地:及时清除园地内的落叶、枯枝和病叶,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源。
2. 加强管理: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保持茶园排水良好,防止土壤过湿。
3. 喷洒药剂:在发病初期,选用针对性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如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4.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
5. 物理防治:利用太阳能消毒等方法杀死病原菌。如在夏季高温季节,用塑料薄膜覆盖茶园土壤,利用高温杀死病原菌。总之,白茶芽枯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清理园地、加强管理、喷洒药剂、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保证白茶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