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作品概述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编辑本段]作家简介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作者在写完《呼兰河传》两年后去世,具体地点不详。
[编辑本段]故事梗概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
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在这里生活着的是《呼兰河传》的人们。但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的,这样,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当然还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难免一死。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
但它到底还是要复归平静,平静为一种坚韧的生活。这都是小说中磨倌冯歪嘴子给读者的生活提示。
《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河畔的一束风俗画。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禽畜,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粘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粘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美和追求美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首先,《呼兰河传》在结构上与其它小说完全不同.以一般小说的概念去衡量它,它不具备贯穿全书的线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有人说它是自传,因为它描写了作家的家庭及幼年的生活,但“作品是既不讲家史,也不说家庭,就连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也不谈.这是不符合‘传记’的写法和要求的。”(《萧红文学之路》208页)。
茅盾先生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序言)《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小说的后三章又可做为三个短篇,各自独立,但作者又因为一个统一的主题将它们联结一体。仿佛在面前叙述一些遥远而又真实的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为它和起美丽抑或优郁的调子。
呼兰河的冬天:“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象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
这是怎样的一幅东北农村小镇的晨景,何其生机盎然,乡土气息扑鼻而来。“得得”的马蹄声,清脆的甩鞭声,打破了静寂的清晨;而那跳跃的灯笼,升腾的热气更使画面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至于那卖馒头的老者,脚踏有圆滚滚的鸡蛋大冻掌子的鞋子,背着箱子颤颤惊惊地往前走,眼睛晴挂着霜,胡子的冰溜沉甸甸的……
至于那东二道街的大泥坑,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象粥一样,一下起雨来,则白亮亮的涨得溜溜地满,涨到两边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呼兰河的火烧云也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得紫植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红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黄,半灰半白合色、蔺萄灰、大黄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
从地面到天空,女作家那支神来之笔仿佛将你带入呼兰河的小镇。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你历历在目。还有那黄昏之后尚未人睡的孩子的嚷叫:“乌鸦乌鸦你打场,给你二斗粮”;那粉房里鲜明荒凉的歌声“人家的丈夫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也声声传入你的耳鼓。在你的心间荡起一种纯朴的美感,那么实在、那么自然!使你不觉沉醉其中,置身于小镇的清晨与黄昏,感受着浓郁的小镇的气息。
这也得力于它那不似小说的小说结构。假如我们将它刻意构思,套入固有的模式: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打起伏笔、制起波澜,则必失这自然纯朴之美.难以使人产生“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章里开首就写“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读者便从东北小镇的严寒的大地着眼,领略了呼兰河的自然、社会、人情风貌。到第二章,我们又顺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世界.那全身无处不哆嗦的大神,跳到半夜时分,那鼓打得分外地响;拥拥挤挤变得荒凉孤寂的河灯还在黑色的河水中流下去;野台子的戏牵动着小镇所有的人们,酿造许多或许欢乐或许不幸的故事;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没有儿子的妇女们正在给送子娘娘戴一副眼镜;人们围拥着争着看不倒翁的表演……。到第四章,我们又看到了童年的作者在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
我们只感到这是作者的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毫不矫饰,决没有因为它不像小说,感到斋要一个完整的情节和中心的人物.当我们看到后几章的漏粉的一群的生活,贫苦却还苦中作乐,直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及至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的评头品足,又使你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直至最后作者写到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他们居然冲破封建樊篱,在穷苦、诽谤、中伤中生活得恩爱、兴旺,才透出一口气。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其次,《呼兰河传》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在作者童年的后园里: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搂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真如在青天一方碧绿的草地上,我们微闭双眼,聆听着身旁一湾清澈的小溪,轻轻地默默地流过。作者童年心目中的后园多么的动人和可爱!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审美的超越,心灵的净化,竟至于没有什么形容词,更不要谈华丽了。而语言是如此的平缓,就像一个纯朴的女孩儿正向她的小朋友讲叙她所迷恋的地方,真切率直,却令人神往。
当我们谈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偷偷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红彤彤二三十朵玫瑰花,祖父嘴里念着: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的.然后祖父就戴着满头红彤彤的花朵进入家门,祖母大笑,父母亲笑,祖父则笑了十多分钟,我在炕上打滚笑.祖父刚有点忘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爷爷,今年的雨水真大呀。”和着作者童年的“搅乱整个后园”的震耳的笑声,我们也忍俊不禁。仿佛那红花正在耀眼,花香正在袭人,家人的笑语正萦绕在你的耳畔……正是作者那幽默的笔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使你丑身其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产生美好的情感。
还有那卖馒头的人跌倒后挣扎着爬起来,连馒头带冰雪拣到箱子里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后,就对那吃馒头的人说:“冷的天,地皮冰裂了,吃了我的馒头了。”听着的行人都笑了。读者也禁不住哑然失笑。为书中人物的幽默,为着作者的幽默。
《呼兰河传》的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
养猪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顶的草上长着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里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采蘑菇,采蘑菇的骄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则没有不羡慕的,都恨自己为什么不住那草房里。于是感叹啼嘘,相叹不已。房上采蘑菇的故意选几个大的抛下来,借以炫耀,哪知道忘记了房顶已经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脚掉下去了,把脚往外一拔,脚上的鞋子不见了,鞋子就从房顶落到翻开的滚水里,滚着翻着……
读者绝不会因为这情景的有趣而欢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凉的,含着眼泪的。既同情他们的不幸,又原凉他们的麻木。这也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优郁的美感效应。
女作家萧红不仅以独特的结构布丑《呼兰河传》的篇章,以从容平实的笔触叙述呼兰河畔人们的乡土生活,风情习惯,同时又为我们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童话般的情调: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翔嵘、蜻址样样都有.栩嵘有白翔碟、黄蝴裸。
这种蝴裸执少,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蚁是绿的.蜂子则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国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芜芜的,红的红,绿的绿,断鲜漂亮.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果子园。祖母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嘴了。果树于是都死了。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探大精树。这偷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检树先喻,来了雨,大精树就先胃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拾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止的拜壳一样了。
这是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而你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编辑本段]文章节选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酒的酿造分类编辑
猿猴造酒
猿猴以采集野果为生,且有善于藏果的特性。而在自然界中,果实的生长有着严格的季节性,故常要有所储存。洪荒时代的古猿将一时吃不完的果实藏于岩洞、石洼中,久而久之,果实腐烂,那含有糖分的野果通过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发酵而生成酒精、酒浆,因而有了“猿猴善采一百花酿酒”、“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等传说。
这在我国的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明代文人周旦光的(蓬拢夜话)、李哗的(紫桃轩又缀)都提到黄山猿猴造酒的故事。李哗写道:
黄山多猿揉,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揉伺得人,必肠( ni8o)死之。
无独有偶,清代文人李调元在《粤东笔记》、陆柞蕃在《粤西偶记》中都记叙过两广猿猴造酒的故事。李调元写道:
琼州(今海南岛)多孩……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穴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陆柞蕃写道:
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猿猴不仅会“造酒”,而且还嗜酒。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即“猩猩”),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
猩猩者好酒与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诱之。猩猩始见,必大骂日:“诱我也!”乃绝走远去,久而复来,稍稍相劝,俄顷俱醉,其足皆绊于屐.因遂获之。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在垠岩林木间跳跃攀缘,出没无常,很难活捉到它们。经过细致地观察,人们发现并掌握了猿猴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好酒”。动画片《猴子捞月亮》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个过程。人们在猴子出没的地方,摆几缸香甜浓郁的美酒。猴子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踌躇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尝。时间一久,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终于经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诱惑,开怀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我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这说明猿猴是经常和酒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记载,起码可以证明这样的事实,即在猿猴的聚居处,多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至于这种类似“酒”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是纯属生物学适应的本能性活动,还是猿猴有意识、有计划的生产活动,那倒是值得研究的。要解释这种现象,还得从酒的生成原理说起。
酒是一种发醉食品,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搪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是一种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在腐烂的水果摊位甚至垃圾堆附近,也能常常嗅到由于水果腐烂而散发出来的阵阵酒味儿。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醉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酒”的液体析出。这样的结果,并未影响水果的食用,而且析出的液体—“酒”,还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供享用。猿猴居然能在不自觉中“造”出酒,这是既合乎逻辑又合乎情理的事情。当然,拔猴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究竟漫长到多少年,那就是谁也无法说清楚的事情了。
通过考古发掘,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中已发现盛有酒。通过对我国原始文化遗址的发掘,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无论是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随后的龙山文化和良沽文化时期,都发现了盛酒用的陶器,有的还十分精致,在这同时还出土了酿酒用的酒缸。这说明远在仪狄、杜康时代以前,我国已有了酒。而传说中的造酒始祖仪狄或杜康,则可兽面坟踌商晚期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酿酒的工艺,提高了酒的醇度,使之更加甘美浓烈,从而使原始的酿酒,逐步演变成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酿造活动,更成了一种自觉的生产行为。
应该说,远古时代的酒,是食品在大自然中经自然“酒化”而成的。众所周知,酒必须是含有酒精的饮料。而食物中的糖分,像麦芽糖、葡萄糖等,经过自然界中酵母菌的发酵就会生成酒精。那些含有丰富糖分的野生果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通过自然发酵而产生酒精,也就成了“酒”。此种自然成酒的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专有谈“梨酒”的条目,就是一个例证。
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人到农业杜会,人们的主要食物也变成了谷物,于是又出现了谷物酒。而在谷物酒的酿造中,因谷物不能直接与酵母菌发生作用而生成酒精,故谷物中的淀粉必须先经过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后再发酵成酒精,即是先糖化,后发酵,再酒化的过程。天长地久,大自然中野果、谷物的自然酒化现象,经过人们的长期观察总结,终于使酿酒逐步变成了人类自觉、有意识的生产行为。
仪狄造酒
仪狄造酒是最通行的说法,一般认为始载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其曰:
梁王魏婴筋诸侯于苑台,酒酣,请鲁君举筋。鲁君兴,避席择言日:“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日:‘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谦,易牙乃煎敖蟠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仿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肢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茸.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间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这是一段鲁共公姬奋对魏惠王魏婴的劝谏。当时魏国强盛,鲁、宋、卫、韩国君来朝。魏王在苑台(注本多作范台,又名“繁台”,遗迹在今开封)宴请各国诸侯。酒兴正浓的时候,主人向客人敬酒。鲁共公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坐席,正色道:“从前,舜的女儿仪狄擅长酿酒,酒味醇美。仪狄把酒献给了禹,禹喝了之后也觉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并且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美酒而使国家灭亡的。’齐桓公有一天夜里觉得肚子饿,想吃东西。易牙就煎熬烧烤,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给他送上,齐植公吃得很饱,一觉睡到天亮还不醒,醒了以后说:‘后代一定有因贪美味而使国家灭亡的。’晋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没有上朝理政,于是就把南之威打发走了,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贪恋美色而使国家灭亡的。’楚灵王登上强台远望崩山,左边是长江,右边是大湖,登临徘徊,唯觉山水之乐而忘记人之将死,于是发誓不再游山玩水。后来他说:‘后代一定有因为修高台、山坡、美池,而致使国家灭亡的。’现在您酒杯里盛的好似仪狄酿的美酒;桌上放的是易牙烹调出来的美味佳肴;您左边的白台,右边的间须,都是南之威一样的美女;您前边有夹林,后边有兰台,都是强台一样的处所。这四者中占有一种,就足以使国家灭亡,可是现在您兼而有之,能不警戒吗?”魏王听后,连连称赞谏言非常之好。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既是对酒之创始者的最早记述,又是对酒之诱惑力及禁酒行为的最早记述。酒,这种神奇的液体,让人类永远自相矛盾。
另外,秦汉间人辑录古代帝王公卿谱系的(世本)对此也有记载。该书原本已佚,现存清人辑佚本。该书的记载也并不可靠,其中说:“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少康作林酒。”此后,三国蜀汉学者谁周所著《古史考》也说:“古有酸酪,禹时仪狄作酒。”
大禹是中国圣贤系列中领先的几位人物之一以治黄河水患闻名。照说他工作那么辛苦,三过家门而不人,臣下关怀,发明点新鲜饮料慰劳解乏,也是献“忠心”一种具体而微的方式,后世领导尤为体谅理解。当然,大禹也非木石,“尝之而美”,可见孟夫子的“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也算是“后见之明”吧。但问题就出在,他喝着好了,却没有对发明人加以表扬奖励,反而疏远了他(她)。推测起来,不外乎是造酒耗糜粮食,而在“上三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大禹关心的是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酒“尝之而美”,则容易导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群起而效尤。一旦用乘法计算起来,所靡费的食粮就不得了。加之喝上了瘾可以乱性,行事理政,就与“贤明”与否无干了。所以后来夏商周三代的嗜酒之君,就成了“昏君”、“暴君”的象征。如夏莱造“酒池可以运船,糟堤可以望十里”,如商封“为酒池,回船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为辈”(《史记·殷本纪》注),造“肉林”以资“长夜之饮”,“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论衡·语增》),都是造反者“吊民伐罪”时义正词严的好题目。
仪狄这个名字,好像是一个女人的。仪,古文同“娥”,所以传说中后界的妃子嫦娥,古称“常仪”,仪狄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狄姑娘或狄女士。这点古人是清楚的,因此东汉文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架作过一篇《酒赋》,开头两句就说“帝女仪狄,旨酒是献”,点出了她的性别。
古书上关于酒的记载,矛盾之处很多。旧题西汉时孔子八世孙孔鳅著的(孔丛子)(这本书也是后人编辑先代遗文而成的,不很靠得住)记有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劝酒的故事:
平原君好士.食客尝数千人。孔子之玄孙子高穿自鲁适赵,平原君与饮,强之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舰,子路喳喷,尚饮十植’,古之圣贤无不能饮,吾子何辞?"子高曰:“穿闻贤圣以道德兼人,未闻以饮。”平原君曰:“即如先生言,则此言何生?"子高曰:“生于嗜酒者。盖其劝励采戏之辞,非实然也。”平原君欣然曰:“吾弗戏子,无所闻此雅官也。”
帝尧和帝舜都是大禹以前的人,比仪狄还要早,可见仪狄之前就有酒了。至于最晚编成于西汉初年的《神农本草》已经载有酒的性味,如果相信此说,那么远在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就己经有酒了。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复杂的事,单凭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仪狄再有能耐,首先发明造酒,似不大可能。如果说,作为一位善酿美酒的匠人、大师,或是监督酿酒的官员,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方法,终于酿出质地优良的酒醛,这还是可能的。郭沫若提出“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旨酒”,这种说法似乎更可信。
杜康造酒
另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这种说法除了一些文人这样说以外,在民间特别流行,原因是旧时代的训蒙读本、唱本、宝卷、劝善书之类大都是这样说的。杜康造酒的说法主要由于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提到“何以解优,惟有杜康”而流行。在这里,杜康是酒的代名词,因此人们把姓杜名康的这个人当作了酿酒的祖师。现代还有不少注释这首诗的人把杜康往释为最早酿酒者。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有杜康沟、杜康泉、杜康河和杜康墓、杜康庙,当地流传着杜康造酒的传说。据说杜康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当时,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人们开始耕地种粮食。杜康受命管理生产和保存粮食,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但是由于没有仓库和科学的保管方法,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全都因潮湿而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令杜康专职负责粮食保管,如有霉坏,从重处罚。杜康由一个负责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库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螺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螺祖发明缫丝纺织,风后发明指南车,仓颉发明文字。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
此后,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的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里,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在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只醒来逃走了。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就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舔过的地方。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己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醒来后,杜康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去找黄帝。黄帝听完报告,仔细品尝了杜康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
但是,稍有点古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杜这个姓是周朝才有的。《通志·氏族》载:“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9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陶唐氏,可能是做陶的;御龙氏,据说是养龙的;系韦氏,看来是养猪的,9即猪。周武王灭封建立周王朝,此时唐杜氏仍为一个独立的小国。武王之子成王把弟弟封在唐,于是把唐杜国取消,唐杜氏迁走。周宣王时,唐杜氏后代做官,称杜伯,为周宣王所诛,子孙逃亡至晋国,才以封地杜为姓。因此。如果存在杜康这样一个人,应该是春秋时代人,最早不会在周朝以前。而确凿的历史记载,在周以前老早就有酒了,例如有名的夏莱王和殷封王,古书上都说他们有酒池糟丘;而甲骨文、金文里也已经有了“酒”字。
研究酒的学者认为,杜康可能是周秦间一个著名的酿酒家。一提起杜康,人们就知道是讲酒。写过《酒谱》一书的宋朝人窦革就是这样推论的。这个推断大致可信。假使今天有一个诗人写道:“何以解忧,惟有茅台。”人们也会懂得是借酒消愁之意,绝不可以也不会把茅台当作酒的发明地或发明人。而在仪狄或杜康造酒说中,人们认为酒是大禹时代的仪狄和周代的杜康所造,故有“仪狄始作酒醪”、“少康作林酒”之说。
有传说称:杜康常把吃不完的剩饭倒在中空的桑树洞中,日久树洞中便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芬芳香味来,杜康由此受到启发,根据此原理酿出了酒。西晋江统《酒浩》就此写道:
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日杜康。有饭不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四古史与酒
2中国酒文化编辑
历史上酒的记载
中国文化是一种慕古文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看重历史,把祖先的事迹有意识地保留下来。从先秦的编年史(春秋)起,汉代司马迁有上溯至黄帝以迄汉武帝时代的(史记),此后每个朝代都有正史,记载着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变化改革,也记载天文地理、礼乐制度、科学技术的重大事件。既然很早中国就有了酒,那么酒的发明应该记在(史记)的(五帝本纪)或(夏本纪)中,但(史记)的这些时代的史事中没有发明酒的记录。后来的史书和各种典籍中关于第一个造酒者的记载,都是根据并不可靠的古代文献而来的。
中国现存的先秦古书中,不提到酒的书是很少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铭刻在铜器上)都有“酒”字。古文字简单,“酒”字作“酉”,写法都像是一个陶罐的模样。再推上去,西安半坡村遗址所发掘出来的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陶器中,就有像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酉”字形状的罐子;至于距今四千年前的山东大坟口遗址的发掘中,已有大量的搏、豆、杯等盛酒的陶器,证明那时饮酒已相当普遍和讲究,酒文化的发展已有了相当水平。
春秋时代,从科技史和民俗学的角度而言,是一个酿酒与饮酒同趋大盛的时代。人们不仅运用“自然发酵”酿酒,而且发明了曲粟酿酒,相当普遍地掌握了“固态发酵法”与“复式发酵法”酿酒。《尚书·说命》记载殷王武丁与大臣的对话:“若作酒醴,尔为曲蘖。”曲是酒母,又叫酒曲;蘖是麦芽、谷芽之类的糖化发酵剂。曲酿法和蘖酿法都是“固态发酵法”,但曲酿法克服了蘖酿法糖化高、酒化低的缺点,并使糖化、酒化两种步骤同时进行,相互催化,提高了酿酒质量,缩短了酿酒过程,因而称为“复式发酵法”。这是科技史上的一大进步.也可以说是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比欧洲人领先了一千多年。
春秋时代,有一个“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此典本出《庄子·肤筐》,但对它的解释有两种说法。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称:
楚宜王朝诸侯,每恭公后到而酒薄,宣王怒。恭公日:我,周公之后,勋在王室,送酒已失礼,方贵其薄,毋乃太甚。遂不辞而还,宣王乃发兵与齐攻每。梁惠王常欲击赵而畏楚,楚以香为事,故梁得围邯郸。
故事说的是,楚宣王会见诸侯,鲁恭公后到并且酒很淡薄,楚宜王甚怒。恭公说,我是周公之后,勋在王室,给你送酒已经是有失礼节和身份的事了,你还指责酒薄,不要太过分了。于是不辞而归。宣王于是与齐国一起发兵攻鲁国。梁惠王一直想进攻赵国,但却畏惧楚国会帮助赵国,这次楚国有求,便不必再担心楚国来找麻烦了,于是赵国的邯郸因为食国的酒薄不明不白地做了牺牲品。“鲁酒”也成为普通酒或劣质酒的代名词。
另据东汉许慎所注西汉刘向《淮南子》,则是另外一种情况:
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餐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
无论真相如何,这个典故不仅反映当时的酒已经深人到军国政治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它曲折地透露出春秋时代各国酿酒讲究质量,你追我赶的社会现实。
在西方,古代的酒王要是葡萄酿造的,这从那一带的神话传说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酿酒原料都是粮食,葡萄直到西汉武帝时代才从西域传人。古书上说“少康始作秫酒”,少康是夏朝的第五代君主;秫是一种黏性的黍,北方人称为“黄糯”。到了商代又有“黍酒”、“稷酒”,都是粮食酒。周朝末年战国时期,屈原的《九歌》里才出现“椒酒”、“桂浆”;汉朝以后才出现了花色繁多的“菊花酒”、“枣酒”和不胜枚举的药酒。这些酒仍然是将花和药配制在粮食酒里酿成的。随着葡萄的传人,大概东汉时西部的凉州(今属甘肃)一带才出现了少量以葡萄酿造的酒。
酿酒用的曲也早已发明。《尚书·禹贡》提到大禹规定的荆州贡品中,有“著茅”一种,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道:“替茅,茅有毛刺者,给宗庙缩酒。”缩酒,就是滤酒去糟粕的意思。有酒浆需要过滤,就决非自然发酵,而是用酒曲酿造的了。《禹贡》是战国时人追记的书,未必完全可信,但以甲骨文中“酒”字出现之多,周武王鉴于商封王的因酒亡国而作(酒浩),贡思拐《齐民要术》可知至迟在殷商时已经大量酿酒,非有酒曲不可了。因为酿酒要用曲,所以酒又有“曲菜”的别名。关于古代制曲法,北魏贾思怒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
现代酒的发展
现在,杯中之物的队伍更加发展壮大了。就现在的情况看来,酒主要分国酒和洋酒两大类,国酒中又有白酒、啤洒、黄酒、葡萄酒,等等。饮酒本是看个人喜好而定的事情,但是大家似乎有个共识,就是从区域上来分。东北、西北等北方人喜欢喝度数较高、猛烈辛辣的白酒,而江浙一带的南方人更偏向于度数较低、回味悠长的黄酒。黄酒性缓,度数不高,有甜味,故口感适合吃酸甜食的江浙人。易上口,度数低,多饮又有何妨呢?黄酒可以温、烫,可以在其中加生姜片,或是柠檬片,冬天还可以打个鸡蛋下去,夏天可以加冰或是冰镇,饮用方法比白酒花样多。不过似乎现在活跃在市场上的,还是以白酒为主,但是产名酒的地方却大部分在南方,这又是为什么呢?
纵观白酒市场,产地以两湖川贵为最。两湖之地的白酒以普罗大众消费为主,价格适中,品种也丰富;而川贵之地产的白酒身家就相对而言高的多了。四川历来有“天府之国”、“蜀国粮仓”之美称,从地理位置看,一条沱河流经之地,酒香是一路飘来:沱河上游有沱牌曲酒,流到宜宾产出了五粮液,继续向东奔流,到了泸州,酿出泸州老窖,且川中还有剑南春。云贵高原上的国酒茅台,是以高粱和小麦发酵、揉和而成,工艺流程复杂,是我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素有“国酒”之称。除却两湖川贵的白酒之外,我国还有其他地方性的白酒也各有千秋,比如江苏的四特酒、北京的二锅头、东北的烧刀子、山西的汾酒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