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茄子的春季栽培技术如下:
(1)播种育苗
茄子发芽要求较高温度,且幼苗生长缓慢,一般用温床育苗。茄子秧苗期较番茄长,约需70天左右,由于不耐寒,定植期可在3月下旬,播种期在1月上旬为好。茄子幼苗极易感染立枯病、猝倒病,苗床土壤应严格消毒。因幼苗生长缓慢,为了经济利用床面,可行撒播,以后进行1~2次假植,假植最后用10~13厘米左右的距离,茄子宜在浸种催芽后播种,使出苗整齐迅速。育苗期中的温度可比番茄、辣椒高一些,播种后宜保持25℃左右,生长期中阴天保持15~20℃,晴天保持20~25℃,夜温维持在10℃以上。苗床上的施肥也要比番茄多一些,除粪肥外,增施磷肥(如禽粪等),可以促进幼苗的生长及根系的发育。
幼苗生长初期,要间苗1~2次,间去过密及过弱的苗,在播种后30~50天,幼苗生有三四片真叶时,进行一次假植,1个月后再进行第二次假植。
(2)定植
茄子不宜与其他茄果类作物连作,以免传染立枯病、青枯病及其他土壤传染的病害,可进行3~4年的轮作。茄子要求保水、保肥力强的肥沃土壤,茄子根系发达,宜深耕。深耕可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加强保水、保肥能力,根系发育良好,地上部生长健壮,不易倒伏,产量较高。深耕30厘米左右,并用渣肥作底肥,效果更好。
合理密植是提高产量的措施之一,合理密植比稀植较早达到最大叶面积系数,对早期产量有利,可以增加总产量。三叶茄一般行距66厘米,株距40~45厘米;成都墨茄、竹丝茄多用66厘米×50厘米行株距,可以采用宽窄行栽植,宽行有利通风透光,相邻两窄行进行培土,适当缩小株距,过度密植则茄子褐纹病和绵疫病等有所增加,果实着色差,且易发生倒伏。
(3)田间管理
①追肥 由于茄子的生长结果期长,合理追肥,是丰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在定植还苗以后,可追施较浓的粪肥或化肥,以氮肥为主,尿素每667米210~15千克,约10余天追施1次,以供不断结果的需要。在施肥过程中,必须有2~3次重肥,在培土前上一次重肥,浓度可达60%~70%,以后的重肥可在沟内施。茄子的着果有周期性,即在结实盛期以后有一个结实较少的间歇时期,在整个结实期间约有2~3个周期。据试验,多施肥,产量高,其周期的起伏就比较不明显。而少施肥,则周期的起伏就大,着果数及产量减低。
茄子地要经常保持湿润,在土壤水分不够时应灌溉,但土壤排水不好,常诱致病害的发生,故在搞好灌水的同时,应注意排水,特别是在绵雨季节。
②中耕培土 中耕工作多结合除草进行,早期可以中耕深些(5~7厘米),后期要浅些(3~4厘米)。大雨以后,为了防止土壤板结,在半干半湿时进行中耕。当植株长至30厘米左右,要结合中耕进行培土,把沟中的土培到植株根旁,培土以前要施一次追肥,以免须根露出土面,并可减轻风害。植株生长后期,为避免倒伏,还应立支柱。
③整枝摘叶 茄子枝叶繁茂,较易造成郁蔽的情况,由于通风透光不好,而落花落果。可把根茄以下的过于繁密的分枝,即靠近根部附近的几个侧枝除去,以免枝叶过多,通风不良。
在四川盆地秋茄子的栽培,应根据气候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夏季不太炎热的成都多采用留翻花茄子的方法;在夏季炎热的重庆地区一般采用重播的方法。现分述如下:
(1)翻花茄子的栽培
①选择适合翻花的高产品种 可作翻花茄子的品种很多,其中以高架红竹丝、墨茄较好,因为它们的植株高大,通风透光性能较好,抗热力较强,在高温多雨的夏季栽培,有利高产。
②培育生长健壮的植株 于清明节前后,当茄秧有6~7片叶时,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苗子准备定植,定植应选保水、保肥的地,栽苗前将土耕细整平,作成1.6米的厢口,按每厢两行55厘米株距挖窝定植,大约在栽后1个月开始摘头薹果,在二薹茄子刚挂起时培大厢,每窝下重肥,在三薹茄子挂起时重施翻花肥。一般都是用净尿水,以后可以不再施肥,只看天气情况淋水。
③加强栽培管理 翻花茄子生长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应采用深沟窄厢栽培。栽植时为了便于管理,沟深15厘米即可,以后结合追肥理沟,沟深约33厘米左右。为了通风透光,节省养料,翻花茄子要及时整枝打杈,在平窝时必须打去脚叶和下面的杈枝,摘三薹茄子后,可以把干枝、虫枝、不成气的桠枝剪去,过密的桠枝和叶子也可适当疏去,茄子生长后期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如管理好,秋淡季翻花茄子每667米2产量可达1500~2000千克。
(2)秋茄子的栽培
在夏季炎热和伏旱的川东地区,一般年份,茄子越夏以后生长衰败,入秋以后发新芽不多,翻秋花少,产量不高,所以不如重播,以健株越夏,入秋开花结果。秋茄子的播期宜在夏至或夏至以前为好,迟至小暑以后播种,产量大减,立秋就基本上没有收获了。秋茄子的品种宜选用竹丝茄和墨茄,以直播为主,直播时用谷壳等覆盖,以防暴雨打板土壤,播种的行株距为66厘米×40厘米,有条件的也可采用营养钵育苗。秋茄子栽培期中应加强水肥管理,注意防治病虫害,秋茄子8月上旬始花,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为盛收期,一直可采收至12月上、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