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
麦鲮俗称土鲮、鲮公、雪鲮,属鲤科野鲮亚科鲮属。鲮鱼是一种生活在气候温暖地带的鱼类,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在珠江流域,是江河捕捞和池塘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已有好几百年的养殖历史。
鲮鱼是杂食性,鱼苗孵出4天后开始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和小型枝角类。孵出后10天,体长1.4厘米以上,除了吃浮游动物外,开始摄食浮游植物。以后,吃浮游植物越来越多,直到孵出后40天左右,体长4厘米以上时,便以吃浮游植物为主。同时,鲮鱼喜欢舔刮水底泥土表面或岩石表面生长的藻类。此外,还吞食少量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可摄食米糠、花生麸等饲料。
鲮鱼是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5℃至30℃时,食欲旺盛。当水温高于31℃时,食欲减退。而水温低于14℃时,就聚集在深水区不大活动。水温低于13℃时,停止摄食。低于7℃时,则不能生存。由于鲮鱼的抗寒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池塘中越冬,通常要放在避风向阳的深水池,有时还需要增加防寒措施。
鲮鱼为底层鱼类,对溶氧的要求不高,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当水温在20℃至28℃时,溶氧量低于1毫克/升,还能正常摄食;溶氧量低至0.24毫克/升时还没出现窒息。因此,它可高密度放养,一般可亩放1000尾左右。
鲮鱼的生长速度比其他家鱼慢,特别是池塘养殖放养密度大,长得更慢,1龄鱼体重约70克,2龄鱼体重约250克,3龄鱼体重约350克,4龄鱼体重约500克。
但是,鲮鱼的群体产量高,鲮鱼的食用规格要求又不大,体重200克左右就可上市,放养鲮鱼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高的。夏季繁殖的鱼苗,当年份两阶段在鱼苗、鱼种塘培育成体重5至10克的鱼种,年底或翌年放入成鱼塘套养,养成50到100克的中等规格的鱼种,第三年在放入成鱼塘混养,养成200克的商品规格上市。夏季上市的是2周年鱼;秋季上市的,则经历三个秋季,叫"三秋鲮",一般体重在250克左右。
由于鲮鱼的饲料来源广、适应较肥水体环境、抗病力较强、群体产量高等特点,因而成为池塘养殖的必养品种。
鲮鱼体形修长,鳍条柔软,生长迅速,是鳜鱼的适囗饲料。通过提高鲮鱼复养指数对池塘产出率有明显作用。
养殖技术和方法:
一、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5-8亩为宜,水深1.2-1.5米,池塘淤泥的20厘米大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
二、清塘消毒
鱼苗放养前3天需做好干塘、晒池,然后用漂白粉2.5公斤、亩清塘消毒。
三、水质管理
鱼苗下塘后5-7天以清水为主,不能用肥水,水位控制的0.6-0.8米,5-7天后可适当施肥,一般鸡粪颗粒5-7.5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放,池水透明度控制的30厘米左右,正常塘在7-10天内加水一次,水位控制的1.2-1.5米。
四、夏花分塘
鲮鱼苗首先是采用夏花发塘,时间为6月上旬到7月下旬,规格0.3厘米,亩放量为30-60万尾,需经过15-20天培育分塘出池,2至3厘米,成活率为60-65%。然后根据养殖条件和鳜鱼吃食量有计划分养。
五、鱼苗分塘放养
养殖时间为6朋下旬至10月上旬,可分为三段。目前按我市养殖生产主要进行第一段6朋下旬至8月上旬的发塘生产(一般按本市市场供需以第一次繁殖为主),放养规格为每公斤5000-7000 尾,鲮鱼苗4-5万尾/亩,出塘规格每公斤120-150尾,亩产300-320公斤。第二段8朋上旬至9朋上旬,放养规格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放养规格每公斤为1000-1200尾,鲮鱼苗1万尾/亩,出塘规格50-60尾,亩产160-180公斤。合理安排好每期茬囗搭配,亩产可达500-600 公斤。
六、投饲管理
鱼苗下塘后发塘阶段,以豆浆为主,菜饼为辅,泼浆时分两次投喂,鱼苗培育一周后,待鱼苗上滩,在池滩脚上“种浆”,饲料要投足使鱼苗健康生长,一般每培育1万苗需0.5黄豆。分塘后鱼苗根据底质肥瘦用有机肥,一般每亩100-150公斤培育红虫作为开囗料,后投喂菜饼。一般生产1公斤鲮鱼需1.5公斤菜饼。
七、病害防治
鱼苗下池一个星期左右,主要预防“气泡病”的发生,为此,要清水下塘并定期加注清水,养殖期间主要防治车轮虫、斜管虫,1亩1米水深用0.5pmm百虫净全池泼洒,隔日再用0.2公斤鱼蛙烂皮止血灵全池泼洒,使鲮鱼健康生长。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
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这个养殖基地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积极创造新的营收点!
如今我国河流最成功的麦鲮鱼到底有多可怕,连吃货都无法解决?一直以来,我国都深受物种入侵的困扰,要说起入侵我国最成功的鱼类,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清道夫和罗非鱼,但由于罗非鱼在入侵我国之后,就因为肉多刺少,味道鲜美,蛋白质以及氨基酸含量丰富,故而被端上了国人的餐桌。在野外泛滥的罗非鱼无法满足需求时,它也就成了我国主要的人工养殖水产品之一。其实还有一种堪称入侵我国河流最成功的鱼,它便是麦鲮鱼。
第一、适应性强。麦鲮鱼属于杂食性鱼类,除了会有机植物的碎屑和浮游植物为食外,也会摄取水中的小昆虫,比如水秋和一些幼虫等。它原产于孟加拉国和印度,是印度四大养殖鱼类之一,个体较大,长相酷似草鱼,很多人甚至傻傻分不清他们。不过很多人可能会对此不屑一顾,觉得这不过是一种鱼类,最后还不是会被乖乖地呈上饭桌。但麦鲮鱼确实有它的可怕之处,它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在水库、湖泊、池塘、江河中东人松活还具有耐低氧、低温、抗病毒的特性,这是本土领域所没有的。
第二、此外,这种外来鱼类还能够在水温下降到了七摄氏度时正常活动。不过在这种水分之下,本土的鲮鱼早就因为不适而死亡。这对比之下,麦鲮鱼确实比土灵可怕得多。上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从印度引入并对其进行了实验性的养殖,玉佩育成优质的经济型鱼种,凭着卖令于自身极强的适应性,这种设想很快取得成功。之后,麦鲮鱼正是在福建、云南、广东和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经济鱼类推广养殖,成为当地一种重要的经济性鱼种。此时的麦鲮鱼并未出现在野外水域,而是被养殖在固定的水域中。
第三、因人为放生等种种原因,麦鲮鱼逃脱了固定的水域,开始在野外自然水域中繁衍。我国南方气候适宜,河流众多,而且河中食物充足。曼联进入了自然水域之后,大量的繁殖巨蜥一只,一公斤左右的词性麦鲮鱼特产10万到15万例的鱼卵,而且生长期较快,孵化率越高。除了拥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之外,麦鲮鱼还有一个可怕之处,那就是怀孕的数量会随着自身的体重生长而增加。一般来说,孵化出的鱼苗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下,在数月内就能够涨到600到700克之间,野生环境下最大可以长到20斤左右,即使按照正常的三公斤的卖零划转数量来算,就足以让不少的鱼类望尘莫及了。
“作为第一个在牛田洋基地养蛏的试点,我们成功了!”融通农发广州区域公司汕头分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
日前,融通农发广州区域公司牛田洋基地第一批蛏苗长势良好,存活率高,已开始采捕销售。
以前,融通农发广州区域公司牛田洋基地水产养殖品种主要以传统的虾、蟹、鱼为主,多为养殖户小规模散养模式,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价格较低、经济效益不高。
为转变水产产业发展方式,公司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水质、环境检测,于2021年8月引进养蛏企业在牛田洋基地开展200亩蛏子养殖试验,在试验过程中紧密与养蛏企业沟通联系,共同研究养蛏的水质环境、养殖用肥水原料等,初步建立了一套标准化养蛏管理规程。
蛏子是品质上乘的海产品,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可观,但对土质、水质及温度要求极为严格。
牛田洋基地位于汕头市榕江、韩江出海口,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被称之为“汕头绿肺”。
咸淡交界的独特水域、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正是蛏子繁育生长的圣地。
本次养蛏试验的成功丰富了牛田洋基地可养殖品种,初步建立了养蛏用原材料的采购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为打造牛田洋多样化水产品养殖产业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融通农发广州区域公司汕头分公司正在大力推动自主养殖项目,研究上报该项目合作可行性方案,以此为契机,打破以往单一的土地租赁方式,积极创造新的营收增长点。
END
来源:融通农发。
如果发现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
中国水产门户网,志创渔业信息第一品牌;运营二十余载,用心感悟行业发展的点滴;水产人,就上中国水产门户网。
官方微信公众账号“scttwx”现诚征原创文章,欢迎广大行业人士踊跃投稿,积极爆料。
一经采用,必有稿酬!
投稿邮箱:bbwfi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