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品有:
1、有机自由基电池
移动智能设备对电池的续航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目前电池的续航和使用寿命已经无法满足技术的要求,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一种名为有机自由基的电池技术诞生,这种技术比起现在人们常说的石墨烯电池更接近实用性,这是一种使用有机自由基聚合物制作的柔性塑料,高效而环保的特性被认为是取代锂离子电池的最佳选择。
2、神经智能芯片
现代微芯片在不断缩小而处理能力却超过以前的数倍,将芯片植入到大脑中辅助那些脑部神经损伤的人恢复正常生活,这种微型神经芯片能利用人体生物电提供能量,不过未来的大脑内植入的芯片将提高人类的记忆和学习能力,能更高效的处理突发事件。
3、虚拟现实(VR)耳机
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出现许多年了,但这项技术目前应用并不广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VR技术就是更逼真的游戏体验而已,然而这项技术的潜力远远未被开发出来,如果解决了佩戴体积和体验头晕的问题,未来必然会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4、智能家电
人们如今更倾向于将智能家居带入我们的生活。在面对各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都交由智能家居进行实时监测,这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安全便捷、舒适、节能,也让人们从琐碎的家务中脱身,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休闲娱乐,或是学习、健身这样自我提升的方式上。
5、无边框手机
现代的手机已经基本实现无边框技术了,但由于无边框屏幕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液晶泄漏的缺点,如果在工业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未来就会出现更薄的全屏手机,而且还具有屏幕随意弯曲而不会折断的特性。
6、垂直农场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在高层建筑上种植农产品,这种专为农业种植设计的农场占用极少的空间,能避免许多灾害的影响,而且整个农场智能化管理能使产量提高到普通种植农场的1000倍以上,未来这种绿色建筑出现在城市中心也是一种集农业和观赏于一体的生态场所。
我国栽培药用植物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600年以前,《诗经》即载有枣、桃、梅的栽培,既供果用,又可入药。至2000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药材生产即已初具规模,在长安建立引种园,张骞出使西域,引种红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到关内栽种,丰富了药用植物种类。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公元6世纪40年代)其中记述了地黄、红花、吴茱萸、竹、姜、梔、桑、胡麻、蒜等20余种药用植物栽培法。
隋代(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在太医署下专设“主药”、“药园师”等职,掌管药用植物栽培并设有药用植物引种园,在隋书中还有《种植药法》等专著。
唐宋时代(公元7—13世纪)医学、本草学均有很大进步,如唐《新修本草》(公元659年、全书载药850种,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药用植物栽培也有相应发展,如《千金翼方》卷14即记载有百合的种植法:“上好肥地加粪熟劚讫,春中取根大者,擘取瓣于畦中种,如蒜法,五寸一瓣种之。直作行。又加粪灌水,苗出。即锄四边。绝令无草。春后看稀稠得所。稠处更别移亦得。畦中干,既灌水,三年后其大如芋。然取食之。又取子种亦得,或一年以后二年以来始生,甚迟。不如种瓣”。可见当时已有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宋代韩彦直在《橘录》(公元1178年)一书中记述了橘类、枇杷、通脱木、黄精等数十种药用植物栽培法。唐慎微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一书中收集药物达1700多种,并记述了地黄、牡丹等栽培法。
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1503年)在《本草纲目》(1590年)这部医药巨著中记载药物1892种,并记述了荆芥、麦冬等180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法。
明、清时代(公元14—19世纪)有关本草学和农学名著还有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年)、徐光启(1562—1633年)的《农政全书》(1639年)、清代吴其濬(1789—1847年)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陈扶摇(1612—?)的《花镜》(1688年)等都对多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法做了详细论述,为我们研究药用植物栽培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旧中国药用植物的研究,多偏重于化学、药理方面,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防治疟疾,旧中央政府农林部、军政部在四川南川金佛山筹建常山种植场,为现在南川药物种植研究所的前身。本世纪30年代末,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开始在四川药材产区量做了大调查,四川大学农学院、华西大学药学系先后于40年代开始设立药用植物栽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