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中国有什么科学家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3:26:27
字号:

林可胜

二战时期中国有什么科学家

林可胜1897—1969,生理学家,1942年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65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姨父伍连德一样,英籍南洋华人林可胜也是一位医学奇才。

27岁时,他就已经从英国获得了两个博士学位;28岁回到祖国,立即被聘为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此后,在他和同事吴宪的领导下,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不但成了中国生理生化科学最重要的研究基地,还在全世界都拥有了一定的声誉,林可胜本人于1942年在中国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即是一明证。

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被日军占领。但作为美国的产业,协和医学院当时并没有被日本人接收,而且仍有从美国而来的经费,所以研究依然可以继续。

但林可胜坐不下去了。

南下把子女送到老家新加坡安置好了之后,他又只身北上,到武汉组建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

不久后,他又在贵阳图云关创设救护总站,除建立药品和医疗器械制造厂之外,还培养了大量战地医护人员,并先后向全国各战区派出了100多支救护队。

这些救护队改善了“活像一幅地狱图”的伤兵收容所的医疗状况,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前线到后方又从后方到前线

邢其毅

邢其毅1911—2002,有机化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邢其毅年仅26岁。作为美国的博士、德国的博士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已经做出了重要发现的青年化学家,他不能不意气风发,不能不渴望自己在科研领域大展宏图。

但是,在他踏上祖国国土后仅仅几个月,残暴的日军就对中国开始了全面的侵略。

淞沪会战开始之后,不但科研工作不可能再进行,身居上海的他更是直面死亡的威胁。

科研虽然已经无法进行,但不能让科学的火种熄灭。

在化学所所长庄长恭的要求下,邢其毅开始主持化学所的“搬家”行动——将化学所图书馆中的重要图书以及一些贵重仪器伪装成衣物装进100多个大衣箱,然后经上海法租界、香港和越南海防,将它们辗转运送到当时的大后方昆明。

历经艰险到达昆明之后,虽然什么都得从头开始,邢其毅还是很快就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实验室。

考虑到交通断绝后原产于国外的药品将难以运送过来,邢其毅开始到边境采集金鸡纳树皮,对这种治疗疟疾的天然药品进行分析,并于不久后写成了回国后的第一篇论文——《河口金鸡纳树皮的分析》。

当时我国西南几省疟疾相当流行,邢其毅在后方所做的这种研究工作是相当有意义的。但他仍不满足。

受一个同学的影响——听到日军侵华消息之后,该同学从美国赶回中国参军,并战死于抗日前线——他要到抗战第一线去!

而当时的新四军也急需药学人才。于是,经以前在上海结识的地下党朋友的介绍,他又历经艰辛、拖妻挈子从大后方来到了长江以北的新四军驻地。

随即,他被安排到位于安徽天水的华中军医大学,在那儿一边教书一边制药,直到抗日战争结束。

投笔从戎当起了汽车兵

邹承鲁

邹承鲁1923—2006,生物化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边养猪一边做研究

吴大猷

吴大猷1907—2000,物理学家,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72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