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为蟹
武威地区有着悠久的螃蟹生产历史和悠久的螃蟹文化。宋代武威诗人王之道受家乡蟹文化的影响,有大量描写武威蟹的诗句,如:“西风摇秋色黄花,江中有蟹浮”;宋崇宁三年,大书法家米芾任无为之兵时,有“三拜煮蟹”的典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中国螃蟹看安徽,安徽螃蟹看无为”的说法。
2.南岭猪
生猪产于安徽省宣城地区,中心产区为青弋江两岸的宣城县文昌和南陵县的弋江、西滩、泰丰、东河、仙坊、九联、东塘。生产区内有圩田和丘陵,年平均气温16.1℃,年降水量1608毫米,无霜期230天。河渠纵横交错,沟渠池塘密布,水生植物繁茂,鱼虾螺蚌丰富,圩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清江两岸,稻谷丰饶。历史上习惯于水旱结合,以一季中稻为主,大麦、小麦、玉米、红薯、大豆、豌豆等其他旱粮,为猪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丘陵地区多为黄沙、红沙,圩区多为沙土,缺乏有机质。他们除了在冬闲地种绿肥,主要靠养猪积肥,所以一直有养猪的习惯。
3.南岭紫云英和弋江种子
紫云英,学名紫云英,英文名中国紫云英,别名荞药、红花、草籽等。古称朱富、摇车、俏摇车,早在《诗经·尔雅·曹氏》中就有记载。它的茎菜被称为“小窝菜”、“修远菜”,它的种子在古代被称为“漂抖豆”。种植紫云英的历史非常悠久,南北朝时贾思勰的《齐·姚敏书》中就有介绍。北宋苏轼《曾云》:菜美是蜀故里之巢,故人之巢嗜,因称蔡;南宋陆游《诗序》中也提到,无棣水田中广泛种植紫云英(蜀菜有两巢:大巢为假豌豆。在小窝稻田里,吴也有不少地方);明代李时珍也认识到紫云英的药用价值,将其收入《本草纲目》蔬菜部第27卷,列为第二菜。
4.南岭大米
南陵县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之称,素有“江南鱼米之乡”、“江南粮仓”之称。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米市的主要产粮区。南陵县民风淳朴,农民勤劳,双季稻面积占稻田的70%以上。自1985年以来,该县先后被认定为“全国优质水稻基地县”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据考证,南岭水稻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8世纪西周晚期。唐宋时期的贾岛、梅等诗人都曾为其留下名篇。
5.陶昕虾
陶昕对虾养殖面积已超过3000亩,惠及260户养殖户,年产值700万元。是全市最大的无公害对虾养殖基地,已成为当地重要品牌。早在北宋时期,陶昕就有养殖、捕捉和食用虾的历史。据已知史料记载,早在吴栋赤武二年(239年),孙权就从江北招募了十万流民,在芜湖一带开垦土地。北宋末年,特别是在惠宗,随着外族的不断入侵和侵扰,中原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地区寻求生存。后来人口日益增多,耕地明显不足。围湖造田自然成为解决生计的主要手段。由于历史上围湖开荒,镇上盛产鱼、虾、蟹、龟等优质水产品。时至今日,陶昕镇的农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虾扎”捕虾方式,民间也流传着“无鱼不成席,无虾不成席”的说法。
6.繁昌长枣
长昌枣为落叶植物,果实长圆柱形,中腰通常有不对称的缢痕,两端常歪斜。分布于中国安徽省。昌昌大枣主产于安徽繁昌,占当地枣树的95%,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果实长圆柱形,中部腰部不对称缢痕,两端歪斜,平均单果重14.3克。果皮薄,白色成熟期果肉青白,可食率98.3%。每生产100公斤鲜枣,可生产蜜枣78公斤,质量极高。
7.阴山
雅山素有“牡丹之乡”的美誉,所谓牡丹皮就是牡丹的根皮。雅山海拔在50米至450米之间,土地肥沃,土壤沙质,气候寒冷湿润,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颗粒疏松,是种植牡丹的理想地区。牡丹被誉为中国的花中之王,自古有“国色天香”之称。它也被称为“国花”。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一开就迁都。”可见牡丹具有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每年清明节前后,各地牡丹盛开,竞相争艳,引来蜜蜂蝴蝶,吸引游客。
8.海湾里的红薯。
芜湖市种植甘薯历史悠久,芜湖县万智镇是甘薯的主要种植区和丰富产区之一。“万智红薯”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栽培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含水量低,面粉多肉,味道香甜可口,粗纤维少,富含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深受宁、津、沪等地消费者的喜爱。它被称为”。
9.武威板鸭
又名无为熏鸭,是无为县著名的传统清真食品,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巢湖鸭为原料,→一般选用当年重4斤以上的肥鸭,J形鸭、八角、花椒、丁香、茴香等30种左右的中药和调料,先熏制后腌制。色泽金黄油润,皮脂厚润,肉质鲜嫩,香味美,回味隽永。它在全国都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