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果树错误的使用农药,不仅给果园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也给果农带来了许多麻烦。那农药对果树有什么影响呢?
直接影响
农药对果树的直接影响来自于农药使用后一部分渗透到组织内部,在植物体内输导,造成不同程度的药害。轻微的农药危害会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造成产量下降和损失,严重的会导致果树死亡。农药中毒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农药发生急性药害可使叶片、果实出现斑点、黄化、失绿、枯萎、卷叶、落叶、落果等,其发生一般很快,且症状明显。
农药发生慢性要害会削弱光合作用,延缓花芽形成,延缓果实成熟,变质口感和色泽,甚至导致果树死亡。施药后数十天才会出现症状,且症状不明显。
间接影响
间接影响主要是农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果园土壤,杀死土壤微生物,影响土壤成熟和渗透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造成土壤压实,影响果树生长发育,降低果实品质。虽然农药产生的最大的生态效应还是它对天敌的影响,但也不知不觉中造成了损害。
那怎么正确使用农药呢?
首先要掌握一些农药常识。这些农药的理化性质与果树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小分子水溶性无机制剂是最容易产生药物危害的,那么水溶性弱的药剂就比较安全一点。可湿性粉剂次之,乳粉及颗粒剂则相对安全。
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药剂的交替使用,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果农会习惯性地增加农药的使用,不合理地加大用量就会给果树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喷农药应按照标准操作模式进行,其中包括选用雾化程度较高的喷雾器,在叶片表面、叶片背面仔细喷涂,不能重复喷涂等。操作正确,才能保证喷洒农药的效果。
为了使果园的环境更好,果农的收益更好,正确使用农药是不可或缺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果树种植业的发展,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成灾频率高,为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不得不使用农药防治,但长期广泛使用农药,对果品质量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国内高档果品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生产优质、无公害的绿色果品,实现增收、增效。因此在果园管理中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已成为当务之急。针对目前农药施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施用农药量过大,施用方法不科学。盲目防治等,特总结出合理施用农药的技术。
1 综合防治
根据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理论(IPM)的原则.加强对各种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实现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有机的结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
2 合理施用农药
2.1 对症施药
对症施药是指用药对象一定要与所要防治的对象相吻合。每一种农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用药限度,针对不同的防治对象药剂的杀伤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选择针对性强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1)不同类型的害虫只能用相应的杀虫剂来防治,即使广谱性农药在应用时也会受到限制,不是所有防治对象都能防治。如咀嚼式口器害虫果树食心虫、黏虫主要是取食果树的叶片或果实.对于这一类的害虫以内吸作用为主的杀虫剂即使用药量加大,效果也不好,而施用以胃毒作用为主的药剂去防治.效果会很好。(2)不同类型的病害其侵染循环、致病特点不同,防治药剂、施药时期选择应不同。如对于传毒媒介昆虫所传播的病毒性植物病害。要选用杀虫剂消灭传媒害虫,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而用杀菌剂防治效果一般无效。
2.2 适时施药
多种有害生物其防治时期是不同的,同一有害生物在不同的果树上危害、防治适期也有区别。针对同一种有害生物,使用不同的药剂,由于药剂的性能不同,防治适期也不同。因此,必须使药剂与果树、防治对象和环境因子的相互协调,才能发挥农药应有的效果。在生产上,应按照果树病虫害发生的时期和农药的品种,结合田间调查进行。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及规律,找出防治效果高而有利的施药时期,害虫一般幼龄期抗药力弱,触杀剂效果比较明显:对于病害。一般要掌握在发病初期(一般发病率10%~15%)施药,保护性杀菌剂应该在病原物尚未侵入果树组织之前用药,在病原物侵入树体之后,应选用内吸性杀菌剂治疗。(2)在果树耐药期施药,不同的果树耐药能力不同,应根据果树生育期的特点选择适期施药,以避免药害。一般在发芽期、幼苗期、展叶期、开花期和幼果期对药剂比较敏感,特别是花期:果树的生理状态不同,耐药力也不同,在休眠期耐药力强,而在生长期耐药力就弱,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在桃、杏、李树上只能在休眠期喷药,而福美双也只对果树的幼嫩组织易产生药害。(3)根据田间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消长规律施药,这样可避免伤害天敌,使天敌有益于消灭有害生物,且发挥农药的效果。(4)环境条件影响施药的效果,一般药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其药效增加,温度宜在20~30℃,大风天不宜喷药,并要注意风向、风力。
2.3 交替轮换施药
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农药会导致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一般施用2~3次后应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品种轮换使用,可切断抗性种群的形成,如杀虫剂中的有机磷、菊酯类、氨基甲酸酯、有机氮、生物制剂、矿物油、植物杀虫剂等几大类制剂,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同一类制剂中的农药品种,也可以轮换使用,但不能存在交互抗性。在我国的果树生产实践中,常常是哪一种新药剂好,就连续不断地使用,而且是全面推广;效果不好。在杀菌剂中,内吸杀菌剂容易产生抗药性,如抗生素类和苯并咪唑类,属特异性抑制剂。而非内吸性的硫黄制剂和铜制剂与代森类,皆属多位点抑制剂,两种类型轮换施用,是较好的组合。
2.4 合理混用农药
科学合理的混用农药有利于发挥农药制剂的作用,可兼治病虫害,减少用药量,提高药效,省工,降低农药残留,减缓病虫害对农药的抗性。一是,可以施用混剂,即根据当时当地果园病虫草害防治的实际需要,把两制剂在现场现配现用。即有企业生产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原粉混配加工的可以直接施用,但必须了解掌握制剂的性质、作用和防治的对象,以及科学合理复配混用的原则,不能乱配乱混。二是,现混现用,农药混施能够克服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药性,扩大防治对象,延长老品种的使用年限,发挥药剂的增效作用。但要掌握农药的性质和混用原则。混合后立即施用,施药时一定要按照使用说明的规定施药,或先小区试验确定使用的有效浓度或计量后再施药,在配置时,选用标准计量工具,一般乳油或油剂的配置要用量筒、杯;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应用天平、称等。
3 施用方法
在确定防治对象和对口农药的基础上,施药方法正确与否,对防治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正确施药方法,可以发挥农药应有的防治效果,避免或减少天敌杀伤和果树药害。在施药时,要掌握农药品种特性和剂型的适应性,并根据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特点,以及果树长势、气候条件正确的选择施药方法,才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1 喷雾法
喷雾法是利用施药机械按照用量将可湿性粉剂、乳油、水剂、可溶性粉剂、油剂、悬浮剂等的药液喷到防治对象及其寄主表面。喷雾时要求药液雾滴均匀覆盖在带有病虫的树体上,一般使表面充分湿润,但药液不至于从叶面上流下为宜,对于在叶背面危害的如蚜、螨等应注意叶背喷药,果树幼小时每667平方米150~400千克,株高大时每667平方米500千克左右。
3.2 喷粉法
喷粉法是利用喷粉机具或撒粉,使药剂沉积在树体表面的施药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不需用水,工效高,着药比较均匀,使用方便。喷洒时要求必须均匀周到,以使带有病虫的树体表面均匀覆盖一层极薄的药粉,喷粉量应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来确定,一般每667平方米1.5~2.5千克,若看到树叶表面发白,说明药量过大,喷粉时间一般以早晚有露水时效果较好,有大风的天气应停止喷撒。
(作者联系电话:0537-31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