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茶 文化 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那么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湄潭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来到黔北,发现茶叶贸易十分兴盛,并购买了一些回去呈送给皇帝;在唐朝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湄潭的种茶历史,并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1939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建立了茶场,开始了大规模的种茶、制茶。
抗战期间,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亲自选址的中央实验茶场和浙大西迁的一大批爱国学者在湄潭工作、学习,品茗赋诗留下的诗篇助推了茶产业的发展。同时,当代十大茶人中的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曾在湄潭工作过,浙大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等著名教授发起成立的《湄江吟社》,留下了数十首茶的诗词歌赋等丰富文化资源,各种茶文化活动也蓬勃开展,为湄潭茶文化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湄潭有茶叶企业、个体加工户329家。茶叶企业拥有 注册商标 50多个,倾力打造的?湄潭翠芽?品牌已40次获国内外茶行业大奖,其中28次获国家级的金奖,?湄潭翠芽?在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评选中获总分第一名,2010年?贵州五大名茶?评选中获总分第一名。
湄潭曾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西南茶城,农业部定点市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曾获得?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和?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等称号。
湄潭茶文化的景点介绍
明清贡茶园
春雨闲散的打在人身上,蜿蜒曲折、坡陡弯急是记者步入明清贡茶园的第一印象。据开车罗师傅介绍,这条从湄潭县城通往云贵山的道路在前两年才修好,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婀娜多姿的原生态茶园,雨后云雾缭绕着整座山头,让人感到些许凉意。
?明清贡茶园是湄潭茶文化一枚响亮的地理标识,在古代社会,茶就已经作为官员争相购买的高档饮品。在湄潭就有这样一片茶园,茶叶常年供给皇家,也就是今天的明清贡茶园。现在,湄潭县各大茶企把这片茶园有效利用起来,土壤、水分、气候等一系列条件仍然保存完好,加之今天加工技艺的不断创新,成就了今日风靡全国的湄潭茶。?湄潭县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建峰如是说。
如今,明清贡茶园出品的各种茶在全国各地叫卖,?湄潭翠芽?也作为贵州第一个获得驰名商标的公共品牌响彻大江南北,我们有理由相信,明清贡茶园这一片高标准茶园必将给湄潭人的明天带来丰厚的价值。
中央实验茶场
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贵州在茶叶的记载史上又多了一笔。
当年,抗日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山区生态条件受到严重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更使茶叶生产大幅度下降。同时,传统出口产品茶叶、丝绸等在东南沿海出口受阻,?实验茶场?在湄潭应运而生了。国民政府意在通过史迪威公路(即晴隆24拐与驼峰航线),出口长期以来受到国际社会青睐的中国茶叶,从而换取更多外汇买抗战时期所需的各种军需设备。自此,湄潭茶叶不仅是一杯杯沁人心脾的茶叶,它更多了一份革命的力量。
民国中央茶场在湄潭建立后,这里成为了中国现代茶叶的科研和 种植 中心。次年,众多茶场专家成功试制出?湄红湄绿?,此后每年以1万担-2万担的总产量出口海外。
走进?中央实验茶场?的落脚点,厂房内的一切保存完好,红茶生产线,茶叶从摊放到揉捻、烘干,似乎把人带到了当年机械化制造茶叶的时期占地50余亩的厂区依旧保持原貌,这些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教授、研究员权启爱曾说:?中央实验茶场留下来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国家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保存在湄潭茶场老工厂的红茶生产线是我见过的最完整的红茶生产线,历史价值非常重大,希望将这些东西很好的保存下去。?
中央实验茶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茶文化的足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革命试验区用茶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
茶文化长廊
茶文化长廊没有建在湄潭城区内,而是建在几公里外的工业园区,它是由阳春白雪有限公司自行修建的。说起这段?渊源?,黄建峰则显得非常坦然:?我们从成立企业开始,就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价值,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的灵魂,没有它,企业就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生机与活力,出资修建茶文化长廊,只是一个开始。?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活着的价值,作为一名茶人,就应当有维系好茶文化的使命感。企业同样如此,做一个有担当的企业就应当为湄潭的茶产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黄建峰说。
文化长廊的每个角落都有着湄潭茶文化的点滴记录,用雕塑的形式给世人欣赏感悟的空间。
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建立茶文化博物馆,将茶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利用,让茶产业因披上茶文化的外衣而更加完整,这既是茶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需要,也是茶文化保护和传承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踏入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内,、文字、音像等多方位地展现了湄潭极富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和它?以茶兴县?的悠久历史。
从茶树起源开始,一路走过古代茶事、历史名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农垦茶叶、茶叶科研、茶叶供销与外贸、当代茶业和茶礼茶俗等九部分,这里有古代的、近代的、现当代的茶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以湄潭为点,辐射全省茶文化,所有的茶业发展史都可从这里寻找到其发展的轨迹,可谓一本茶叶类的? 百科 全书?。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 饮茶 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湄潭县有多少个镇,多少乡,多少个村
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户和迁至湄潭,使这座宁静的小城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介绍
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不仅开创了湄潭大面积植茶的先河,更是贵州乃至中国西部近代大面积创建新式茶园的开始。民国中央实验茶场遗址,在茶学界被称为茶文化的朝圣地。建国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分成了?湄潭茶场?和?贵州省茶业科研所?两个部分,开发出了有名的?湄江翠片?和?湄潭红碎茶?,载入了《中国名茶志》,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代名茶。它是贵州省农垦系统规模最大、出口茶最多,全国8个重要茶叶出口基地之一的省属国营大型茶场,是贵州茶业的领军企业。它的主要产品有名茶?湄江翠片?,出口?红碎茶?和内销?炒(烘)青绿茶?、?工夫红茶?等,产品远销美、英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红碎茶二号?连续4年获省、部优产品称号。
目前,湄潭已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最受老百姓欢迎茶产地等称号。自1940年中央实验茶场开始领垦打鼓坡555.59亩茶园起,全县已有32.5万亩茶园,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10左右,拥有1000吨加工厂2座,年产各类茶叶近1000吨,年创汇70多万美元,年利税200万元。茶品有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等,对于传承和弘扬湄潭的茶文化、发展和壮大茶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湄潭的茶文化的发展方法
(一)重视民族茶文化的弘扬,培养荼文化人才。收集整理现有的茶文化,挖掘埋藏的民族茶文化,编辑一些茶书,让爱茶的人看:编辑一些茶事,引导不爱茶的人来了解茶;编辑一些茶诗,让茶友们喝茶时吟诗作赋;编辑一些茶歌,让我们的侗族大歌、苗族飞歌把它唱响,向世人宣传,提升加强贵州茶文化的文化底蕴。通过正规的茶专业学校教育,培养大批的茶人,研究茶的特性、改善茶的品质、提升茶的内涵,来发展茶、宣传茶。通过茶艺培训班培养一大批了解茶、懂茶。能泡好一壶茶、并且讲好这壶茶,引导消费者充分享受品茶的专业人员,通过这些专业人员引导消费者通过?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来感受茶、认识茶、最终爱上茶。
(二)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途径,普及茶文化知识。弘扬茶文化,不只局限于茶界与文化界的小圈子,也不只是茶叶主管部门和茶人的责任。应以政府为主导,出资金,茶叶主管部门和茶企业都行动起来,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让茶文化知识深入各层次人们的心里:茶叶主管部门举行比较大型的茶文化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爱好茶的人会主动去了解茶文化。不懂茶的人听说了茶文化;开设茶叶培训班,让这那些参加培训的人对他们的同事、朋友、家人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多方面的了解茶;通过开设一些雅致茶楼、茶吧,配置古典乐器,弹颂古典名曲,幽雅美妙,韵味悠长,有一种令人回肠荡气,清魂摄魄之美;茶文化的普及还应从儿童、青少年抓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也是家庭的主心骨,儿童能带动家里的大人、老人来喝茶、懂茶。有的放矢地引导了青少年的饮料消费观念。从而让更多人知道茶、认识茶、懂得茶,会品茶,而来宣传茶。使更多的饮茶爱好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茶文化的知识,从而促进茶的消费。
(四)借助酒文化发展荼文化。好水出好酒,好水出好茶,1915年世界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被评为金奖产品,自此得以名扬天下。贵州茅台酒博大精深,风靡全球,而贵州的茶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茶酒是接人待客必不可少的,茶酒原本是一家。贵州茶应借助贵州茅台酒的船出海,借助贵州茅台酒的舞台唱戏,哪里有我贵州茅台酒,哪里就有我贵州的好茶。一手拿着贵州茅台酒,一手拿着贵州的原生态名优茶茶,就象高大结实的大哥哥引领娇小未见世面的小妹妹代表贵州出席重要宴会,让世人来认识它,了解它,从而象爱哥哥一样爱惜它,珍藏它。让贵州茅台酒文化引领贵州茶文化一起走出夜郎国,走出大山,走向中国各地,走向全世界。
湄潭县有3个街道、12个镇,132个村。
湄潭县是“贵州茶业第一县”,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湄江翠片”等品牌茶叶享誉中国。
2015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303号批准同意撤销黄家坝镇、鱼泉镇、湄江街道、茶城街道、桃花江街道建制,设置新的黄家坝街道、鱼泉街道、湄江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后,湄潭县辖湄江街道、黄家坝街道、鱼泉街道、永兴镇等,共计3个街道、12个镇。
2016年,湄潭县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8年6月,同意申报撤销湄潭县,设立市辖湄潭区。
2018年9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通告称,同意湄潭县等14县(区)退出贫困县。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
扩展资料:
湄潭县历史沿革
隋大业十二年(616)置义泉县,以后各代曾改义州、智州、牢州容山长宫司。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楣潭县,因水为名。县城江水环绕,城南有二水颠倒流合,弯环如眉,汇为深潭,故称湄潭。
1996年,湄潭县面积1844.9平方千米,人口约41.9万人。辖9个镇、6个乡:湄江镇、永兴镇、复兴镇、马山镇、鱼泉镇、黄家坝镇、高台镇、茅坪镇、兴隆镇、洗马乡、西河乡、新南乡、石莲乡、抄乐乡、天城乡。县政府驻湄江镇。
2003年末,湄潭县总人口47.5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万人;非农业人口5.05万人。辖9个镇、6个乡,120个村委会、18个居委会。
2007年末,全县总面积1844.9平方千米,总人口48.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万人,非农业人口6.1万人。辖9个镇、6个乡,118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湄潭县常住总人口377358人。
2011年末,湄潭县面积1844.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7.27万人;户籍人口49.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29万人。辖9个镇、6个乡,14个居委会、118个行政村。
2012年,省政府(黔府函[2012]167号)批复同意撤销湄江镇,设立湄江街道、茶城街道;将湄潭经济开发区涉及的黄家坝镇官堰村、合同村和宝台村、民建村的部分村组,湄江镇鸡场村,鱼泉镇新石村的部分村组从原辖镇划出,设立桃花江街道。
2012年,省政府批复同意新南乡撤乡设镇(黔府函[2012]168号)、石莲乡撤乡设镇(黔府函[2012]169号)。
2013年11月23日,省政府(黔府函[2013]245号)批复同意抄乐乡、洗马乡、西河乡、天城乡撤乡设镇。
2013年12月31日,石莲乡正式撤乡设镇。至此,全县辖3个街道、14个镇。
百度百科——湄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