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位于哪个省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5 04:50:17
字号: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位于哪个省

修筑背景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FlagCanal)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渠系布置

综述

渠首总干渠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干渠分干渠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

干渠

总干渠

总干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三省交界牛岭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卢家拐村,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6公里。下分为一、二、三干渠。总干渠多为矩形砌石断面,渠底纵坡1/8000,渠底宽8米。部分绝壁处和渡槽为1/3620,渠底宽6.2米。渠墙高4.3米。设计正常流量20立方米/秒(水深3.6米)。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水深4米)。建成后实际最大过水量18.3立方米/秒。原有隧洞41个,总长3913米,后因工程改造,隧洞实为39个,总长3701米,渡槽16个,总长621米,建防洪桥、路桥114座,泄洪闸、节制闸19座,涵洞89座。主要建筑物有渠首引水枢纽工程、河口、青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渡槽、分水岭分水闸等。

第一干渠

第一干渠自分水岭沿林虑山东侧向南,经水河、黑龙庙、田家沟、黄华、桃园、北小庄、温家掌等村到合涧镇西与英雄渠汇流,全长39.7公里。

渠底纵坡:分水岭至水河为1/4000,以下为1/5000。渠首段底宽5米,渠深3.5米,设计加大流量14立方米/秒。黄华以下底宽6米,渠深2.7米,设计加大流量10.3立方米/秒。桃园渡槽以下渠底宽4.7米,渠深2.6米,设计加大流量6.8立方米/秒。

有泄洪闸5座;渡槽21座,总长1020米,涵洞9l座,隧洞2个,防洪、路桥105座,主要建筑物有黄华渡槽和桃园渡桥。

在一千渠27+186处桃园村分出桃园分干渠,下设13条支渠红英汇流以下为红英干渠,灌溉姚村、城关、城郊、合涧、原康、小店、东姚、采桑、横水9个乡(镇)35.2万亩耕地。

第二干渠

第二干渠自分水岭起,沿姚村镇东北部猫儿岭,经申家岗、焦家屯、马家山、庞村、皇墓、杨伯山屯、张家井、乔家屯等村,至马店村东,全长47.6公里。下有支渠达安阳县马家乡。有大小闸门138个;渡槽18座,总长1178米;隧洞22个,总长2283米;防洪、路桥26座。渠底纵坡:分水岭至电站为1/1500,以下至夺丰渡槽东泄洪闸为/1000,再下为/3000。渠首段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分水岭电站至龙山沟渠底宽3.5米,深2.2米,以上设计加大流量7.7立方米/秒。龙山沟至庞村渠底宽2.8米,渠深2.1米,设计加大流量5.5立方米/秒。庞村至夺丰渡槽及以下渠底宽分别为2.4米和1.7米,设计加大流量3.6~2.3立方米/秒。共设支渠13条,灌溉面积11.62万亩,其中任村镇450亩,姚村镇2871.2亩,河顺镇43185亩,横水镇43833亩。同时还为安阳县磊口、马家两乡送水。利用二干渠自然落差,在坟头村东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建电站两处,总装机5台,共4160千瓦。姚村镇在卧虎寨利用汛期泄洪建电站4处。

第三干渠

第三干渠从总干渠尾(分水岭)上游560米处的右侧分出,伸向东北,经仙岩村到下燕科村南穿越卢寨岭3898米长的曙光洞后,到东卢寨村东,全长10.9公里。有各种建筑物65座,主要建筑物有曙光洞和仙岩渡槽。渠底纵坡明渠为1/3000,隧洞为1/1000,设计加大流量3.3立方米/秒。第一支渠沿红岭山到古城村,灌溉任村镇东北部地区的耕地;二支渠沿东岗盆地北边到砚花水村;三支渠由崖峰山北侧经大井村到教场村南,穿珠砂砣隧洞到河顺镇北部的付家沟村。共灌溉面积4.6万亩,其中任村镇5170亩,东岗乡33332亩,河顺镇7430亩。

英雄干渠

始建于1956年春,后因资金缺乏暂停。1957年12月12日再次动工,1958年5月30日竣工。由合涧、原康、小店、小屯、城关、大屯、秦家坡、南采桑、南峪九个乡投工筹资兴建。渠首位于山西、河南两省交界处的苏家坪,沿淅河左岸下行,穿过弓上水库二级输水洞,经河西、茶饭庄、大安,到上庄村西穿过英雄洞,至合涧大桥北全长13.8公里。渠底纵坡1/1000,渠底宽3.2米,渠深2.1米,过水能力8立方米/秒。1960年弓上水库建成后,库内一段渠长3公里淹没废弃,改由弓上水库供水。共挖土石79.77万立方米,砌石8.47万立方米,投工106.1万个,上级投资50余万元。

红英干渠

红旗渠一干渠与英雄干渠汇流后,下称红英干渠。经红英汇流电站、合涧、东山底、大南山到油村,全长11.8公里,在油村分为红英南、北分干。共可灌溉合涧、原康、小店、东姚、采桑、城郊、横水7个乡(镇)16万亩耕地。其中合涧至油村长9.8公里,于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由采桑、小店、东姚、横水公社合修。后于1968~1969年由合涧、城关两公社硬化衬砌。渠底宽4米,渠深2.3米,渠底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9立方米/秒。共计完成挖土石17.1万立方米,砌石4.68万立方米,投工56.5万个。

淅南干渠

淅南干渠渠首设在弓上水库坝下游约0.7公里处,弓f弓上水库水,沿淅河右岸下行5公里至河南园村西与原英雄五支渠相汇南行,经牛窑沟、西华、南沟、寨南背等村到栗园岭,全长29.4公里,现统称淅南干渠。1965年2月动工,1970年6月竣工。由合涧、原康、茶店、临淇4个公社合建。渠底纵坡有1/820和1/1110等,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主要灌溉淅河以南红旗渠水流不到的合涧、茶店、临淇、小店5个乡镇的高岗地。设计灌溉面积2.80万亩,实灌面积3.02万亩。其中合涧1500亩、原康7468亩,小店2110亩,茶店16082亩,临淇3000亩。干渠在栗元岭分为东、西两条支渠,东支渠沿淅河和湘河的分水岭,经曹家沟、磊城、茶店、东坡等村到曹家井村汇入淇北干渠。西支渠经原康乡西岗村到大峪村过湘河,沿湘河右岸经茶店村西坡到跑马岭穿隧洞,设有斗渠到后坡村入淇北干渠。

桃园分干渠

该渠首位于城郊乡桃园村东,故称桃园分干,朝向县城龙头山文峰塔东去,在龙头山村西折向东北,于曲山村东穿过21.20米长的响岭隧洞,至横水镇石家壑村南的古墓荒,全长14.3公里。下设刘家庄、曲山和西赵、小庙洼4条:吏渠,灌溉城郊乡和城关、姚村、横水等4个乡(镇)5.04万亩耕地。渠首至刘家庄分设跌水28处,曾开发修建小水电站25处,总利用水头133.64米,总装机27台,1165千瓦。该分干共挖土石方4.48万立方米,砌石3.43万立方米,总投工40.6万个。

红英南分干渠

红英南分干渠(原名英雄三支渠、红英三支渠)。自小店乡油村起,沿乌云山南侧经三井、元家庄、王街、柏峪、西岗、秦家坡、天井沟、付东沟等村,经东姚镇的下庄、上庄西坡到岭西岭,再到邓家岭小店乡兴泉支渠口,全长38.04公里,邓家岭以下分为东姚支渠和兴泉支渠。

该渠始建于1958年8月,1959年7-12月续建,1960年1月初步建成通水。1968年10月至1969年7月,由小店、采桑、东姚三公社硬化衬砌。设计渠底纵坡1/2000和1/2500,设计加大流量4.9~3.3立方米/秒。完成挖土石方59.37万立方米,砌石12.95万立方米,投工193.6万个。灌溉面积6.16万亩,其中小店乡18695亩,采桑乡8834亩,东姚镇33975亩。

红英北分干渠

红英北分干渠(原名英雄二支渠、红英二支渠)。1959年冬合涧一油村改建英雄二三支渠合线,英雄二支渠重新修建,自油村起沿乌云山北侧经马军池、南平、狐王洞、舜王峪、大岭沟、南峪、南采桑、洪峪、涧东等村到景色岭,全长30.2公里。1959年10月动工,1960年1月初步建成通水。1968年10月-1969年7月,由合涧、城关、横水、采桑公社硬化衬砌。渠底纵坡:白甘岭以上为1/2000,以下为l/1500和1/1000,设计加大流量3.6-3.0立方米/秒。分设辛安、自甘岭、翟曲、辛庄4条支渠。北分干共挖土石31.68万立方米,砌石1000万立方米,总投工193.6万个。灌溉面积5.02万亩,其中合涧镇8284亩,城郊乡9337亩,采桑乡19166亩,横水镇13381亩。

宜春千年古渠揭去面纱

汲水灌城解释如下:

汲水,吸取水分;从下往上打水。灌城,灌溉城墙。

汲水的意思是吸取水分;从下往上打水,也可表示地名.

1、吸取水分;从下往上打水.引证解释: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汲水拼音:jíshuǐ<动>(会意.从水,及声.本义:从井里打水,取水)汲,引水于井也.——《说文》汲,取也.——《广雅》可用汲.——《易·井》而出溉汲.——《吕氏春秋·慎行论》而谷汲者.——《韩非子·五蠹》每汲用.——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有泉可汲.——明·顾炎武《复庵记》汲水,即取水.

词目汲水拼音jíshuǐ解释:从下往上打水.(会意.从水,及声.本义:从井里打水,取水)

汲水<动>(会意.从水,及声.本义:从井里打水,取水)汲,引水于井也.——《说文》汲,取也.——《广雅》可用汲.——《易·井》而出溉汲.——《吕氏春秋·慎行论》而谷汲者.——《韩非子·五蠹》每汲用.——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有泉可汲.——明·顾炎武《复庵记》汲水,即取水.

在宜春城区,东风路的鼓楼步行街口至加贝超市门口和中山中路国贸大厦门口以及至东方红影剧院门口的两处路段,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是中心城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而谁能想到,在这繁华路段的地下,还保存着距今1198年、以解决当时城中居民饮水、防火、灌溉及防洪排涝等问题而修建的渠道———古李渠遗迹呢?

为揭开宜春城中古李渠神秘的面纱,记者于近期走访了相关部门与人士,查阅了相关记载与资料,撰写出这篇报道,旨在为开发古李渠而抛砖引玉。

宜春史上之伟大水利工程

如果说存留在宜春城中心路段地下的古李渠人们还难以目睹其真容的话,那么,你朝城西南方向行走,在沙背桥附近的村落,就会看到一些荒废的水渠。那近乎干涸的渠道让今人觉得它既丑陋又毫无用处。然而,时光要是倒回一千多年前,这条水渠所拥有的风光、所承担的使命以及它所经历的沧桑,就不是今天的我们所能想象的。还是让我们溯历史之流而探其源吧。

古李渠由唐朝袁州刺史李将顺所修建,故名李渠。据古书及《宜春县记》载,唐元和四年(809年),李将顺就任袁州刺史。由于城内用水靠井,或向汲取秀江水的贩卖者购买,因供水不足、排水不畅而导致的饮用水不卫生、水荒、火灾现象时有发生。于是李将顺率袁州城的先民将发源于城西仰山的清沥江(南山水,又称古江)下游的官陂及其支流沙陂水,引至城西北郊林桥与秀江合流,又在位于宜春城西之扇状盆地的扇头处陂头设堰取水,使江水灌溉西郊200余顷田地,同时又修渠疏导入城,使之成为城内供水水源、下水通道。最后在城东门外的赤板桥重入秀江,从而改善了袁州城内的供水状况。

整个李渠工程由以下几个项目组成:一、开河引水:将发源于仰山的清沥江水和其支流沙陂水改道,引至城西的林桥与秀江合流。二、设堰取水:在改道河段扇状盆地陂头处设堰取水。修建明渠,灌溉城西郊几百亩的耕地。另一部分水经明渠流入城区。三、导水入城:李渠进入内城,穿城而过,上游段采用明渠,中、下游采用暗渠,设有三条接水渠,三条泄洪减水渠,组成城市水网,分别穿越城壁流入秀江。四、附属工程:明渠上建有大小斗门37座,大小桥梁27座。

西起清沥江(今沙背桥附近)、东入秀江河(今区粮食局宿舍院后入河)的李渠,全长约十华里,明渠段宽、深均1丈左右,砖砌清水墙体,渠上建有斗门、桥梁,暗渠同样采用砖砌清水墙体,坚固无比,顶采用定型砖清水砌筑,高宽比1/3。仿古桥拱型建筑,主渠宽1.2米,高1.6米,支渠宽约1米,高约1.4米,拱上覆土而成暗渠。

仰山涓涓细流,汇集成清沥江水。透过史料的描述和所看到的现古李渠遗迹,记者仿佛看到在一千多年前,渠上斗门精雕细镂、桥梁白玉朱栏的渠道载着清澈江水,缓缓进入袁州古城,流经人口稠密的街巷闹市,迂回曲折,和减水渠、接水渠相连,组成一幅工程浩大、气势辉宏的城市水网图。渠内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既一举解决了取水灌田、饮用、灭火,利用水渠泄洪排涝等生产生活问题,又使古宜春成为江南水城、佳丽之地。一千多年来,恩泽子孙后代,繁衍生息,受益不浅。置身其中,我们不仅感叹先辈的聪明智慧,非凡的创造力,长远的眼光,博大的胸襟,还可以想象出李渠给袁州城带来的繁荣昌盛。李渠———在宜春历史上堪称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多次疏浚至今风光不再

李渠自修成至今已近1200年,历史上先后疏浚过16次。其中比较大的疏浚发生在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和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主要目的还是用于防火,也兼有灌溉功能。在南宋的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还有过一次大的疏浚。史载:当时在袁州城,包括城西郊30余户在内约200户市民获益于渠水,渠水流经市中心的部分屈曲迂回地灌溉密集地块,郊区除60余户用水农户外,在冬季施工时,每日还有来自近邻的数千名役夫参加李渠修竣工程。足见在整个宋代,李渠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此后直到清代的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才又有过一次大的疏浚,此次修浚离上一次大规模疏浚已有600年之久,其目的是什么,史书上找不到相关记载。李渠的最后一次疏浚是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不久它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不过,对于长期生活在宜春城里的人来说,20世纪70年代,还能看到位于大北门(今袁州大桥侧)和今天重桂路临河处的两个出口,用城砖砌成的水道,其宽大雄伟即便在今日也是值得称道的。由此,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先人的想象力了,他们使明流变成暗流,使之既能防火,又能最大限度利用土地,方便城市交通与市民出行,这对于人口日渐增加的宜春而言,确是一道良策。

经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变迁,特别是近几十年城市发展建设的加快,至今我们能看到的李渠,有些已经荡然无存,有些留下点残垣断壁,只剩下东风路段(鼓楼步行街口—加贝超市门口)200米左右,中山中路段(国贸大厦门口—东方红影剧院门口)约350米左右,重桂路段约70米,这些暗渠已经变为纯粹的排污道,污水流入秀江排污主渠道内,再也不见往日的风采,较为详实的现状有待进一步勘察。不过,我们应该承认,李渠,这条流淌了千年的人工之河,直至今天,它还在默默地发挥作用。

宜春城也曾有西湖东湖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说来如今的宜春人们也许不相信,在古代,袁州城中也有风景秀丽的东湖、西湖,而东湖和西湖,就是随着古李渠的修建而诞生,随着古李渠的毁弃而消失。

西湖遗址在今宜春城区中山西路与宜春路转盘附近,位于老体育馆、文化宫、邮政局、012招待所以及公交公司、泉井头一带。与李渠同时诞生,本名原是“益洲塘”,因它地处城西,所以称之西湖。现公交公司为水溢时排水入秀江,现老体育馆西南,是入城渠水干枯时引湖水入城。还有一水闸是放水入湖。当时西湖景色醉人,湖中有两小岛,取名“卧龙”,均建有楼阁亭榭,供人游玩。亭一叫仁智、一叫义政。

公元1019年,袁州通判袁延度,疏渠革亭榭一新,岛增翠竹,湖植田莲,在岛建有一疏泉亭,为西湖又靓上添花。过了两百年,知府曹叔远将湖扩大,阔二百丈,中植荷,旁植柳,杂以花木,创亭五间,总匾曰“李渠亭”,其它曰“激瑞”、“玩芳”,北望多李花,匾曰“映雪”,去亭十余步为屋三间,匾曰“药房”,俾护渠者居之,以司是闸之启闭。试想那时的宜春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多美的风景呀!但岁月无情风水轮流转,西湖随着岁久淤塞,愈积愈高,逐渐湖水干枯,低处蓄水养鱼,高处种菜种树,到了清末已是名存实亡。现文化宫、邮政大楼、公交公司附近不是低洼处吗?这都是西湖的昔日留痕。

东湖遗址在今宜春城区中山东路与明月北路转盘附近,东升大厦、芦洲大厦、化肥厂、赖家潭一带。开始东湖只有四个亭子,比西湖可差多了。但到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州守祖无择大兴土木,增建乐游堂、廉堂、让堂、休亭、消暑亭等等。并把“卢石”搬在让堂前面,州守大做文章美化。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州守黄邵又在东湖建圆庵,住僧人负责东湖庭院洒扫。

那时的东湖亭阁处处,湖水碧澄,湖边柳树飘扬,水天一色可谓是一片好风光。多少文人留下赞美的诗句。但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因李渠改道,东湖失去流动的活水,仅靠珠泉碧流不足而失去了往日的景色。自此开始衰化,游客渐稀少,楼阁亭榭失修相继倒塌。到了清代基本上土积湖消,只有那难寻的陈迹。

古李渠能否成为宜春新景点

远逝的宜春城之西湖、东湖,只能成为残留在历史一页中的记忆。而留存至今的古李渠,却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古迹。它有如新疆的坎儿井,一旦开发利用起来,真是一大旅游胜景!

所以,保护和开发古李渠是我们的责任,让埋葬在地下千年的古迹,重见天日,展现在今天的世人面前;让人们在历史的痕迹前去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去遐想曾经哺育我们先辈的李渠的辉煌岁月;让它象一座丰碑,通过我们的保护、开发、利用它,在人们淡忘的记忆里重现光芒。

据此,宜春市市政部门根据目前掌握李渠的现状,结合目前地面情况,提出了建设古李渠为旅游景点的两个方案。

一是东风路路段景点的开发。该段古李渠保护比较完善,渠道几何尺寸较大,经过局部修缮、加固、清淤后采用新疆坎儿井的形式进行开发,在加贝超市广场修建进出入口,游人可进入渠道内参观内部结构。

二是中山中路段景点开发。该段可考虑结合春台公园前文化广场的开发,把整段李渠整体挖掘开来,经对李渠内外清污、修缮、加固,配以景观灯光,在坑顶(坑顶和人行道水平)安装高强度刚化玻璃,广场上设置进出入口,游人即可在人行道上整体参观,又可以进入坑内详细参观。

古李渠,这处掩盖在地下的历史奇迹,能否成为宜春中心城区一道古老而崭新的风景线,还有待论证和探讨。我们期待着,古李渠能早日成为宜春的“坎儿井”!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225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