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健脾,生津润肺功效。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那么,太子参该怎么栽培呢?太子参高产栽培技术有哪些呢?
太子参怎么栽培?
太子参喜温和湿润的环境,怕高温,在30℃以上时生长停滞,怕强光曝晒,烈日直射下易枯死;耐寒,低温条件下能发芽、发根,块根在-17℃气温下可安全越冬。怕干旱,怕涝,干旱时生长不好,田间积水容易烂根。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中性或微酸性的砂壤土或黄红壤土为好,低洼积水地、重黏土、盐碱地不宜种植。太子参生长期短、快,一般生长8-10个月即可收获,亩产100公斤左右,按2016年市场低行情120元/公斤计算,一般每亩收入10000元以上。太子参有分根繁殖和种子繁殖,通常以分根繁殖为主,种子繁殖次之。
1.分根繁殖
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选取参体肥大整齐、芽头完整无伤无病虫害的块根作种,栽种方法有穴播和条播。穴播可用锄头于畦上打成8~10cm深的窝,条播同样可用锄在畦面横着按12~5cm宽开成8~10cm深的条沟。根据太子参具有“茎节生根”的特性,栽种深度与产量有一定关系。栽浅的块根多集中生长于表土层内,形成的块根体形小,侧须根多,且相互交叉,对生长不利,但栽种过深,发根数少,产量则低。
2.种子繁殖
太子参种子成熟很不一致,其蒴果在5-6月间断断续续地并裂,种子自行落地很难收集,故部分产区的药农是采取原地保种育苗进行繁殖,但此法较浪费土地,花工管理的周期也较长,现已很少采用。若是采取有效措施收集到种子,可用温砂贮藏种子至秋季或翌年早春播种。
太子参高产栽培技术:
1.灌水促根:栽植后若土壤干燥,可浇水1-2次,以保持土壤湿润,促使根部尽快生长发育。
2.及时除草:太子参的幼苗细弱,生长缓慢,应及时除草,做到见草就拔,促进参苗快速生长。若面积大,杂草多,采用化学除草较省工。具体做法是栽后选晴天(注意避开中午强光高温时期),用丁草胺20~50g对水50kg对地面杂草进行喷雾,或用6%的草甘磷稀释200倍液喷洒,均可消灭防止多种杂草。
3.适时追肥:太子参的追肥应根据其长势而定。若参田基肥施量充足,植株生长较旺盛,可不作根部追肥或少施追肥。若株苗生长瘦弱可追施少量稀淡人粪尿成硫酸铵(每亩10kg),也可用稀释的人畜粪400kg加磷酸二胺5kg混合浇灌。施肥时间一般在2月上旬,即太子参开花前后,结合中耕和人工除草进行根部追肥或根外施肥,均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根外追肥每亩施用浓度为5%的尿素水溶液和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用量各为12.5kg和10kg,进行叶面喷施。
4.防止徒长:参田于5月下旬以后,若因过量追肥导致植株徒长,可用喷施草木灰水溶液或其他钾钙水剂的方法来防治,否则太子参就会产生须根增多,块根(即参条)细长,产量严重降低的后果。
太子参的病虫害防治:
1.花叶病。发病植株矮小,叶上呈现斑驳花叶,叶片皱缩。块根变小,根数减少。此病在产区发生普遍,发病率高达70%,严重危害和影响太子参的产量和质量。防治措施:①培育种苗。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进行热处理,可得到种苗。②种子经0℃的低温处理50天左右后播种,可培育出不带毒的实生苗。③在留种地或圃地培育种株或实生苗过程中,应及时治虫防病,确保种苗不带毒。
2.叶斑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真菌。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植株病残体的病叶组织内越冬,翌年新的分生孢子借助风雨飞散,扩大侵染,多雨季节发病严重,病株叶面常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直径1~5mm,发病严重时可致使叶片褐色枯死,造成参根变小,产量降低。防治措施:①病株残叶,减少越冬菌源。②发病初期,喷洒波尔多液(1:1150),严重时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虫害。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均可危害参苗与参根的生长与发育,应及时捕杀。防治措施:①施用的粪肥要充分腐熟,好用高温堆肥。②灯光诱杀成虫。③田间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或50%E605乳油1000倍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也可用40%的速灭杀丁乳剂2ml装的速灭杀丁5~6支,对水45kg均匀地喷在幼苗植株上及其基部周围土壤上。④毒饵诱杀,用25~30g氯丹乳油拌炒香的麦麸5kg加适量水配成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或畦面诱杀。
可以用猪粪作基肥种植太子参。
猪粪属于一种温性肥,它里面的氮磷钾三种含量比较平均,在作物整个生长过程中都能不断地释放养分,供植株吸收,猪粪质地较细,含有较多的有机质,猪粪分解较慢,适宜做基肥,一头猪的粪便可增产200-300斤的粮食。
太子参种植方法:
太子参野生于阴湿山坡的岩石缝隙和枯枝落叶层中,多在疏松含有腐殖质的土壤中生长。喜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具有耐寒、怕强光、喜肥、怕涝的特性。
1.选地整地:选丘陵坡地,新垦的“二荒地”或地势较高、肥沃、疏松的平地种植。排水不良的积水地、盐碱地和沙土、黄土不宜于种植。前茬作物以甘薯(山芋)、蔬菜等为好,忌连作。坡地以向阳、向东最为适宜。
2.块根繁殖:于采收时边收边选种,以芽实完整、参体肥大、无伤及病虫害的根为好。栽种期间在霜降前后,过迟顶芽已膨大,须根长出,栽时易受损伤。
3.扦插繁殖:于生长旺盛时,剪取地上枝条长5~6厘米,每条具有2~3个节,将节间全部插入地里,顶端叶片露出地面;扦后7~10天生根。
4.锄草追肥与培土:幼苗出土后,浅锄松土1次,其余时间进行拔草。立夏后,已封行只拔除大草,不能进行锄草松土,以免伤根影响生长。
5.排灌:太子参怕涝,一旦积水,易发生腐烂,所以雨后畦沟必须排水畅通,在干旱少雨季节,应注意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利于萌发与植株生长。
6.防治:太子参在生长过程中有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为害根部,一般在块根膨大、地上部分即将枯萎时为害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