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今后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5 04:09:35
字号:

我国园林发展趋势 遍阅整个古代园林典范,世界以亚洲为尊,亚洲则以中国为圣。 有人说,中国古典园林形式比较“做作”,我个人还是认同的 ,中国古典园林表达的是:农耕时期的底蕴; 简而言之就是返朴归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回归自然,就是把社会化的人重新自然化。这种古代中国人 “闲情”,已经太不适应现在的社会了。 所谓毕竟阳春白雪,不是下里巴人。 中国造园艺术,追求的是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布局自由、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反映“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正是: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之理。中国园林造景,概言之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把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道出了园林的真谛,那就是园林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文化艺术是园林的灵魂,说白了,就是生活的真谛。 现代园林中 ,文化建园已经是越来越受关注。 “文化”,大而言之是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但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东西。我记得 小的时候,人们说上学是学文化,学问好就是文化高,四只眼就是你学富五车。后来进一步认识文化,好像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意识形态领域具体到园林文化,它到底包括什么内容,怎样理解,归雅归俗,也都有值得探讨的空间。 有人提起,园林的本质可以说是自然之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那么,也可以说园林文化的基本线索:使自然人化和使人自然化。 我们知道创造景观是自然之人化,什么是人的自然化呢?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在她的《印象和回忆》中有一段浪漫的叙述: “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马,是树顶,是云端,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地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饮露,向着大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鹅飞升时我也飞升,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闪耀。总之,我栖息的天地仿佛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

中国古典园林今后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这段话可以说代表了欧洲人在发现了自然美之后的欣喜之情,作家沉浸在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意和解放的感受之中。 现代社会较之古代,无疑有了巨大的进步,但若从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乃至对生活的理解等方面看,现代人未必比古人高明。我们永远需要从先贤的遗产中,获取智慧和精神。不是有些新知识和新观念,曾是在五行和风水的学说中找到支点的吗? 现在的人(主要是指比较发达地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匮乏的困扰,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等等。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已开始正视和反思,并在探索今后与自然更和谐、更健康,也更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一是要保护环境,二是要节约资源,三是要建立和遵守公共规则,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艺术和文化的品位。这也是现代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 如欧洲那些令人羡慕的绿围翠绕之中的大小城市和秩序井然、花团锦簇的人居环境,与其说是景观园林建设的成就,不如说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也是历史文明的延续。如加拿大渥太华市政厅外没有大广场,但有一个儿童活动场,为带孩子的来访者服务。又如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其家家户户门前小桥流水的美秀形象,是和那里人民的生活浑然一体的。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文化传统而保护环境,而恪守乡规民约,使城中流水保持了千年清澈并赢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事实上,丽江人的生活理念、规则意识,都已包括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很多要素,现代人不必问它 是否“现代”,而是要让这种理念和精神,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涵盖更大的范围。 当然,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是比现实更集中、更概括、更理想化的,它会省略很多细枝末节。重要的是园林要更典型地反映一定的生活理念。它可能是社会的共同理想,也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而对于今天来说,它首先要为人们建立更文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起一种倡导和示范的作用。 城市园林建设的目的是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在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目前,很多城市都建有宏大的广场,然而偌大一个广场,其地面不是用硬地铺装,就是以草坪为主,只有少量的乔木配置于道路两旁,即使有许多休息设施也只得置于露天之下。在炎炎夏季和多雨季节,即没有大树庇荫,也没有遮雨设施,再美的风景也没人久留于此。 因此我觉得,缺乏生活内容和对生活的创造,是现代园林艺术趋于空洞化的重要根源。甚至刻意表现的形式,有时也与生活的自身逻辑或正确方向背道而驰。 创造生活的优良传统,才是提高现代园林艺术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文化建园”的实质内涵。 当然,具体论述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和实践为依据,实现与人的沟通,达到与人愉悦的心情。 (1)强调开放性与外向性,与城市景观相互协调并融为一体,便于公众游览,使形式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行为和心理,体现鲜明的时代感; (2)以简洁流畅的曲线为主,但也不排斥直线与折线,它从西方规则式园林中吸取其简洁明快的画面,又从我国传统园林中提炼出流畅的曲线,在整体上灵活多变,轻松活泼; (3)强调抽象性、寓意性,具有意境,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它不脱离具体物象,也不脱离群众的审美情趣,把中国园林中的山石、瀑布、流水等自然界景物抽象化,使它带有较强的规律性和较浓的装饰性,在寓意性方面延续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 (4)讲究大效果,注重大块空间,大块色彩的对比,从而达到简洁明快,施工完毕后即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5)重视植物造景,充分利用自然形和几何形的植物进行构图,通过平面与立面的变化,造成抽象的图形美与色彩美,使作品具有精致的舞台效果; (6)形体的变化富于人工装饰美,即善于变化又协调同意,不流于程式化。为提高施工的精度和严密性,基本形体应有规律可循; (7)形式新颖,构思独特,具有独创性,与传统园林绝无雷同。 此抽象式,即从许多具体事物中舍弃个别非本质属性,抽取共同本质属性,将物体造型简化、概括,提炼成极为简练的形式,或成为具有象征一意义的符号。 按照广义的“文化”概念,人们建造园林本身就是创造文化,“文化建园”应该理解为创造什么样的园林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园林造出来了,文化层次是高是低基本上就决定了,并不以人们对它的解释为转移。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文中说道:“一种深刻的文化能力同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国 家。……当有能力而没有需求的时候,或有需求而没有能力的时候,都不可能发展。”这里所谓“文化能力”,其实就是人的创造能力,“社会需求”则指的是人的生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中国古典园林再认识与现代庭院环境

被称为“城市生态—生活细胞”的园林艺术,不但曾经点睛般地灵化了整个中国古建筑体系,而且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现代建筑、规划工作寻求完美和生态意境的方式、方法。

然而持久引以为荣的古典园林过分孤芳自赏,从宅到城,一个多层次的天人合一系统却被埋没。在诗画意境里沉醉久了,迷失了精髓、方向,丧失了活力,甚至鲜花变成了鸦片,池水形成了腐沟。

现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亦趋之若鹜,难逃附庸风雅的嫌疑。亭台乱栽,池潭遍布,全然不顾现实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状况是否相宜,是否允许,结果形成一堆堆令人惋惜的视觉垃圾,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颇有一种“曲径通忧处”的感觉。比如,华北某并不富裕的县级小城市新市长上任后,为实施“政绩工程”,第一把火便把市政府前近5公顷用地全部建成皇家与江南园林合成型的中式广场和亭台水榭贯穿的庭园,且简单堆砌,设计拙劣,后果可想而知。尚不论当地的环境是否适合大规模建设违背其悠久历史形成的自身文脉特征的园林、建筑形式,但就其缺水的自然条件和入不敷出的财力而言,就可判定这是个不负责任的“糊涂工程”和“腐败工程”,并给后人留下不堪重负的包袱。

看来我们的决策者,特别是设计师们确有必要俯下身,静下心重新领悟中国古典园林的实质和特性,深刻反思,因为发展中国家经不起缺乏学习和论证的盲目建设造成损失的重大打击。

中国古典园林唯美性形成了其自有而系统的特征,让我们粗略来解读一下。

首先,“两半之和妙琴琵,对立互掺似博奕”。中国古园林妙就妙在只是半类型,多附于各类建筑,与另一半主要功能区合而为一,系统优化。中国古建筑两半合一的结构就似琴琵夫妇和阴阳八卦乃至万物,其半为园,独树一帜,生机盎然。

这背后的深层结构是双重生活合一:劳累与休憩、严谨与随意……入世与出世。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便有双重生活。相应地,建筑有两种各有侧重的功能区,园是自然性较强的一半。在古代世界,中国古建筑最充分体现这两半合一的生活模式,而精髓也在于此,贯通古今,昭示未来。

无论是皇宫、王府、陵墓、宅子、酒肆、茶楼、花园甚至风月场都体现了两半合一的建造理念。如: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有池备灭火,亭廊花木石山俱佳;杨州梅华书院多梅及楼台池榭、庭舍阁道;江宁州县会馆皆有园;扬州青芝药铺附于“十二间房花园”;重宁寺外古榆数十株,构大戏台于其间;小山园即鱼池;明北京琉璃厂手工作坊亦是“作房、神祠之外浓荫万态,烟水一泓”;扬州上方寺有八景;慧因寺有鹿苑鹦林,水局最佳……

而且住宅、寺观等建筑各自都交错多种类型,都有与园融合。以宅院为例:据周维权编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记载,全国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且依附于住宅;苏州中小型园多位于住宅的东或西侧,“皆环绕着书房或客厅布置”;大型的多位于在后,而且结合颇好,不可孤立言之,以拙政园为代表,都可以从功能的有机结合、总体空间结构的相融,来认识圆宅中双重生活统一的关系。

总之,园林绝非仅供观赏的艺术,而是内容丰富的生活场所,其中的精神享受也是生活情趣。不一定逢屋必有园,然而作为类型却普遍与园结合,可见以园为半结合所有类型是中国古建筑主要特征之一。

再者,“弄真成假诗画误,主次分明文与书”。虽然古典园林的唯美主义大肆强调园林=游憩=观赏=艺术,实质上即使园大于宅或独立者,其本质不同于诗画。它至少有七大非艺术的特征:一是人工优化的生态—生活环境;二是体育活动场所;三为读书工作幽境;四是家人闲暇自娱之处;五供社会交往;六为宗教之需;七供生财。

园与所有建筑类型合一的模式,成为了城市形态的生活细胞,具有方向性意义。这一点不同于欧洲古典园林,后者未融于所有建筑类型,未达到在功能及空间上都互相渗透之境,房自房,园自园,拼在一起,凡尔赛宫亦不过如此。

再从城市总体看,园林渗入所有建筑类型,加上城内与近郊的自然山水,共同形成天人合一的城市结构。园明三园、颐和园、北京三海及避暑山庄便是很好的的佐证。

最后,“天地一新误区外”。园林两半合一模式一旦冲出唯美主义的峡谷,顿然天地一新,观念飞瀑。

其一,中国古建筑是综合性大系统,园林作为横向子系统,与其它各类型子系统交织融合,系统优化,活力倍增,仿如核聚变,启示着类型大综合、多功能变通等新方向。这是欧洲传统各建筑类型之间缺乏渗透融合,所未具有的特征。

其次,由宅园到城市的多层次天人合一,对于探讨全球性城市生态环境模式,有新的参考价值。

其三,园林不能单独与其他关联割裂,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不可离析。同时工作重于游憩,园附于各类主要功能区,以便随时调剂生活,就近移换空间,互补互益。若割裂二者则两头皆失,园失广泛依托,各类型失去优化的生态环境,尤其丧失中国古建筑的精髓与特殊价值。

其四,园内建筑多,一般占地为全院的30%(小型园)或15%(大型园)明显不同于欧、日的古园。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是功能丰富,双重生活空间结构的有机性强,还可以造景;缺点是绿化与水体尚需推敲,生态功能削弱。所以在保持基本的功能内容的基础上,应当适当降低观赏性建筑比率,尤忌堆砌亭榭,以增益生态。

其五,叠石为一大特色,作用多,成就高。但是相对而言,建造纯粹的山石往往争夺绿化及水用地,不利生态与小气候,不如植被土山稍加缀石,既浑然一体又利绿化。

在构成园林的基本元素中,庭院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无论是滋养生命、寓刚于柔、提升活力,还是招引灵气、启迪智慧,水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它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环保价值,甚至可调控小气候。《皇帝宅经》指出:“宅以泉水为血脉。”因此,完美的建筑群落必须配以水体方能画龙点睛。

作为庭园里的重要装饰品之一,植物也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植物通常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种植大量的健康植物,会创造一个清新而充满活力的环境,有助于消减现代家具中各类日用品产生的辐射和静电,也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建筑提供新鲜空气。而许多植物因其特殊的质地和功能,对居住起着保护作用,有人称之为建筑的保护神看来亦不为过。

其六,经济上讲,叠石与建筑偏多弊大于利,须适可而止,力求以少胜多。珢岳的远道取石之害,至今要引以为戒。

其七,园与主要功能区在形式上相反相成,为中国古建特色。倘二者只取其一来概括传统,皆失之偏颇。在西方,古典建筑只注重对称,现代派仅推崇不对称,各趋极端,殊不可取。如果二者各就所宜,巧妙结合便愈臻妙境。

其八,现存的古园单就类型与风格而论,皆甚残缺,理论发掘也颇片面。主要表现在园内实物类型单一,风格上难显返璞归真,理念上对天人合一误解较多。

就拿实践比较成功的 “北京西山庭院”项目来说,此工程由万科集团开发,给人一种全然一新、“情景体验式”的感觉。“北京西山庭院”地处颐和园北,设计师出于承担文化的使命和对地脉的尊重考虑,精心布置26 栋错落别致的单体建筑,从商业街开始,沿绿轴步移景异,巧借布局和园林规划,围合成13各主体院落。除了其技术创新的建设构造外,为了营造“人文大宅”的味道,原创者还在诸多细部上下足了功夫:满北京淘来的栓马石和垂花门;外立面选用传统的片石镶嵌;移植适合当地气候的古树;减少园林中构架的尺度,亲切宜人……总体形成厚重、含蓄、尊重历史、依托现实、实用美观的完美风格。

概言之,重新认识中国古建筑园林,透过形式,超越诗情画意等浅层内涵,深入实质,廓清主要特征,便可拓出一片新天地。我们不必自囚于唯美主义的高强深院之中,艺术至上的偏爱抹煞了园林的生机,不客气的可称为园林艺术的“艾滋病”,是园林艺术的灾难。仅就园林与其他建筑类型的两半合一来说,这种城市生态—生活细胞的模式,有广泛的现实性。比如当代流行的共享空间、室内或屋顶花园、架空及下沉式绿化与建筑的关系,揭示了许多新机会与方向,暗合着中国古建筑的精神实质。

留给我们的只有清醒、看准和善于把握!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22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