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减少农药污染如下:
1、对症选用农药。
作物病、虫、草害的种类繁多, 农药品种也很多, 各种农药的理化性质、作用方式等都不相同, 对不同类别的防治对象的效果也有不同。
杀虫剂中的触杀剂如40%巨雷乳油和52.5%雷乐乳油对各类口器的害虫都有效, 可有效防治棉铃虫、豆野螟、菜青虫、斑潜蝇、木虱类、蚧类、钻蛀类害虫、蚜虫、柑桔潜叶蛾等。
40%巨雷乳油对地下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敌百虫作为胃毒剂只能用于防治食叶性害虫, 不能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如叶蝉、蝽象等一类害虫。
2、适时施用农药。
根据防治对象的发生危害特点、农药性能和环境条件来确定防治的最佳时间首先, 抓住防治对象对药剂最敏感时期施药。各种病虫草害在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对药剂的抵抗力差异很大。以害虫为例, 不同虫态中, 以幼虫耐药力弱, 而卵、蛹耐药力强。
在同一虫态中, 以幼虫为例, 随着虫龄的增加, 其耐药能力也随之而增, 为了达到防治的效果, 就要增加用药量, 不仅不经济, 而且还会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同时还会带来污染环境的不良后果。
3、按照防治指标施药。
所谓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种群数量、病害种群密度增加达到造成经济损失, 而须采用防治措施时的临界值, 又称防治阈值、经济阈值、防治指标。
4、选择恰当的施药方法。
常用的施药方法有: 喷雾、喷粉、泼浇、拌种、涂抹、灌淋、毒土等。三环唑防治本田稻叶瘟, 采用浸秧1 分种后, 闷半小时后移栽, 比在本田喷雾省工、省药、防效好。
5、农药的合理轮用和混用。
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是延缓和阻止病虫抗药性的一项主要对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内吸性杀菌剂, 容易产生抗性。一般同类药剂品种之间和杀虫、杀菌机理相同类别药剂之间会表现交互抗性。
因此, 轮换使用农药, 不能选择杀虫或杀菌机理相同类别的药剂,而要选择与原来作用方式、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防治。这不仅对已经产生抗性的病虫可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对还没有产生抗性的病虫也可起到预防或延缓产生抗药性的作用。
6、安全用药, 避免药害产生。
在防治病、虫、草害和使用调节剂过程中, 要采取正确的施药方法, 适时、合理用量, 控制好施药条件, 认真操作,否则会使作物产生药害, 如引起植物生长受阻, 叶片组织失绿、白化、黄化、斑点、叶缘或叶脉变褐、全形 、全叶萎蔫、畸形等症状, 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
防治病虫草害:
每年都有大量的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施入农田。如果滥用这些农药, 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由于病虫草害产生抗药性。
施药量和施药次数不断增加, 使防治成本增高, 还会造成农药污染农产品和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影响人体健康等后果,要求做到有效、经济、安全使用农药。
在家吃水果的时候记得要多洗一下,避免那些农药没有清洗干净,农药是化学合成的或来源于生物或其他天然物质。农药在预防、消除或控制危害农业和林业的疾病、昆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一些农药还能有效调节植物和昆虫的生长。然而,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区分农药的种类,并确保适当的安全间隔。例如,大多数农药在喷洒后7至15天即可采摘和食用。另外只要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蔬菜,只要能保存2~3天再吃,或者洗菜时在水盆里放少许食用碱,因为大部分农药都能很快下碱性条件。分解在碱性水中浸泡几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即可食用。
通过对农作物、食品、自然环境中农药残留的普查,以及农药对人畜慢性毒性的研究,制定了农药的使用范围,以及各种农药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根据人们的饮食结构,制定各种农产品和食品中农药的最大允许残留量,了解农药在农作物上的动态变化,制定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即上次使用农药的间隔距离。农药和庄稼的收获。防止收获的农产品中的有毒危害。
优选杀虫剂。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减少农药残留最有效的方法是选择农药残留较低的农药品种。如果低毒低残留农药不能解决病虫害,可根据蔬菜品种选用一些中毒农药。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要使用高毒农药。使用中毒农药时,应严格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农药,正确区分生理病害和传染性病害。同时,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使用次数,不得随意增加浓度或增加使用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