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堰的历史渊源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5 03:53:08
字号:

山河堰,又称箫曹堰,因褒水(褒河)又名山河水而得名。宋代《山河堰赋》碑载:“山河堰盖汉相国酂侯(即萧何)、懿侯(即曹参)之所肇创。”历代修复扩建,史不绝书。三国时诸葛亮屯兵汉中,曾对此堰作过整修。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许逖任汉中知府,“疏濬旧堰,采木石修之,堰成,岁大丰”(《重刻汉中府志》)。南宋高宗时期,汉中守将吴玠于1136(绍兴六年)“治废堰,营田六十庄,计田八百五十四顷,岁收二十五万石,以助军储”(《宋史·食货志》)。《宋史·杨政传》载:“绍兴十年至二十七年(1140-1157),政守汉中十八年,六堰久坏,失灌溉之利,政为修复。”1166(乾道二年),吴璘镇守汉中时,“修复古堰,溉田数千顷,民甚便之”(《宋史·吴璘传》)。1171(乾道七年),吴拱“发卒万人助役,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复见古迹,并用水工准法修定,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余亩。昔之瘠薄,今为膏腴”(《宋史·河渠书》)。这是一次规模最大的整修,开创了山河堰灌溉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明、清以来,又多次复修加固。1942(民国31年)褒惠渠建成后,山河诸堰尽纳入褒惠渠灌区。

山河堰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古代,农民都是怎样给农作物灌溉水的呢?

说起灌溉工程遗址,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吧?就在几天前,又发生了让全国人民举杯庆祝的事,天宝陂、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园围成功入选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截止2020年,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到23处,成为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分布范围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携古灌溉工程遗址荣誉于一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这四项伟大的灌溉工程。

天宝陂。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龙江中段,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天宝陂坝体长216米、高约3.5米,其中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旧坝。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咸水利工程,如今依然能使当地1.9万亩耕地保持生机勃勃的景象,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史载汉武帝时修筑,因在隧洞施工中首创?井渠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其后引洛灌溉代有传承,民国时期在龙首渠基础上修建洛惠渠,发展至今,灌溉农田74.3万亩。

白沙溪三十六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浙江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东汉时期首筑白沙堰,工程师们巧妙地运用了当地的地势起伏,百余年间陆续建成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27.8万亩。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地跨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围造型水利工程,发挥着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围堤全长64.8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农田灌溉面积6.2万亩。

看完这些,大家下次旅游想去上面哪一个景点呢?我想去的是白沙溪三十六堰,简直美成仙境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灌溉工具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平时农作物灌溉主要依靠自然的降雨降雪,但气候并不由人控制,更多的时候需要进行人工灌溉。那么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怎样给庄稼浇水的?

常见的、比较出名的古代灌溉工具有:商代的桔槔,周初的辘轳,汉代的人力翻车

桔槔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取水工具,作用原来就是有名的杠杆原理,早期的桔槔主要用于园圃中的“井”上,代替缸、瓮等来汲水灌田,后来也应用在湖、河、塘、溪的边上汲水。应用桔槔的汲水过程主要是借助人的体重向下用力,因而大大减轻了人们提水的疲劳感。桔槔作为汲水工具虽然简单却使人们的劳动强度得以降低,因而是古代中国主要的灌溉工具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农田耕作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桔槔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其满足不了当时的农田灌溉的需要了。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灌溉工具——辘轳。主要是利用轮轴的原理来控制井底汲水提上来的一种起重装置。辘轳便于深井汲水,弥补了桔槔的功能缺陷,满足了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进一步需求。

农田耕作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需要灌溉的田地越来越多。为了将低处的水连续地提升到高处,满足了大面积田地的灌溉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水车这一灌溉机械。翻车也叫龙骨车,是利用链轮传动来带动水槽内的刮板翻转从而将低处的水引向高处的灌溉机械。水车的出现使得农业灌溉能力大大提高,并使农业生规模进一步扩大。

古代灌溉工具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反映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人造物的设计思想,折射出人与自然之间纯朴而和谐的关系。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22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