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
五大效益最好的农业经营模式你知道吗?
1 投资最小的农业模式
生态休闲农庄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网虾、修修枝、摘摘果,另外,还可以再养一些猪、羊、鸡、鸭、鹅之类的畜禽,安排一些诸如烧柴做饭等农家特色项目,尽量使活动内容丰富些。
2 最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的农业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核心理念是把传统“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单环式”的线性农业,改造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向多环式”与“多向循环式”相结合的农业综合模式。
循环农业是一种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达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减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很小的农业,即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农业。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首先要因地制宜。弄清这个地方特别是山区的生态原貌,能合理根据山区不同海拔高度、气候、土壤、地质母岩,原来植物生长的特点、规律来选择种养的作物,科学合理地种养。
再是,合理利用各种生态资源。许多循环农业典型经验就表明,养猪、养牛本身赚不了多少钱,还污染了环境,而把猪、牛粪便尿液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循环再生利用,其效益有时超过养猪、养牛本身。
如“林-草-牧-沼-菌-肥”;“果树枝、蚕桑枝粉碎+麸皮- 香菇、黑木耳、灵芝-菌渣肥”;“猪-沼-粮(菜、茶、果、渔)”等。作为生态农业的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在21世纪越来越多地被专家学者提及,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是:提倡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严格控制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最平等互利的农业模式
社区支持型农业,是农产品直接销售的一种模式。消费者成为农场的用户,支付预定款,并且承诺在农场整个生长季节给予支持,是一种农场(或农场群)及其所支持的社区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要发展一个社区支持农业首先要寻找一个规模较大的农场,由于社区支持农业对食物要求是非常高的。
因此农场主往往要购置或自己提炼有机肥料,同时,社区支持农业的作物也不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农场主必须清楚地知道通过什么方式防治病虫害,是否使用生物制剂来代替农药,这对于刚接触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技术要求非常高。
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第二步要考虑的是订户来源,订户一般是农场附近社区内的成员,订户通过预支付的手段给农场提供资金支持。接下来,农场主要做的便是在线打理土地,远程安排农民翻地、施肥、播种、浇水、除虫、除草、治病、采摘,以及在线配送下单等工作。
这一农业模式有别于传统农业模式,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互动进行产品涉农信息服务大全的 生产与销售,双方是平等的风险承担者、收益所有者。目前世界各地都在试行这种农业模式,订户价格200~500元/年。
4 最高效益的农业模式
立体农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与加工业有机联系的综合经营方式,是农作物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荫、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地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种等配套种植,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传统的“四位一体”的庭院农业模型(例如:将鸡、猪、沼、菜等生物组分整合成一个生态微循环系统)。
立体农业主要以下三种模式:
1、农田立体农业:草灌乔结合、果树套种、农作物+经济作物+中草药;
2、菜地立体农业:设施菜地间套作、设施内空间立体利用、无土栽培工厂化;
3、绿化立体型:城市立体绿化是用花、草、藤本植物和树木绿化城市建筑的墙面、屋顶、阳台、窗台、棚架以及公共绿地的一切可利用的空间。
立体农业可带来的三大效益:
1、生态效益:立体农业就是对耕地的复杂利用,所以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2、经济效益:立体农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上各种农作物的总产量,也和部分地降低生产成本有关。
3、社会效益:立体农业不仅吸收了社会过剩的劳动力,而且又给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因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繁荣。
5 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业模式
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可持续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再生的农业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和转基因产物,获得具有安全性特征的作物和产品。
因此有机农庄在选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当地农业基础好的地域,基地周围没有污染源。
2、具有清洁的灌溉水源,水质符合有机农业灌溉标准。
3、基地区域气候良好,空气新鲜,空气质量好。
4、土壤的背景及理化状况好,没有严重的化肥、农药及重金属污染。
5、基地附近资源调配基础好,有充足的劳力资源。
近年来,农民们正在转而回归有机农业,但是今天的有机农业采用了注重生态的系统方法,包括长期规划、详细跟踪记录以及对设备和辅助设施的大笔投资。尽管这一产业规模还是很小,但是从事有机农业的美国农民数量正在以每年约12%的速度增长,而现在全美国已有超过12000人从事有机农业。
摘自:2015年11月30日《长江蔬菜》
怎样对农业大棚技术改进,来提升大棚蔬菜产量及质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蔬菜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而绿色蔬菜由于其绿色无害、营养健康的特点受到青睐,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大力发展绿色蔬菜栽培技术,既要保证蔬菜的产量,又要保证蔬菜的质量。
种植前应进行土壤消毒。土壤消毒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技术,可杀死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线虫、杂草、土传病毒、地下害虫和啮齿动物。它可以解决高附加值作物的复种问题,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山东省寿光市在夏季休耕期间,采用高温熏蒸棚技术对土壤进行消毒,改善了土壤质量。
在选择有机蔬菜种植地点时,土地应具有良好的完整性,不得有常规生产的地块。在常规小区与同一种植基地之间,要做好标记设置。在生产中,要对有机生产进行规范化生产,严格操作标准,按照有机肥生产是在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部分,在实际的有机蔬菜种植中,其中需要能够通过应用适当的措施来检测土壤肥力,并规范有机肥料的使用。要严格诊断土壤,根据土壤特性确定适宜的施肥技术,在合理使用肥料的条件下,构建合理、科学的蔬菜施肥体系。
利用玉米、小麦、水稻秸秆和蔬菜残渣,如废弃物、禽畜粪便,经过粉碎处理和菌剂混堆发酵,生产绿色高效有机肥料用于蔬菜生产,或在设施内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器”模式,以提高地温,增加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抑制土壤次生盐渍化,同时实现蔬菜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农村清洁生产。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增加0.2%~0.3%,理化性质明显改善。
通过以下技术来对农业大棚技术改进,来提升大棚蔬菜产量及质量。
1、南方蔬菜大棚种植改进技术本文根据中国南方地区蔬菜生产面临的气候特点,研发了一款新式的雨阳大棚。该大棚通风良好,散热较快。将可滑动的栅栏结构式遮阳网科学布置于棚顶,可调整光照强弱,可以有效解决蔬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高温、雨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蔬菜顺利生产。
2、农业大棚技术在南方蔬菜种植中的应用品种选择在利用大棚种植南方蔬菜时,除了要对大棚内温度以及湿度有效控制外,还需科学选择种植品种。首先,需要根据季节特点选择适宜的栽培品种,例如在春季适宜栽培早熟的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品种;在夏季适宜种植小白菜、生菜等速生蔬菜;在秋季适宜种植花椰菜、黄瓜以及甘蓝等蔬菜品种;在冬季适宜种植葱、蒜、芹菜、菠菜等蔬菜品种。采取季节性种植模式,可以保证大棚一年四季不落闲及农作物有效生长,提高大棚资源利用率。采取间作套种方式可有效提高暖棚、冷棚内各种农业设施的利用效率。
3、科学施肥
近年来,南方地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科学施肥工作十分重要。不当的施肥方式会延缓蔬菜生长,并出现土壤板结以及蔬菜化肥残留量过高等问题,严重时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农家肥是较为适宜的肥料,但是严禁施入未经腐熟的农家肥,以防产生的氨气对蔬菜幼苗造成伤害。另外,施入未经腐熟的农家肥还可能造成病虫害传播隐患。在施肥过程中,需要充分混合土壤以及肥料,施肥点应与植株保持适宜的距离,追肥时需及时在肥料上方覆土。一般选择在阴天或者傍晚施肥,从而保证蔬菜能够更好地吸收肥料。施肥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可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方式,提高大棚蔬菜种植施肥效果。最后,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微量元素肥料对蔬菜代谢的影响,可采取拌种、浸种等方式科学合理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4、播种技术
种植户需要结合光照、温度的变化对蔬菜选择采取春播或秋播方式,针对陆地种植蔬菜品种的生长特性,充分利用直播、点播及苗床育苗移栽等方式,选择恰当合理的播种方式。例如,芥菜、甘蓝、茄子等蔬菜较为适宜移栽,但黄豆、萝卜在移栽过程中可能对根茎造成伤害,不宜移栽,最好选择直播。一般种子颗粒细小的蔬菜,宜采用直播方式。例如菠菜以及小白菜等直播时将种子与草木灰充分混合后撒播,可保证种子覆盖均匀。萝卜、豌豆、土豆等蔬菜一般采取点播方式。在苗床栽培育苗时,需要根据蔬菜种苗的种类及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移栽方式和移栽时间。对于番茄以及茄子等作物,一般植株长出6~7片真叶时移栽;对于瓜类幼苗,移栽时间不得超过3~4片真叶。尽可能选择在晴天的傍晚移栽,可以有效提高幼苗的成活率。中耕除草在蔬菜秧苗成活后,需要及时中耕除草,保证土壤处于潮湿及疏松状态,通过湿润的土壤实现温度及空气的有效流通,从而调节土壤水分,降低植物灾害发生概率。在中耕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植物选择不同的耕作深度,一般黄瓜、洋葱等作物适宜浅耕,而番茄等根茎类蔬菜适宜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