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的种植技术方法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22:01:50
字号:

芡实种植技术

芡实的种植技术方法

芡实属睡莲科芡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种仁,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在我国分布很广,华东各省的面积较大,喜温湿环境,适应性强,喜温暖水湿,不耐霜冻和干旱,以土层深厚松软、富含有机质的湖荡土栽培为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芡实的种植技术吧!

芡实种植技术

播种育苗

长江流域于4月上旬浸种,水温白天保持在20~25℃,夜间则在15℃以上,经10多天播种。播种前5~7天,在田中开挖好2.0~2.5米见方、深15~20厘米的育苗池。清整后灌水10厘米左右,等泥澄清沉实后,将已发芽的种子近水面轻轻放下,每池约可下种5千克。育苗时不能断水,水深随芡苗生长可逐渐加至15厘米左右。芡苗心叶不能被泥埋没。

芡实种植技术

移苗假植

1、芡实种子播种后1个月左右,当幼苗已有2~3片箭形初生叶时即可移苗假植。5千克种子约需0.2~0.4亩秧田,按此标准在移苗前把秧田准备好,秧田中灌水15厘米左右。在育苗池中移苗时带子起苗,就地洗净根上附泥,幼苗以35~50厘米见方的株行距移栽秧田内。

2、栽苗时只要把种子和“发芽茎”栽入土中即可,切忌埋没心叶。秧田不能断水,刚假植时保持15厘米左右,返青后再逐渐加深至30~40厘米。定植前按大田或湖荡水位,逐渐加深秧田水位,使芡苗定植后能适应深水的环境。

芡实种植技术

适时定植

1、在6月中、下旬芡苗圆盾状后生叶直径达25~30厘米时即可定植(每5千克种子的芡苗约可定植8~10亩大田),定植前按2米(紫花苏芡)或2.3米(白花苏芡)见方的株行距(亩栽125~166株)开穴,穴挖成上面正方形(边长1.4米左右),下面锅底形,深15~20厘米。

2、开穴时要清除杂草,并施入适量基肥,过1~2天待穴内泥水澄清后就可移苗定植。芡苗栽于穴的中心,深度以刚埋没根和地下茎高为度(心叶顶端必须露在土外),一般7~10天就可返青。湖荡种芡,定植前先按株行距栽茭草定点,定植时可按潭草的位置扒塘和种芡。在芡叶直径有70厘米左右时,可把潭草全部拔掉。

芡实种植技术

田间管理

1、芡苗栽活后至少要进行1~2次查苗补缺,保证全苗,定植时水深不宜浅于30~40厘米,成活后可逐渐增加至70~100厘米,最深不宜超过1.2~1.5米。在浅水稻田种芡,水深以保持30~40厘米为宜。

2、芡苗种植时在芡叶封行前根据杂草生长情况耘田除草3~5次,耘田除草可结合壅根,即在耘草时应逐次将穴边泥土向穴中推进壅根,操作时不能损伤植株,施追肥可与耘草壅根相结合。

3、芡苗的施肥方式一般采用肥球深施(封行前)或根外喷施(封行后),肥球是用泥土和肥料沤制而成。每100千克细土加50千克腐熟粪肥、20千克尿素、20千克过磷酸钙和10千克氯化钾。施肥时把捏成鹅蛋大的肥球,均匀地塞在根系四周的耕作层内。

4、芡苗开花结实期于睛天傍晚在叶面喷施几次磷肥(0.2%磷酸二氢钾)和硼肥(0.1%硼酸),能明显地提高产量和质量。7~8月份水温高于35℃以上时应在清晨经常泼凉水于叶面,以降低叶面温度,促进开花结实。

芡实种植技术

病虫防治

1、叶斑病

症状发病初期叶缘有许多圆形病斑,初为暗绿色,后转为深褐色,有时具轮纹,极易腐烂穿孔,潮湿时病斑上生鼠灰色霉层,病重时病斑可连合成片,使整张芡叶腐烂。

防治芡叶斑病除轮作和不偏施氮肥外,还可叶面喷雾甲基托布津(70%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2、叶瘤病

症状病原为真菌,7~8月发病较多。初发病时叶面出现淡绿色黄斑,后隆起肿大呈瘤状,直径为4~40厘米,高2~8厘米。

防治芡叶瘤病除轮作外,在发病季节还可叶面喷雾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和0.2%磷酸二氢钾。

3、炭疽病

症状炭疽病主要发生在植物叶片上,常常危害叶缘和叶尖,严重时使大半叶片枯黑死亡。

防治清除病株病叶,用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或大水泼浇,隔7天1次,连续2~3次

(曹碚生、陆自强)

芡(Euryale ferox Salisb.)别名芡实、鸡头米。为睡莲科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原产东亚,有栽培和野生。分布于东北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其中以江苏、浙江、安徽等省面积较大。以种仁、根、叶入药。种仁含多量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微量的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此外还含有皂甙。芡实种仁:味甘、性平;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功能;用于遗精、白带、泄泻、尿频、遗尿。根:味咸,甘,性平无毒;治疝气、白带。叶:味甘,性平,无毒;行气活血,治产后胞衣不下。

一、形态特征

根须状,长90—120cm,深入土中。茎为短缩茎。叶着生于短缩茎上,由外向内环茎陆续抽生。叶柄长,密生针刺;初生叶箭形,过渡叶盾状,基部开裂为两片,长6—9cm,宽3—6cm,沉水,叶面光滑;成长大叶,直径达1.0—1.8m,叶面绿色,有皱襞,叶背面紫红色,网状脉突起。花顶生,沉于水中,半露或伸出水面,半开,花梗多刺。花萼4片,外面绿色有刺,里面带紫色;花瓣多数,紫色至淡紫色;雄蕊多数,轮状排列成3—6,轮;雌蕊为多心皮,合生成复雌蕊,柱头圆盘状,酱红色,嵌于花托顶端,子房下位,一般14—18室。果实圆球状,前端尖,形似鸡头。每果内有种子160—200粒。种子近圆形,外有薄膜状假种皮,上有红色斑点(图15—31)。

图15—31 芡形态图

1.植株 2.幼苗 3.花 4.叶背面

二、生物学特性

芡性喜温暖水湿,不耐寒冷和干旱。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全生长期为180—300天。适宜水深30—90cm。要求土质肥沃,含有机质多的土壤。

芡实成熟的种子如没有适宜的萌发条件,可在水中保持较长时间的休眠状态,寿命可达5年以上。4月中旬后,当平均气温达15℃以上时,种子在水中开始萌动,15—20天萌芽,发芽茎从发芽孔向斜上方突出,小叶茎部发生须根,形成幼苗,高仅6—7cm。此时要求1.5—2.0cm浅水,以便幼苗在水中能受到阳光的照射,争取早日出水。

5月上旬,气温达20—25℃,植株由短缩茎向土中发生须根,向上抽放3—4片过渡叶,再逐渐抽出成长大叶。此时水层以30cm为宜。

6月以后,气温渐高,平均气温达20—30℃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叶片直径增至90—120cm。叶柄粗壮,根系扩大,抗逆性增强。此时最大水位不宜超过120cm。最忌水层猛涨淹没植株,或长期干旱,影响开花结果。

7—8月,当植株叶数不再增加,新叶生长缓慢时,花梗从短缩茎的中央陆续抽出,每株先后共可开花15—20朵。自花授粉,花后弯入水中发育,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约需35—45天。开花结果期,要求平均气温20—30℃,水位30—90cm,如温度低于15℃,果实不能成熟。果实充分成熟后,果壳腐烂,种子散落水中。种子不耐干藏和受冻,在水中需保持0℃以上的较低温度,方能安全越冬。

三、栽培技术

(一)品种

1.苏芡

又称南芡(图15—32),产江苏太湖地区。适宜于水田或浅水塘中栽培,植:株庞大,除叶片背面有刺外,叶柄、果柄和果实外面均无刺,便于采收。4月育苗,5月定植,9月上旬后开始采收,一般分7—8次,10月上旬收完。亩产干芡米20—25kg。芡米圆而整齐,糯性,略带淡**,品质好。本品种有紫花、白花两个品系,紫花种比白花种早7—10天。

图15—32 南芡的种子和果实

1.果实外观 2.果实纵剖 3种子纵剖 4.种仁

2.刺芡

又称北芡(图15—33),产江苏洪泽湖、宝应湖等地,适应性广,能在水深1.5—2.0m的湖荡地区生长。花深紫色,叶背、叶柄、果实、果柄均密生刚刺,采收困难。4月播种,9月下旬至10上旬

图15—33 刺芡的种子和果实

1.果实外观 2.果实纵剖 3.种子纵剖 4.种仁

期间,一次采完。亩产干芡米约25kg,芡米近圆形,粳性,粉质易碎,品质较差。

(二)播种

可分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育苗移栽,单株产量比较高,但需一定的条件。大面积深水湖荡种植,多用直播方法。

1.直播

4月上旬播种,每亩播种量1.5—2.0kg。

(1)穴播

在水深30cm以下的湖荡,可用穴播,每隔2—2.5m见方,挖一浅穴,每穴播种子2—3粒,覆盖泥土1—1.5cm。这样出苗整齐。

(2)泥团点播

水深1m以上的深水湖荡,水生动物较多,种子易漂散或被食害,则用泥团点播。用湿泥将3—4粒种子包成一团,然后点播,播法同上。

(3)条播

一般均用条播,在水面按2.5—3m行距,直线撒播,每0.6—1m播1—2粒,要求播种均匀。播种的具体密度,肥荡偏稀,瘦荡偏密。

2.育苗移栽

(1)催苗

4月上旬,取贮藏的种子用水漂洗后,放入浅盆中,加清水,以浸没种子为度,置于暖地太阳下,日晒夜盖,保持日温25℃,夜温15℃以上,以利出芽。浸种期刺需经常换水。约8—10天,多数种子微露白芽,长约0.5cm,即可播种于苗池。

(2)播种

播种前5—7天,需做好育苗池,苗池2m见方,深1.5cm,四周起埂,清除杂草,整平池底泥土,灌水10cm。芡实秧苗幼小脆嫩,在水中忌泥土埋没心叶,故需待池水澄清,底土沉实后,将发芽的种子近水面轻轻地撒下,每平方米撒种300粒。

(3)移苗

播后30—40天,幼苗已有小叶2—3片,要分池移苗。移栽苗池要预先准备,选避风向阳、灌溉方便的水田,四周做高埂,施入腐熟粪肥,精细平整土面,灌水10—15cm。移栽时带种子起苗,冼去根部泥土,将苗排放在木盆中,加盖遮荫,防止晒伤。运至秧田后,按40—60cm见方,逐株插入移栽苗池中。要求栽浅栽稳,所带种子和须根要全部栽入土中。切忌栽植过深,造成田土埋没心叶,不易发苗,甚至死亡。幼苗成活返青后,水位逐渐加深,促进幼苗新叶的叶柄生长。定植前7—10天,水位逐渐加深达:30—40cm,便于定植后能适应于深水湖荡。

(4)定植

5月上旬,芡苗有4一5片绿叶,叶片直径达25cm以上时,即可起苗定植。湖荡中一般风浪较大,芡苗定植时比较小,不耐风浪袭击,必须注意保护。苏州市郊农民在湖荡四周栽植茭草,用以防风挡浪。

定植前按50—60cm见方的株行距开穴,一般每亩120—160穴,每穴直径35cm,深1Bcm,呈锅底状。若贫瘠的田块,需在穴中施肥,一般为河泥或腐熟粪肥。水位较深的湖荡,基肥难以施入穴内,则用肥土包裹幼苗根部,再定植于穴内。肥土用2000kg半干河泥,分2—3次共加入1800kg粪肥,再加入适量硫酸铵,堆积发酵,以备应用。

开穴或施基肥后,需待水澄清后方可定楦。定植时的操作方法与移苗时相同。秧苗必须当天起苗,当天栽植,以免幼苗干萎。种植时将幼苗根顺势盘放,浅栽于穴的中心,泥、土覆盖根部即可,防止泥土盖没心叶,抑制生长。以后随着植株的长大,新根不断上长,可逐步壅泥稳根,保证其稳壮生长。一般每亩秧苗可种5—亩大田。

(三)田间管理

1.补苗

深水湖荡直播,幼苗出土后,叶片直径达8—10cm时,要检查苗情,及时移密补稀,每亩保持芡苗100—150株。育苗移栽芡田,见有缺株,应立即补栽,保证全苗。

2.除草

定植时芡苗幼小细弱,周围杂草生长较快,易影响幼苗生长,定植后7—10天,开始除草,将杂草拔去,塞入泥土中作肥料。一般共除草4—5次。7月下旬,芡叶基本盖满水面,即停止除草。此外,水面如有浮萍也要及时清除。除草的同时,壅泥围根,防止芡根外露。如发现泥沙沉积盖满心叶,应及时扒开。

3.追肥

追肥的次数和数量,应视植株形态表现而定。如叶片大而肥厚,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上有瘤状突起,表示肥料充足。如叶片薄而发黄,新叶生长缓慢,前后叶片大小相似,叶面皱褶很密,表示肥料不足,应立即追肥。

芡苗出水面后,或移栽芡苗成苗15天后,一般应追肥一次。因水中施肥最易流失,必须采用泥、肥混合成团的施肥方法。其方法是,挖取河泥晾晒至半干,混入1/3—1/4粪肥,再加适量化肥,堆沤几天,翻拌1—2次,做成泥团,施入距离植株10—15cm土中。

每株施入泥团肥料重为3—4kg。如贫瘠田块或芡苗定植较晚,在植株封行前还可施1—2次追肥。在植株生长盛期,根外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可增强植株抗性,提:高产量。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莲缢管蚜

(Rhopalosiphum nymphaeae(L.)〕

成、若虫群集叶面刺吸汁液,轻者叶片发黄,重者萎缩枯死。此虫一年能发生20多代,以卵在核果类果树上越冬,次年3—4月间孵化,无翅胎生雌蚜在冬寄主上为害,5—6月间产生有翅蚜,迁入芡实田害,6月至7月上中旬,无翅胎生雌蚜发生量大,为害重,盛夏为害较轻,但8月中旬以后蚜量回升,为害加重,秋凉以后产生有翅蚜迁回冬寄主,并产生性蚜,有雌、雄蚜分化,交尾产卵。防治莲缢管蚜可喷40%乐果1000倍液,2.5%敌杀死4000倍液。

2.菱角紫叶蝉

(Macrosteles purparata K.)

紫色成、若虫群集叶塞部刺吸汁液,致成伤痕。此虫在江苏一年发生5代,以卵在河、塘边沙草科杂草的茎中越冬,次年4—5月孵化,5月上中旬开始迁往刚出水面的芡实叶片上取食为害,7—8月间发生量大,为害重,10月中下旬,成虫即迁往河边杂草上产卵。菱角紫叶蝉常与莲缢管蚜混合发生,所以防治蚜虫时就可兼治此虫,另外,也可选用25%杀虫双250—500倍液喷雾。

3.椎实螺

(Radix avricularia L.)

成螺和幼螺喜啃食嫩叶嫩茎,并咬食根系,使芡实生长停滞,叶体瘦缩,重者死亡,椎实螺是一种软体动物,每头成螺可产卵数百粒,卵囊粘附在芡实叶背面,或其它水生植物的叶茎部,水温15—25℃最适于繁殖与为害,每年春、秋季出现二个产卵高峰,卵10多天孵化,幼螺初生时甚小,但生长迅速,为害日趋严重,冬天成螺依附在水生植物残枝,或在水下土面上越冬,抗寒性较强。

防治方法:用茶子饼4kg,置50kg温水中浸泡3小时,滤去残渣,喷雾。也可用贝螺杀50g加水50kg喷杀。

4.食根金花虫 见莲藕。

5.芡实叶斑病

(Helicoceras sp.)

俗称麸皮瘟,发生普遍,一般7—9月是发病盛期,严重时可使全叶腐烂。叶上病斑多从外缘开始,圆形,初为暗绿色,后转为深褐色,有时具轮纹,一般直径3—4cm,最大者可达7—8cm,极易腐烂穿孔。防治方法:在发病时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托布津1000倍加0.3%洗衣粉喷雾。

6.芡实叶瘤病

(Doassansiopsis sp.)

该病发生普遍,发病叶面初生淡绿色黄斑,后隆起肿大,呈瘤状,大至拳头状,带红色,形状不规则,后期病部腐烂,散出大量黑色小颗粒。防治方法同叶斑病。

四、采收与加工

(一)留种

留种的果实,在第三、四次采收时,选择果形扁圆而充实、大小适中的果实留种。种果选择后,做好标记,留在下次采收,使种子充分成熟。种果采收后,剖开果皮,取出种子,选颗粒饱满、颜色较深的种子,洗净后放入蒲包。一般每5kg一包,埋于水田淤泥下30cm深处,或置于水深60—90cm,略有流动的河、池水下,蒲包上铺放水草,以防冬害。

(二)采收

1.多次采收法

栽培“苏芡”,果梗、果实和叶柄均无刺,便于多次采收。8月下旬后,植株心叶收缩,.新叶生长缓慢,叶面宽不足90cm,光滑,并有双朵花穿出叶面,早期所结果实和果柄发软,果皮发红,即可采收。开始每隔一周采收一次,2次采收后,相隔3—5天,可陆续采收。一般分8—10次采完。

采收前,先用竹刀将发黄的老叶划破,划出一条走道,要尽量保护绿叶免受损伤。防止水从破损叶脉中流进,引起腐烂。每次采收时,应走原道,不要踏伤根株。采收时带一尖底采桶,用手摸找成熟果实的果柄,用竹刀从果实基部劈取果实,保留完整的果梗,以免水从果梗破口进入植株内,引起腐烂。将采收的果实置于木桶内。

2.一次采收法

栽培“刺芡”,果梗、果实和叶柄均有刚刺,多行一次采收。在9月下旬后,植株心叶卷缩,圆形大叶边缘略有焦枯,呈红锈色,果皮发红,少数早期成熟果实自行炸裂,籽粒漂浮水面,此时即可采收。采收时,人乘小船用长柄镰刀将叶片划去,露迚果实,再将果实逐一割下,放入船中。

(三)加工

1.去果皮“苏芡”无刺,用手剥开或用刀剖开果皮,取出种子。“刺芡”有刺,去果皮方法有两种:一是挤子法,用小刀从果实基部戳开,将果实尖端放在长凳上,上放木棍,用脚踩紧,一面用小刀撬开基部,将种子挤出,此法费工,但所得种子质量较好,适于留种。一是沤浇法,将采收果实堆起,或挖一土坑,将果实倒入其中,上覆草,泼水沤放,7—10天后翻动一次,再经数日,果皮自行沤烂,将烂果盛放在竹篮内,用清水淘洗净,此法较省工,但种子经受沤发热,品质稍差。

2.踏籽

芡实种子外部有一层薄膜,即假种皮,除去留种用的可以保存外,作商品用则必须除去。将去果皮的种子放入盆或桶内,足穿草鞋踩踏,使膜脱落,流出**水液,用水冲洗后再踏一次,直至无黄水溢出,种皮由桔**转成微白色时为止。薄膜除去后再用清水洗净。

3.去壳

江苏太湖地区多用人工去壳,将洗净的新鲜种子,用牙咬去种壳,此法颇费工,但所得芡米圆整,商品性好。也可用机器去壳,将洗净种子及时晒干,用手摇时听到响声,即可供机器剥米。所得芡米破碎不齐,商品性较差。去壳后的芡米要及时晒干,防止芡米发红,降低品质。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20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