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导语高中学习最重要的是在高一打好基础,生物学习也是如此, 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笔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笔记 篇一
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2.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笔记 篇二
ATP和ADP能量转化
1、ATP水解时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2、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3、ATP的利用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相联系,由ATP的水解提供能量。
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有关,释放的能量用于ADP合成ATP储存在ATP中。
3.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笔记 篇三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XX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4.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笔记 篇四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5.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笔记 篇五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蛋白质有关计算:
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蛋白质相关概念: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6.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笔记 篇六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
水自由水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约4.5%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了污染过的水,简称为污水。
污水组成:⑴ 生活污水: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并被生活废料所污染过的水,包括厨房和卫生间用水。
成分:含有泥沙、油脂、皂液、果核、纸屑、食物屑、病菌、粪尿和杂物等,其中无机物占 40%,有机物占60%,与工业废水相比,污染物浓度较低。
⑵ 工业废水:来自工厂车间和厂矿,是指在工矿企业生产活动中使用过的水。
包括:生产污水: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已被废料(生产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等)污染过的水,需进行净化处理。
生产废水:它也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但并未直接参与生产工艺,未被废料污染的水,因此不需净化处理
与生活污水相比,工业废水污染物浓度高,毒性大。不同企业,工业废水的污染物浓度、种类不同,因此不能通过一种通用技术和工艺来治理,往往要求在排出工厂前,处理到符合排放标准才能排放。所以在工厂内需建污水处理站。
⑶ 被污染的雨水:主要指初期雨水,指雨水流经地表时受到的污染,也需净化处理。这三种污水在城市里最后都要汇集在一起,进行处理,我们称为城市污水。
城市污水:通过污水管道收集到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被污染雨水的混合污水。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对象就是这部分污水,也是我们本书所研究的对象。
污水出路污水经净化处理后,最终出路有:
⑴ 排放水体:是污水的自然归宿。从河里取用的水,回到河里是很自然的,作为水体的补给水。但污水排入水体应以不破坏该水体的原有功能为前提。在具体操作时,应以排放标准来控制。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污水出路,同时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之一。
⑵ 灌溉田地:但必须符合灌溉的有关规定。如化肥厂水含N、P高,在厂内处理后,达到一定标准可进行灌溉。
⑶ 重复使用:
回用:城市生活用水如冲洗厕所等和市政用水如城市绿地灌溉、洒浇道路、消防用水、建筑用水和城市景观用水等。
1.2 城市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
污水所含污染物千差万别,所以城市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类:
物理性质及物理性指标 水温:与所采用的排水体制(合流制、分流制、半分流制)有关,还与排入排水系统中的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所占比例有关,生活污水温度一般在 10~ 20℃ 。许多工业废水有较高的温度,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污水的生物处理的效果。 色度:感官性指标,水的颜色用色度作为指标。纯净的天然水:无色;生活污水正常颜色:灰色。如果在管道中停留时间过长,呈灰褐色。工业废水的色度与企业性质有关:如电镀废水:绿色、兰色或橙色;印染废水:红色、**等。色度往往表现为给人感观不悦。定义:将有色污水用蒸馏水稀释后与参比水样对比,一直稀释到两水样色差不一样,此时污水的稀释倍数即为其色度。
色度由悬浮固体、胶体或溶解性物质所形成:
表色:由悬浮固体所形成的色度
真色:由胶体或溶解性物质所形成的色度
臭味感官性指标,可定性反映某种污染物的多少。天然水是无嗅无味的,污水的臭味来源于还原性硫和氮的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氯气等污染物质。
固体含量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记作 TS)total solids;固体物质含量用总固体量来衡量。如何测出总固体量既其定义:把一定量的水样在105~ 110℃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所得重量即为总固体量。
⑴ 固体物质分类:①按存在形态分为悬浮固体物质( SS)suspended solids、溶解性固体物质(DS)dissolved solids和胶体(colloid)。②按性质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体。重点掌握第一种分类。
⑵ 悬浮固体物质又称悬浮物:
① 定义:把水样用滤纸过滤,被滤纸截留的滤渣,在 105~ 110℃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所得重量称为悬浮固体。悬浮固体也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
组成:包括挥发性悬浮固体( VSS)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把悬浮固体在马福炉中灼烧(温度为 600℃ )所失去的重量称为挥发性悬浮固体(又称为灼烧减重)代表有机物;非挥发性悬浮固体( NVSS)non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灼烧后残留的重量称为非挥发性悬浮固体(又称为灰分)代表无机物。生活污水中: VSS 占70%,NVSS占30%。
⑶ 溶解性固体物质( DS)和胶体
把水样用滤纸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称为溶解性固体物质和胶体如:淀粉、葡萄糖、硫酸盐、氯化物等。
所以,溶解性固体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固态物质量。
污水中污染物质,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一 无机物及无机性指标:
酸碱度:用 PH表示,主要指示水样的酸碱性。天然水体的 PH一般为6─9,一般要求处理后污水的PH值在6─9之间。城市污水PH值呈中性,在6.5─7.5,若PH<6的酸性污水会腐蚀管渠,污水处理构筑物及设备等。
污水含有一定碱度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如污泥厌氧消化时,发酵产生一定量的有机酸,污水中含有一定碱度可起缓冲作用,中和酸,使反应继续进行,所以污水 PH要求偏碱性。
植物营养元素:即污水中的 N、P。它是污水进行生物处理时,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过多的N、P进入天然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⑴ N及其化合物
污水中含氮化合物有四种:有机氮(如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 NH 3 -N、NO 2 -N和NO 3 -N
总氮:四种含氮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氮 (TN) total nitrogen 有机氮不稳定,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分解为其他三种,总氮用过硫酸钾(K 2 S 2 O 8 )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凯氏氮( KN):用凯氏(kjeldahl)法测得的含氮量。指有机氮与氨氮之和,这个指标可用来判断污水在进行生物处理时,氮营养是否充足。 NH 3 ─N:氨氮在污水中存在形式有:游离NH 3 与NH + 4 ,两者的组成比取决于水的PH值。NH 3 +H 2 O≒NH + 4 +OH -当 PH值偏高时,游离氨比例高。
NH 3 ─N测定用纳氏比色法。
∴ TN-KN=NO 3 -N+NO 2 -N
KN-NH 3 ─N=有机氮
∴污水中只需测定 TN、KN、 NH 3 ─N即可。
⑵ P及其化合物
污水中含磷化合物包括无机磷与有机磷,二者之和称为总磷( TP)total phosphor,TP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TN、TP都是污水中必测的水质指标,也是污水中必须要去除的物质。
Cl - (了解) 非重金属无机有毒物质:指氰化物( CN - )和砷。这两种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在企业内部需特殊处理。 重金属离子:主要指: Hg、Cd、Pb、Cr、Ni等。其次还有毒性较弱的Zn、Cu、Sn、Co等。这些重金属离子在水体中含量都很低,如Hg:只有0.001~0.01ug/l之间。重金属离子主要来自采矿、冶炼、电镀等。“五毒”指:Hg、Cd、Pb、Cr、As及它们的化合物。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难以净化去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 60%以上重金属离子转移到污泥中,因此,对这些污泥需作特殊处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