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茶真的有600年的历史吗?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20:29:43
字号:

青砖茶系采用湖北老青茶和黑茶毛料原料加工而成。鄂南地处长江流经湖北留下的一个条形地带,背靠幕阜,北饮长江,大部分属微酸性黄红壤土。年平均气温13-18℃,,年平均降雨量750-1500mm,无霜期达220-300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发展茶叶生产的良好条件。

青砖茶真的有600年的历史吗?

鄂南地区茶事甚早,传说三国时东吴士燮、庞统、神医华陀曾在此采茶作药,医护将士。魏晋时,采茶叶已在鄂南地区初步发展,如晋代陶潜的《续搜神记》中所载:“晋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按:今鄂南全域晋时属武昌郡,其时武昌郡统七县,惟鄂南有大山。从地理沿革看,武昌山当属幕阜山一脉)。晋代著名道学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曾在赤壁葛仙山、黄葛山、随阳山等处修行十余年,采茶煮茶,潜心著述,写成道家著名典籍《抱朴子》,对中国古代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到了唐代,“长江中游的茶叶在唐代取得空前的发展,这种发展得助于当时迅速兴起的饮茶之风”。鄂南茶叶不仅列为贡品,还加入国家商贸,采茶叶空前发展,茶叶种植亦在民间广泛出现。今赵李桥所辖羊楼洞松峰山上的一株千年老茶树,相传植于唐太和年间(公元827年前后),它见证了唐代鄂南茶叶的辉煌。《太平寰宇志》载:“鄂州蒲圻、唐年(今崇阳、通城)诸县,其民……唯以种茶为业”。茶圣陆羽在《茶经·茶之出》中云“江南出鄂州、袁州、吉州。”鄂南各县唐时统属鄂州,唐时鄂州以江夏郡产茶为最,而鄂南各县则是江夏的主体辖地且是最适宜种茶区域。毛文锡在《茶谱》中说:“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痛。”可见鄂南在唐代就以药用大黑茶而蜚声茶界了。唐时鄂南的茶叶还为民族之间的文化友谊沟通作出了贡献,据《唐国史补》记载:唐中央政府赏赐给附马都尉吐蕃王松赞干布之茶叶即采自岳、鄂、赣三州。

宋代实行茶马交易及榷茶(茶叶国家专卖)之制,鄂南产茶更盛,《宋史·地理志》载:“岳鄂(今鄂南地区)处江湖之都会,全邵屯兵,以扼蛮獠,大率有材木、茗诧(诧即茶)之饶……”。随之国家定“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将荆湖北路之岳州、鄂州定为榷茶之地,年定上交国库榷茶247万斤。《宋史·食货志·下五·茶上》载国家规定茶叶主要品种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模中串之”。这种所谓的“片茶”,系将茶叶蒸后压成饼状,即今洞庄砖茶之雏形。

元明时,鄂南已成为湖广区域最重要的产茶区域。《明史·食货志》载:“产茶之所,湖广以武昌为首,然当时以兴国军(今通山、阳新一带)为最著。”《湖广通志》:“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阳、蒲圻者次之。”明代中期,为了茶马贸易的需要,当时产于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及湖南临湘一带的老青茶,运至羊楼洞(今赵李桥)加工后,大批销往蒙古等边疆地区。羊楼洞成为鄂南茶产销集散中心即从是时起。当时,羊楼洞一带出产的茶叶为了降低运费,减少损耗,便于长途运输。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办法,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这种“帽盒茶”,即今赵李桥青砖茶之滥觞。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亲征噶尔丹后,废除了明代的茶马司和马市,开放了汉蒙民族的民间贸易,羊楼洞供边销的帽盒茶制造业更加兴盛。乾隆五十一年至六十年间(1786-1795),山西茶商进入羊楼洞设茶庄制茶,当时著名茶叶生产厂家有三玉川、巨盛川,每年生产帽盒茶约40万公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鄂南的“蒲邑四乡皆产之,而种植较盛、获利颇多者,厥惟南乡,以其近羊楼峒(洞)茶市也。”而鄂南的崇阳,这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茶叶产区:“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成雷,汗成雨”。“同郡邻省,各处贩客云集,舟车肩挑,水陆如织。”成为湖北著名的茶市。道光年间,广东帮茶商到羊楼洞收购精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有红茶号50多家,年制红茶5万担,供出口欧洲。

清中后期,随着制茶技术的改进,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青砖茶开始出现了。嘉庆二十年蒲圻贡生周顺倜所作《莼川竹枝词》云:“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解当家,残灯未掩黄梁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原注:每岁西客于羊楼洞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粘红签,题‘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字。芙蓉山在西乡)”关于青砖茶正式生产的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始自咸丰末年即1861年。根据查证,我们认为青砖茶出现的时间应该还略早一点。宣统年间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捎细叶洒面,压做砖。竹藏贮之。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岁商麇集,采细叶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阴雨则以炭焙干。”可见在道光末年已有成形的青砖茶出现。关于这一点,《蒲圻志》里也认为羊楼洞黑(青)砖茶的出现是在“道光、咸丰年间”。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初期的砖茶制造工艺较为原始:“砖茶庄之制砖方法,初极幼稚,即置茶于蒸笼上,架锅上蒸之,蒸毕倾入斗模内,置压榨器中,借杠杆之力,压成砖形,随即脱模置放室内,任其自干,数日后即可装箱起运。”这种压制砖茶的方法和今日机械压制方法相差无几,唯当时的干燥方法是放置半成品任其自干,与现在采用锅炉蒸汽烘干稍有不同。其法后有所改善:“由杠杆压榨器改为螺旋式压榨机,制成之砖,较为紧结”。

湖北十大名茶是哪些

湖北十大名茶 1.采花毛尖茶 "绿珠"牌采花毛尖茶,产于五峰县采花乡,是五峰县绿珠采花毛尖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销的名牌产品和绿色食品,年产值1000多万元。

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细秀匀直显毫,色泽翠绿油润,香气高而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在'95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97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被认定为国家名牌产品;1998年取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极品毛尖王获中国专利证书;1999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再次获得国家名牌产品称号,并获宜昌市 *** 科技创新奖,产品畅销13个省市。

2.龙峰茶 "龙峰"牌龙峰茶产于鄂西北竹溪县龙王垭茶场,该场是竹溪县茶叶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利税大户。其茶叶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壮实显锋苗,色泽翠绿,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浓醇爽口,叶底嫩绿匀齐。

多次在全省和全国茶叶评比中获得大奖。在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97年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国家名禅 产品。

"龙峰"牌系列产品(龙峰茶、箭茶、青龙剑茶)畅销14个省、市、自治区。 3.松针茶 绿生牌松针茶产于部西北高香绿茶区的保康县,是保康县茶叶办公室和绿生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销的名牌产品。

年产值1000多万元。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细圆直,锋苗挺秀,似松针状,色泽翠绿,香气鲜嫩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叶底嫩匀明亮。多次在全省和全国茶叶评比中获奖夺魁。

1998年荣获中国国际名茶产品称号。荣获99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国家名牌产品,"绿生"牌松针茶、银剑茶、毛尖茶和菊花茶等系列产品畅销10多个省、市、自治区。

4.松峰茶 "松峰"牌松峰茶产于历史悠久的鄂南羊楼洞茶场,先后多次被评为农业部和湖北省优质产品,1995年荣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荣获99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国家名牌产品。

品质特点:外形紧细匀齐,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松峰"牌系列产品有松峰茶、松峰龙井、碧叶青等。

年产量1000多吨,年产值2000多万元。"松峰牌"系列茶叶产品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批量出口。

5.峡州碧峰 "平湖"牌峡州碧峰茶产于西陵峡以北的半高山地段,是宜昌县太平溪茶叶公司生产和经销的名牌产品。其品质特点是:条形紧秀、色泽翠绿、香高持久、汤色绿亮、滋味鲜爽、叶底匀齐。

1985年和1988年两度获得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奖,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8年荣获中国国际名茶产品称号和99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国家名牌产品,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 6.恩施富硒茶 恩施富硒茶产于著名的鄂西南武陵山茶区,绿林翠峰、伍台绿针、雾洞绿峰是恩施富硒茶的佼佼者。

绿林翠峰茶由鹤峰县绿林茶场生产;伍台绿针由宣恩县伍家台贡茶总厂生产;雾洞绿峰由利川市雾调茶厂生产。其品质特点以富硒、味鲜、香高、色绿、形美、显毫六绝著称于世,多次在全省和全国茶叶评比中获奖夺魁。

全州现有茶园面积25万余亩,年产量20万担,年产值近2亿元,年创税1000万元以上。 7.邓村绿茶 "邓村"牌邓村绿茶由海拔800余米的宜昌县邓村茶业公司和宜昌县国营邓村茶场联合生产和经销,是典型的高山云雾茶,年产值2000多万元。

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重实,色泽翠绿油润,香气粟香持久,滋味鲜爽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齐。因其品质独特,畅销武汉等省内外市场,1986年获湖北省优质产品,1992年获宜昌市消协和湖北省消协"消费者满意金奖"。

1995年国内贸易部全国市场质量抽查获"质量信誉商品",荣获99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国家名牌产品。 8.天堂云雾茶 "长冲"牌天堂云雾茶产于大别山南麓的英山县国营长冲茶场。

按不同鲜叶嫩度和加工方法,分成三个品级,即:春笋、春蕊、春茗。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显毫,翠绿光润,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绿明亮。

多次在全省和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荣获金奖产品,并获98年中国国际名茶产品称号。全县以该场为龙头,带动全县420个茶场。

年产天堂云雾茶26万公斤,创产值2000多万无。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9.水镜茗芽 "水镜"牌水镜茗芽茶产于鄂西北高香绿茶区水镜故居的南漳县,是湖北水镜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和经销的高品位名茶。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细圆挺直带毫,色泽翠绿,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整齐。

多次在全省和全国茶叶评比中获奖。1998年荣获中国国际名茶产品称号,年产值1000多万元,"水镜"牌系列产品畅销湖北、河南、山西等省市。

10.归真茶 "归真"牌归真茶由湖北归真茶业集团公司生产,主要包括归真红茶、绿茶、花茶、减肥茶、袋泡茶、茶水、茶食品等系列产品。现有九家控股公司:湖北归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土畜湖北茶麻进出口公司、湖北归真饮品厂、湖北省汉口茶厂、湖北丰源公司、湖北归真五峰、随州、英山、宜都宜红茶业有限公司等。

公司研制出的归真茶水、茶粉,已获得国家专利。1998年在。

代表湖北特色的茶叶有哪些

代表湖北特色的茶叶很多,宜红工夫茶,羊楼洞的"砖茶"。

另外,三峡碧峰茶、恩施玉露茶、神农架有机茶,也已经在市场上展露头角。 1、湖北黑茶:湖北出产的青砖茶的总称。

茶汁浓香可口,具有清心提神,生津止渴,暖入御寒,化滞利胃,杀菌收敛,治疗腹泻等多种功效,陈砖茶效果更好。据史料记载,湖北黑茶大约起源于1890年前后。

老青茶主产于湖北省咸宁地区的蒲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县,湖南省临湘县也生产老青茶 。 2、宜红工夫茶:宜昌红茶称宜红,又称宜昌工夫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

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宜红茶区位于东经109°-112°,北纬29°-31°31′。

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早在公元3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 3、金山毛尖茶:“金山毛尖茶”产于湖北秭归严坪,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积蓄的营养和各种有益物质在春天爆芽,内涵物质丰富,使得春茶优于其他季节所产的茶叶,因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4、三峡茶叶九畹丝绵茶:“九畹丝绵茶”产于湖北秭归九畹溪,清乾隆年间,秭归九畹溪贤人李高永,因贤达被乾隆帝召见,恩赐“登仕郎”。李感念皇恩。

献茶皇上,乾隆闻该茶幼芽断面新奇,银丝万缕,银光夺目;即品之,深感此茶清香馥郁,滋味鲜爽,回味绵长。顿时龙颜大悦,赏盖碗茶具一套,并赐名“丝绵茶”。

5、恩施玉露茶:是中国传统蒸青绿茶,选用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经蒸汽杀青制作而成。恩施玉露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匀整,紧圆光滑,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白毫显露,色泽苍翠润绿;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甘醇,叶底嫩匀明亮,色绿如玉。

“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 扩展资料 1、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

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

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2、野生种遍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茶叶可作饮品,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茶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3、湖北生产茶叶历史悠久,是历史上的主要产茶区,曾是全国茶叶出口三大口岸之一,全国三大红茶之一的"宜红工夫茶",羊楼洞的"砖茶"早在国内外享誉盛名,产品曾进入欧、美市场。

湖北省多样性的气候十分适合茶叶生长,其鄂西地区山峦叠障,四季分明,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含有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优质茶叶的出产地。

湖北有哪些名茶

著名的名优茶:

绿茶: 仙人掌茶、恩施玉露、车云山毛尖、峡州碧峰、邓村云雾、江夏碧舫、松滋碧涧、 神农奇峰、株山银峰、西厢碧玉簪、天台翠峰、双桥毛尖、昭君毛尖、青龙雀舌、三峡宝剑、娘娘寨云雾茶、长阳茗峰、一尖仙峰茶、松峰茶、龟山岩绿、金水翠峰、水仙茸勾、挪园青峰、鄂南剑春、金竹云峰、武当针井、五峰春眉、隆中茶、天堂云雾、容美茶、雾洞绿峰、宣恩贡茶等。

黄茶:远安鹿苑。

红茶:宜红工夫。

紧压茶:青砖茶、米砖茶等。

湖北武陵源的名茶,天子山有云雾茶、毛峰,索溪峪有毛尖茶,张家界有“青岩茗翠”与“龙虾花茶”。

青岩茗翠:“青岩茗翠”是武陵源的名花,也是全国名茶之一。“青岩茗翠”外形美观,条索紧结,圆浑弯曲,白毛显露,色泽翠绿。从肉质看,清香馥郁,味醇回甘。冲水后,汤色绿明,叶底均匀,饮后顿觉神爽。武陵源的“青岩茗翠”之所以质地优良,与这里的地势和气候分不开。黄石寨、枇杷界一带海拔1000多米,气候温和,云雾缭绕,湿度大,这种独特的环境有利于茶叶中的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成分的形成和增长。人们来到武陵源游览,用金鞭溪,鸳鸯泉的水,泡上一杯“青岩茗翠”茶,韵味无穷。

龙虾花茶: 武陵源风景区的“龙虾花茶”也是独具特色的名茶。它是以高山毛尖茶和名贵独特的龙虾花科学配制而成的,其特色:一是茶色杏黄而明澈,滋味甘爽而回甜,香气清悦,颊齿留芳;二是含氨基酸丰富,肉质好;三是外形美观,头大身肥,尾尖稍弯曲,状如龙虾花,造型美观,栩栩如生。

制龙虾茶,要求采摘、炒制精细。每年的“清明”至“谷雨”为采制期。采摘标准是初展一芽一叶或二叶,要求芽长三厘米左右,带三至五毫米的蒂把,叶与芽等长,或叶略长于芽,芽叶肥实完整,茸毛多,色泽黄绿。严格坚持六不采,即雨水、露水芽不采,紫红色芽不采。炒制分为杀青、炒揉、热闷、回锅、复闷、拣剔、烘干七道工序、制作技术性强,成品来之不易。

天崇毛尖:在武陵源的商店里,游人还可以买到名茶“天崇毛尖”。这种茶始产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距今已有350余年历史。从明至清,这种茶一直作为名茶进贡。

“天崇毛尖”条索紧结,圆浑弯曲,苗锋显露,披满银毫,色泽翠绿,清香浓郁,味清醇甘,叶底均匀,饮后有提神醒脑的功能。

“天崇毛尖”在制作时要经过杀青、初揉、复炒复揉、初烘、整形、摊晾、包装等八道工序,现在这种名茶已在武陵源成批生产,游人可以任意选购。

月岩茶:月岩茶产于武陵源区庄塌乡月亮岩村。此村已有400余年种茶历史。月岩茶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开展与一芽二三叶初展;制作工艺分杀青、初揉、干燥等工序。月岩茶具有外形条索细长,略带弯曲,味道醇郁,清香爽口的特点,颇受旅游者喜爱。

茅岩莓茶:茅岩莓茶,原为明代茅岗覃氏土司祖传药茶,由张家界应用植物研究所高工黄宏全发掘研制保健饮品。国检确认:该茶含有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和14种营养元素,有清热解毒、杀菌抗炎、润喉止咳、降脂减肥等作用。尤对金黄葡萄球菌、甲、乙链球菌等数种病菌有强杀灭力。茶界权威朱先明教授赞曰:“调制恰当,香味芬芳;长期饮用,助君安康”。

欢迎来湖北茶叶网看看!

湖北有几个地冇产茶叶

湖北十大名茶 1.采花毛尖茶 2.龙峰茶 3.松针茶 4.松峰茶 5.峡州碧峰 6.恩施富硒茶 7.邓村绿茶 8.天堂云雾茶 9.水镜茗芽 10.归真茶 湖北生产茶叶历史悠久,是历史上的主要产茶区,曾是全国茶叶出口三大口岸之一,全国三大红茶之一的"宜红工夫茶",羊楼洞的"砖茶"早在国内外享誉盛名,产品曾进入欧、美市场。

上世纪初,湖北茶叶发展开始出现萧条。 湖北省多样性的气候十分适合茶叶生长,其鄂西地区山峦叠障,四季分明,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含有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优质茶叶的出产地。

当地的宜昌红茶、三峡碧峰茶、恩施玉露茶、神农架有机茶,已经在市场上展露头角。目前,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一百一十余万亩,年产茶一百六十多万担(约五十公斤),从业人员有一百多万人,是中国六大茶叶生产省份之一。

由于湖北茶叶内质优良,近几年广东、福建、浙江及港澳台地区一些精明的商家纷纷购进湖北茶叶,经过深加工、包装后,再出口创汇或返销内地。

恩施州最好喝的茶叶是鹤峰中营的吗

恩施州最好的茶应该是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市东郊五峰山。恩施玉露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 日本自唐代从我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

但是,就总体来说,恩施州的茶叶品质都相当不错。由于恩施是世界硒都,土壤中富含硒元素,恩施茶统称恩施富硒茶。除恩施玉露外,绿林翠峰、伍家台绿针、恩施花枝茶、清江玉露、雾洞绿峰等都是恩施富硒茶的佼佼者。

湖北产什么茶叶

湖北生产茶叶历史悠久,是历史上的主要产茶区,曾是全国茶叶出口三大口岸之一,全国三大红茶之一的"宜红工夫茶",羊楼洞的"砖茶"早在国内外享誉盛名,产品曾进入欧、美市场。

上世纪初,湖北茶叶发展开始出现萧条。 湖北省多样性的气候十分适合茶叶生长,其鄂西地区山峦叠障,四季分明,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含有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优质茶叶的出产地。

当地的宜昌红茶、三峡碧峰茶、恩施玉露茶、神农架有机茶,已经在市场上展露头角。目前,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一百一十余万亩,年产茶一百六十多万担(约五十公斤),从业人员有一百多万人,是中国六大茶叶生产省份之一。

由于湖北茶叶内质优良,近几年广东、福建、浙江及港澳台地区一些精明的商家纷纷购进湖北茶叶,经过深加工、包装后,再出口创汇或返销内地。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97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