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化学家欧特马-勤德勒合成了一种新物质,在当时有机化学刚刚起步的阶段,合成一种新物质不值得欢呼雀跃,因为有机化学就像是一个广阔的海洋等待着人们去发掘,勤德勒对这种合成物进行粗略研究之后没有发现多大的用处,就将其丢在一边,而这个合成物就是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DDT。
时间来到了1939年,二战的爆发使得世界粮食产量锐减,无数人因为饥饿而死,瑞士化学家米勒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已经被发现了近半个世纪的DDT是一种强有力的杀虫剂,几乎对所有的害虫都有效,DDT的毒性机理是透过昆虫体壁的几丁质进入虫体,抑制神经信号传导,使昆虫肌肉痉挛或过度兴奋,最终麻痹而死,神奇的是DDT对于哺乳动物没有丝毫的危害,一种看似完美无缺的除虫剂就此诞生了。
1940年,米勒为DDT申请了专利,获得政府审批之后DDT投入了大规模的生产,一时间这种廉价又高效的杀虫剂得到了世界人民的青睐。美国在50年代引入DDT之后,农田的单位产量比未使用的高出了60%,美国人民开始欢呼,世界人民也开始欢呼,DDT像救世主一般拯救了成千上万的饥民。DDT的使用也杀死了大量传播疟疾的昆虫,世界上疟疾的发病率也是越来越少,DDT更是被奉为神明。
就是这股狂热的吹捧热潮成功的让米勒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很多人觉得这件事情会一直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但事实是最后来了个弯道翻车。
1962年,在美国引进DDT十年之后,这种看似无害的杀虫剂的弊端开始显现。首先是有科学家发现大量的鸟儿无故死亡,接着是小动物,最后是宠物...经过调查,这其中的幕后黑手就是DDT,DDT在动物身上积累甚至可以达到致死的毒素,对于人类的健康也存在着潜在的威胁,甚至可以致癌。
于是乎在美国人民的呼吁之下,DDT彻底被世界人民所抛弃,但是在被禁用之后非洲疟疾的感染率立即翻了数倍,美国人民自然不会有什么损失,受苦的非洲人民。
现如今,人们也开始反思DD其实也是有益处的,在极低的浓度下DDT可以将疟疾的发病率降低到90%以下,而现如今,不大规模使用的DDT已经进入了非洲,为抗疟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农药对土壤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农药对农业土壤生态环境污染, 从历史原因来看, 主要是我国以前使用的都是广谱、杀灭性强、持效期长的品种, 尚未重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管理方面侧重对农药质量及药效的监督, 缺少农药安全性评价, 缺少对农药毒性的监测系统。由于对农药毒性了解和监督不够,严重污染土壤农业生态环境。
另外由于有些农民环保意识差, 农药使用不当, 在使用技术上单纯追求杀虫、杀菌、杀草效果, 擅自提高农药使用浓度, 甚至提高到规定浓度的两三倍, 大量过剩的农药导致直接接纳农药和间接接纳植物残体的耕种表面土层中农药大量蓄积, 形成一种隐形的危害。少量农药在人体内的积累引起的慢性中毒也不可忽视。
对空气的影响当土壤中有够多的无机盐不能被作物吸收时, 这些无机盐部分融化后形成的气体很容易透过土壤释放到空气中,长年累月这样,给大气造成的污染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农药中的一些气体对大气的影响更为严重。所以,我们提出测土配方施肥,同时进行肥料农药零增长,使肥药结合,适合就行,这也是需要长期地进行调理,任重道远。
对土壤会造成板结。板结的土壤通透性变差,对于土壤内的微生物会造成破坏,继续恶化了土壤的结构,土壤环境的恶劣变化,让植物的根系无法正常呼吸与吸收水分养分,从而就会造成植物生长发育上的影响,比如说植物长得慢,甚至于滞长,严重的还会枯萎,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等。
农药对土壤构成的危害,可以与化肥相提并论,所谓的土壤受到农药的危害程度,也与人们在农药投入使用的量信息相关,投入使用量越大,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危害性也就越大,就会让土壤的质量出现严重的下降。
农药污染大气。喷农药时有部分药剂或漂移到自然界进入空气中,喷洒在农作物表面上的农药或土壤中的农药,会被蒸发到空气中,给大气造成染。
总之,大量使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容易造成野生动植物死亡,严重的甚至会对人体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在农药的使用上一定要严格控制使用的量,不能乱用、滥用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