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农药:
1.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把农药对自身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2.正确使用农药可以减少农药的扩散,而避免对周围的农作物杀伤性。
3.正确使用农药可以减小农药本身降解的速度。
4.正确使用农药能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
滥用农药:
1.导致抗药性产生,缩短产品使用寿命,导致用量不断加大,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农产品残留超标
2.对虫(益虫),鱼,蜂,鸟产生直接或间接毒害,破坏生态平衡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3.滥用导致药害,对农作物生产造成损失导致环境入水,大气污染等
农药如何正确使用效果更好?
不要长时间使用单一类型的药剂,这会切断生物种群中抗性种群的形成过程。替代用药是指在植物一定的生长期内,交替使用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农药,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延长某些优良农药的使用寿命。在杀菌剂中,一般内吸性杀菌剂容易引起耐药性,如苯并咪唑类杀虫剂、杀菌剂等,但接触性杀菌剂不易引起耐药性。因此,大森、无机硫剂、铜剂等轮作组合是较好的轮作品种。
混合使用具有不同作用模式和机制的药物也可以减缓耐药性的发生。这是克服害虫耐药性的好方法。它还可以治疗多种病虫害,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量,降低成本。例如,在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产生耐药性后,它实际上可以抑制害虫的耐药性。长期以来,化学防治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农业生产对农药依赖程度的提高,随意增加农药使用浓度和次数等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
除常规喷洒外,还可使用其他方法,如混合毒土、毒饵、土壤喷洒、涂层、滴药和注射药物。不同的用药方法交替进行,有助于预防和克服害虫的耐药性。当农药引起害虫种群的抗药性时,如果农药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害虫的抗药性将逐渐下降甚至消失。例如,长期使用对硫磷会导致红蜘蛛产生耐药性。停药几年后,红蜘蛛的耐药性基本消失,药效仍能恢复。
在农药中添加增效剂可以明显激活农药,提高药效,延缓和抑制害虫的抗性。例如,在氧化乐果中加入少量柴油防治蚧虫,可以溶解蚧壳,使农药进入害虫体内发挥作用,克服蚧虫对氧化乐果的抗性。除油类物质外,常见的增效剂包括中性洗衣粉、豆浆、植物油等。
?选择农药时,要明确防治对象的生理机制和危害特征,以及作物的品种和生育期。田间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很多,即使是同一种农药,每一种对不同农药的反应也不同。该物种的不同种群也有很大差异。明确防治对象后,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施药前,要认真排查病虫害,把握适宜的防治期,在最佳防治期施药。否则,农药施药过早,药效与病虫害防治期不匹配,危害得不到控制。农药晚施效果差,不仅不能防治,而且造成农药浪费。
在喷洒农药时,要把握时期,选择病虫草的薄弱环节或对农药敏感的时期。一般农药从孵化期到三龄幼虫都要控制。目前使用的杀菌剂多为保护性,治疗效果较差。因此,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应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如果在疾病流行后使用药物,很难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很多人误认为加大药量或增加药浓度会提高防治效果。因此,不按照说明增加剂量是很常见的。此外,农民配药时不使用量具,只用瓶盖随意量度。缺乏定量概念导致用药量超标。这样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容易造成药害。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危及人类和动物的安全。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某种农药防治效果良好,就会长期连续使用,即使防治效果降低,也不会更换。后果。例如,1978年,6000倍液对Misauli的防治效果在98%以上,而现在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不到50%。全国已产生抗药性的害虫有30多种,病害有10多种。农民们纷纷采用增加农药用量的方法来提高防治效果。于是,人工筛选出抗药性较强的后代,农药浓度不断提高。药物进一步改良,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种农药的交替使用,或合理混合使用,以延长使用寿命,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