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植花生,为什么要把花生秧踩倒?就不怕踩死苗吗?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19:43:48
字号:

对于这种情况,在农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般都是非常清楚的。在以前农村里种植花生,如果花生生长过旺了,就会去把花生苗踩一踩。小时候农夫就常干这样的事情,到了放暑假以后,就会下午跟着父母去地里帮忙踩花生秧苗。那花生长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把花生秧踩倒呢?难道不怕把花生秧踩死吗?花生踩秧好处多,控旺又能增产!

农民种植花生,为什么要把花生秧踩倒?就不怕踩死苗吗?

小时候农夫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但当时我们这里基本都是这样做的,父亲还说,如果不给它踩几脚,那么产量就会受到影响,而踩几脚反而更有利于高产。后来才知道,这个其实就花生控旺的一种方法。

植物的生长都是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的,其通过光合作用制作养分。可是如果种植地比较肥沃,那么花生秧苗生长就会过旺,这样的情况下不及时采取措施,那就会花生秧苗长得很好,但是地下花生的产量却很低。种植过花生的朋友应该都发现了,那就是花生秧苗长得好的,其产量往往并不高。而对花生踩秧就是控旺,这样确实对提高产量有帮助。而且花生秧苗的柔韧性是挺好的,就算是承认在上面来回踩几脚,也不用担心把花生秧踩断、踩死的。

对花生踩秧其实好处挺多的,第一个是可以缩短果针和地面的距离。如果花生植株过高,那么果针就难以扎入到地面了,自然对其产量有影响。但是把花生秧踩倒了,就会紧挨着地面了,大大缩短了果针和地面的距离,这样就有效促进了果针扎入地面了。

第二个好处是可以控制花生秧的生长速度。花生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如果植株生长过旺了,就会影响生殖生长,这样对产量就会造成影响。而对其踩秧,就是为了避免植株生长过高、过旺。原理就类似于给红薯翻藤一样的,就是为了控制植株生长,从而给果实生长省出更多的营养。

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更好的促进光合作用。花生秧苗的枝叶是比较茂盛的,对其踩秧了就能增加叶片的光合作用,让更多的叶片接受光合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底部叶子之间的通风和光照,如此一来就能制作更多的营养。

第四点是促进根系的生长。花生踩秧以后,底部就能接受更多的光照了,增强花生抗寒、抗涝以及抗虫害的能力,同时果针也能更快扎入到土壤中。由此可见对花生踩秧是好处多多的。那花生如何踩秧呢?

花生正确的播种方法,农户牢记4个点,花生出苗齐,产量高

进入4、5月份,很多地区开始种上了春花生,有些温度较高的地区,已经播种完毕,开始出苗了,在河南地区4月底也要开始播种了。往年有很多农户会遇到花生播种后不出苗的情况,大面积不出苗还要二次点播,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补种后的花生还会错过最佳播种期。

花生不出苗主要和这几点有关系,第一点就是温度不合适,有些农户习惯提前播种,播种之后,温度不稳定,在出苗之前,地上平均温度低于12℃,导致花生出苗慢,或者根本不出苗。第二点,花生播种之后,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土壤湿度过大,花生发芽没有吸收足够的氧气,就会出现烂种的情况。土壤板结,播种深度超多7厘米,都会造成烂种影响全苗、壮苗。

第三点,在拌种时,水量过大,花生种皮破损,影响了出苗率。第四点,种子受到地下害虫的危害,导致不出苗。在种植过程中,这4个问题都会影响花生出苗,那么,农户在播种时,应该如何才能一播全苗呢?

1、在适宜的环境内播种

一般花生在25~37℃的环境下,从播种到出苗需要10~15天,所以从播种之后,要求5厘米播种层的平均地温稳定在12℃以上。看当地15天内温度合适,没有低温和降雨的天气,就可以播种了。播种深度应在5厘米左右比较合适,如果土壤温度低,田间湿度大可以适当浅播,沙土稍微干旱,可适当深播。

2、掌握播种密度

掌握好花生种植密度,非常利于花生产量的提升,各个花生种植区的播种密度,随着自然条件、品种类型、种植技术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每亩播种30斤左右。种植早熟型中果型品种,一亩地(667平方米)建议播种一万穴,每穴两粒。对于中晚熟,大果型来说,一亩地最好播种八千到九千穴。采用起垄种植的方法,一个垄面栽两行的模式。

3、合理施肥

花生施肥可以直接用复合肥,也可以自己配肥,施肥时要注意营养均衡。每亩需要尿素2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钾肥15公斤。花生是喜钙物质,钙肥可以预防花生空壳,秕籽,提高产量,还能调节土壤的pH值。对于钼、硼这两种微量元素,可在拌种或者叶面喷施进行补充。硼肥补充也可以在施底肥时,加入0.5公斤硼砂。

4、花生拌种

对于地下害虫可用拌种的方法进行预防,防虫可用吡虫啉或者噻虫嗪,防病害可用噻呋酰胺,多菌灵等进行拌种。拌种时也要注意,保留种皮的完整度。

希望农户朋友们今年种花生做好以上几个方面,这样有利于花生出苗,为高产打下一个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95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