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的药材——天麻的传说故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04 19:28:50
字号:

天麻是一种珍贵的药材,生长在深山峡谷中,一株只长一个天麻的,叫独麻;一株长一窝天麻的,叫窝麻。天麻主治肝风头痛、眩晕、小儿惊风等症,功效显著。我国云南、湖北以及西北、东北部产天麻,但四川出的最享盛名。四川天麻为什么这样出名,这里还有个传说故事。

救人的药材——天麻的传说故事

在很古的时候,四川大宁河的深处有一个村子,住着几十户人家,男耕女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一年,村子里突然流行起一种奇怪的疾病。这种病一旦缠身,头痛得像裂开来,严重时就会四肢抽搐,半身瘫痪。村里的乡亲到处求医吃药,但都不见效果。

村里有个小伙子名叫天生,他平时弄点草药给乡亲们治治头痛脑热。他见乡亲们被病疫折磨而自己又束手无策,心中十分难受,就决心出门访求名医,寻找治疗这种病的药物和方法。

天麻

天生听说滴翠峡有一个神医能治疗这种病,于是带了干粮,日夜兼程,向滴翠峡进发。滴翠峡是山中一个大峡谷,四周崇山峻岭环绕,人迹稀少,到哪里去寻找神医呢?天生并不灰心,走遍每一道山坡,终于在一片树林中遇到一位砍柴的老汉。天生向老人打听神医住在什么地方,老汉打量了天生一下,说神医这几天到铁棺峡去了,让天生到那里去寻找他。

天生拜别了老汉,又急急忙忙地向铁棺峡赶去。一路上山道崎岖,奇峰插云,天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铁棺峡。没想到刚登上山顶,天生就感到头晕目眩,一头栽到地上,四肢抽搐,什么也不知道了。

天生醒来时,发现自己睡在一间茅屋中,头也不痛了,四肢也不再抽搐。他起身打量茅屋里的东西,发现桌子上堆着一些像马铃薯一样的植物块茎。正在这时,屋外走进来一位老人,手中端着一碗药,让天生喝下。天生一看,这位老人正是在滴翠峡遇到的那位打柴老人。他刚想开口说话,老人笑哈哈地拦住他,告诉天生,他生的病和村里百姓的病一样,要靠一种药材医治。药材已准备好,就放在桌子上,让天生病好后带回村子。

天生赶紧起身下床,向老人恭恭敬敬地叩了一个头,感谢老人的救命大恩。老人接着告诉天生,药如果吃不完,就把它藏在不显眼的烂树叶里,它就会永远用不完。说罢这些,老人转身就不见了。

天生知道遇到的老人就是神医,他的药材是天赐之物。天生把药材放在口袋里,背在肩上就回村里去了。

回到村里,天生把药材熬了一大锅,让生病的乡亲们喝下,乡亲们的病逐渐好了。天生把剩下的药藏在背阴处的烂树叶中,从此,这药材就一年年地繁殖下来。

为了纪念神医送的药材,乡亲们说这是天赐之物,又专治头晕目眩,半身麻痹瘫痪,就把这种药材叫做天麻了。

现在,人工栽培天麻已获成功。到四川的游客,都不忘购买几个天麻回去滋补身体。同时,天麻系列产品也开发出来,有天麻片、天麻粉、天麻口服液等,方便服用,很受人们的欢迎。

关于石竹的传说故事

石竹的传说

不知是哪朝哪代,在东北的一座大山中住着一户普通人家,姓石。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石竹。家里没有财产没有土地,全靠石老汉进山挖药为生。不幸的是石竹呀呀学语的时候,石老汉在一次进山挖药时摔死了。从此,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更艰难。石竹妈一人挑起了抚养儿子的重担,她每天进山挖山货去换点粮食,掺和着野菜一起熬粥吃。就这样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石竹妈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将石竹拉扯长大成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

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石竹这孩子样样都好,里里外外帮衬着妈妈。只是打小吃苦受穷,身子骨十分瘦弱,不但不能像别的小伙子一样独当一面地养活这个家,让年迈的妈妈歇息歇息,而且从小就得了个见不得人的病尿炕。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了,却不敢提娶媳妇的事。唉,又穷又有病,谁肯来作这家的媳妇呢,儿子懂事不说,做娘的却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石竹妈从此进山就不挖山货了,她学着石老汉挖起了草药。可年纪大了,哪爬得了那丛山峻岭,钻得了那深山老林?

再说,草药千千万万,哪一味能治好儿子的病呢?可石竹妈不畏山高路险,每天都去挖药,每次发现了新草药,她就自己先用口尝尝:辛的、苦的、麻的、涩的,做妈的先尝尽人间甘苦。有好几次,她被草药毒着了,肿了脸,红了眼,但她赶快吃些清热解毒的草药,终于又化险为夷。就这样寻寻找找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可能治好儿子病的草药还是没找到。

转眼到了第三年的五六月间,这天,石竹拦住又要出门的妈妈,哭着说:妈,别去了,我不治病,不娶媳妇了。您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我不但没能报答您,反而拖累您,做儿子的实在对不起母亲啊。石竹妈也含着热泪,摸着石竹的头说,儿啊,做娘的知道你孝顺,但是,天下做母亲的哪能眼看儿子被病痛折磨而不去拯救呢?再说,如果找到了能治好你病的药,那就不但能治好你的病,也能治好天下有这病的其他人,不但了却我这个做妈的心事,也帮了其他做妈的人。说完,她就毅然出门了。

这一次她走得更远,爬得更高。可是奔波一天,还是没有新的发现。眼看天色已晚,山风阵阵,寒气袭人。石竹妈不免叹口气,坐在一块山石上歇歇脚。心想今天走远了,今晚是赶不回去了。心里惦记着生病的儿子,更想到自己年岁越来越老了,到时候别说爬山,连路也走不动了,怎么能再去找药呢?她越想越急越伤心,禁不住老泪纵横,两串热滚滚的泪珠一直落到山石缝里。但没想到奇迹在这时发生了,只见热泪倘过的山缝缝里,忽然长出一株花儿来。

这花株只有一尺来高,细条条的叶,枝顶生花。花朵不大,几朵小花聚合在一起像一把伞,粉红色的小花在山风吹拂下微微摆动,仿佛在向她问好。石竹妈赶紧揉揉眼睛,心想莫不是年纪大了,老眼昏花,在这山野里过去怎么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花?可睁眼一看,那花还在那里点头微笑。石竹妈正惊讶之余,又听见一个甜甜的姑娘的声音在说话:老妈妈,把这花全棵拔去,回家煎水给儿子喝,它可以治好你儿子的病。石竹妈只听见声音不见人,山野之中只有那花儿在微笑。石竹妈顿时明白了,这是花仙在帮助她,为她儿子治病呢。石竹妈一高兴,人也来了精神,抬眼一看,啊,山野中星星点点长满了这美丽的花儿呢。她赶紧拔了许多,抱着就往山下跑。

回到家,石竹正在着急,不知到哪儿去找妈妈。石竹妈高兴地一五一十把山上的奇遇告诉了石竹,并按照花仙的 指点把采来的花连根煎水给石竹喝。药一煎好,只觉草屋里清香阵阵,石竹连服了三日,不但尿床的毛病治好了,人也变得精神多了,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一样。石竹本来就是孝顺孩子,病一好,他就再也不要妈妈上山挖药去奔波劳累了。不久,他就娶了一房媳妇,一家人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此后,石竹妈采药遇见花仙,并用这花草治好了儿子石竹毛病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开了,凡得了类似那种毛病的穷人,都来找石竹妈要这花草去治病,没有不灵的。人们感激花仙,更明白花仙也是被石竹妈的一片爱心所打动,才主动帮忙的。每次人们要找寻这花草时,都叫不出它的名儿,只知道是石竹妈找的花能治病,便顺口叫它石竹妈的花,叫来叫去,就干脆叫石竹花了。

至今,石竹花仍是一味中草药,对主治小便淋漓涩痛有特效。一直到现在,石竹花也仍是一种最平凡的花,它没有牡丹的富贵气派,月季的风流不败,芍药的娇艳多情,兰花的芳香自赏可是它代表了母亲的伟大情怀。它像石竹的母亲一样,为了孩子不辞千辛万苦,为了后代默默奉献。天下没有无母之人,石竹也就成为无人不爱之花。

白头翁的传说故事

白头翁是毛茛科白头翁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还有两个有趣的别名,一个叫毛姑朵花,一个叫老公花。

白头翁有个特点:即全株密披白色的长柔毛。特别是它的花,花萼长得像花瓣一样,蓝紫色的花萼上也披上了白色的柔毛。每逢四五月间,它便开出药**的小花朵来。

白头翁在我国华北、东北以及江浙等地的野外都有生长,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和利用。它有什么可用之处呢?原来,白头翁的根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白头翁名字由来的故事呢。

白头翁

从前,在大湖边上有座牛头山。山下有个村庄,村里有个小伙子叫阿宝。阿宝性情开朗,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大伙儿都很喜欢他。

可是有一天,阿宝突然闹肚子疼,那痛非比一般,痛得阿宝头上直冒冷汗,连手脚都发凉了。当时恰巧左邻右舍的人上山的上山,下地的下地,都干活儿去了,没人帮助。阿宝疼得实在忍受不住了,只好捂着肚子自己挣扎着去找邻村的郎中看一看。他强忍疼痛刚走出村口,就实在支持不住了,一头便倒在路边的草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阿宝突然醒来,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棍站在他身边。老爷爷问阿宝怎么会躺在路边上,阿宝无力地回答说:肚子疼得利害,实在走不动了。老爷爷说:那就找点药吃吧。阿宝说:让我上哪儿去找呢?老爷爷用拐棍指着阿宝身边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棵顶头上长着绒绒白毛的绿草,说:这草的根就是药,你挖一些回去熬汤,连喝几次就会好的。阿宝心想:这草倒是常常见,山坡野地到处都是,果真能治病吗?老爷爷不等阿宝开口,仿佛早就看穿了阿宝心里的疑问,他捋着胡须说:我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还会用瞎话骗你吗?说完就缓缓转身离去了。

阿宝决心试一试,他忍住痛挖了一些那种顶头上长白毛的绿草,回到家把草根熬水喝了,这一宿肚子就不怎么疼了。一连喝了三天,病就全好了。邻舍们来看望阿宝,也就知道阿宝的病是吃了一种草根治好的。

阿宝病好了,又上山砍柴。这一天,阿宝在去砍柴的山路上又碰上了上次的那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爷爷拄着拐棍挺有精神地站在那儿,远远看去,白胡子飘飘的,活像一位山里的神仙。阿宝急忙走上前去说:谢谢你,老爷爷,你让我吃的药真好,我喝了几回,病就好利索了。白发老爷爷笑呵呵他说:小伙子,我正想告诉你,那是我家祖传的秘方。我见你心地善良又肯帮助村里的人,我是想借你的嘴帮我传给世人呢。阿宝点头答应了。白发老爷爷又突然不见了。

从那以后,村里的人不管是谁,要是犯了肚子疼痛的毛病,阿宝都会不分白天黑夜地扛上一把锹,到野地里去挖那种顶头上长白绒毛的绿草,回来就用草根煎水送给病人喝。喝过之后,肚疼毛病就都治好了。

有人好奇地向阿宝打听,这是什么药,阿宝什么时候学会用草药治病的,阿宝是厚道人,他就一五一十地把他如何肚疼,如何遇见白发老爷爷等等,都告诉了大伙儿。人们又追问老爷爷上哪儿去了,问得阿宝直后悔:是呀,怎么就没问问白发老爷爷的住处呢?

第二天,阿宝就跑到第二次碰上老爷爷的地方,想再谢谢老爷爷,再说以后有什么事也好再当面请教。可是,阿宝等了一天又一天,一连等了半个月,也没见白发老爷爷再出现。

阿宝很失望,他坐在与老爷爷第二次相遇的山路旁边,眼望着草地上许多顶头长自毛的绿草直出神,突然,他看见一道亮光,从一棵顶头长白毛的绿草处发出来,亮光中,那棵绿草迎风轻轻摇摆。阿宝突然发现:哎呀,这株草多么像一位白发白须的老爷爷!阿宝心里明白了,白发老爷爷恐怕是南极仙翁显圣,下凡来传授秘方,为人治病解除痛苦的吧?阿宝又想,不能让后人忘了那位传秘方的老爷爷,既然这种草还不知道名字,不如就叫它:白头翁吧。从此以后,人世间就有了白头翁这味草药了。

直至今天,人们都在用白头翁作一味中草药。而且还在园林中作自然式的配置或者布置花坛等,用以美化环境呢。

萱草与李时珍的传说故事

明朝嘉靖末年夏天,李时珍穿着草鞋,背着药筐,在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的陪伴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集民间验方,观察采集药物标本。

这一天,他们一行三人来到了大同县的地段,在一个靠近采凉山的聚乐堡里住下来歇息。说来也巧,正赶上村子里的人闹一种怪病,全身浮肿,四肢乏力,眼瞅着农田大忙季节,不能下地干活,庄户人心急如焚而又无可奈何,他们到处求医问药,都不见好转。

听说村子里来了郎中,人们报着得病乱求医的想法,去找大夫给瞧治。李时珍一看这么多病人,基本上是一个病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他们三人经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方病,是体内缺乏一种东西所至。李时珍告诉大家:各位请不要担心,我们能把大家的病治好,轻者三日下地干活,重者七天全愈。明天我们上山采药、熬治,保证药到病除。众人将信将疑,有人甚至说这也许是几个江湖骗子,没抱多少希望。

第二天一大早,李时珍一行三人早早起床,准备上山采药。出的村来,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片、一簇簇开着金**花儿的植物。李时珍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就是萱草,经过仔细辩认,虽说与他所见到的萱草不太一样,但是这里的比他见过的更好,角长、肉厚、六瓣、七蕊、色泽金黄。李时珍向来就有品尝百草的习惯,他把黄花摘下来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感觉味甘而气微凉,这绝对是萱草之中的上品。对治五淋、消乳肿,清热、利尿、止血、安神都有疗效,尤其是块根疗效更为明显。他们三人当下就采摘了一筐萱草,又挖了一筐萱草块根,没费多少工夫,汤药就熬好了,分发给各家各户的病人,趁热服下。

不出所料,三天之后一部分症状轻的病人浮肿全消,能下地干活了。到了第七天头上,全村的病人都痊愈了。这时候,李时珍把采凉山的沟沟岔岔转了个遍,发现了不少新药材品种,进一步丰富了他老人家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一行三人见人们的病好了,悄悄地离开了聚乐堡。当人们知道是李时珍救了他们的命,一个个感激涕零,泪流满面,从心底里感谢这位匡世名医。后来,人们开始大量种植萱草,一方面当菜吃,一方面当药材卖。再后来,有好事者自告奋勇,广为募捐,在采凉山上盖起了一座药王庙,在庙里专门为李时珍塑了像,以此作为对李时珍的纪念。

聊城市位于鲁西平原,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多旱,冬季干寒。”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土壤分沙土、沙壤土、盐碱土、红淤土四种类型,土质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繁殖。历史上,由于有适宜的生长气候,我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据八十年代末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有:植物类:茵陈、草决明、苍耳子、栝蒌、丝瓜络、大蓟、蒲公英、白茅、天花粉、香附、蛇床、地丁、王不留、北柴胡、桑白皮等63科、192种,总产量达数万公斤。其中尤以莘县所产桑白皮质量上乘,全国闻名。动物类:壁钱、土元、蟾蜍、刺猬、獾等32科32种。矿物及其它类:芒硝、伏龙肝、百草霜等三种。当时并确定了四处药源保护区,即:(1)高唐县南镇、姜店旧城一带。(2)东阿县关山、刘集、单庄等沿黄北岸。(3)莘县王奉、岩集一带。(4)冠县林场。这四个保护区内野生药材种类繁多、蕴藏量大、分布比较集中。2、种植历史我市素有中药材种植习惯,建国初多系农业、副业、庭院花卉的副产品,计划经济时代各级政府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有关指示”,响应国家“南药北移,北药进关”、“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号召,开始将中药材种植纳入农业规划,逐年下达种植指标。1959年6月“山东省万亩大药田现场会”曾在冠县召开,中国药材公司及山西、河南、河北省药材公司都派员参加,当时影响很大。当年聊城夏种万亩中药材品种达103个,后因粮药争地、争水、争肥等矛盾,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73年全省日照药材生产会议后,聊城药材站及各县(市)公司按照“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合理布局、建立基地”的指导方针,开始有领导、有计划地在种植年限较长,面积较大,重点品种突出,经济效益高的社、队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相继建立了一批100—300亩的中心基地,有阳谷大布,莘县张鲁、王奉,茌平丁块,冠县贾镇等。从而带动了周边200余个大小生产村、队专业种药,形成了大批种药专业队,并造就了一支中药种植技术骨干队伍。1985年后,国内中药材市场放开,竞争日趋激烈,价格不稳,中药材种植因产量、价格、信息、销路等原因造成种植面积严重下降。1988年聊城地区医药公司将中药材生产列为企业承包六大指标之一,定品种、定面积、定收购量,并进行考核,1988-1990年计划种植稳定在20个品种左右,种植面积约400亩,但此后因多种原因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二、中药材野生资源及种植现状1、野生资源现状农村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面积的荒地、盐碱地、闲置地都被充分开垦改良,杂生于农作物间的野生中药材,由于除草剂喷洒、人为拔除或动物吃啃等原因,野生动物类也由于农药施用等原因,从而破坏了其生长、生存环境,从而使野生药材面积、种类大幅减少,有些野生药材品种濒临绝迹。现有的野生药材品种多生长在河边、路沿、房前屋后等没有人为破坏的地方。经调查,现存约有100余个品种,其中苍耳子、香附、罗布麻、茵陈、蒲公英、浮萍、麦冬、蒺藜、蓖麻、桑、马齿苋、杜仲、槐米、天南星、猫眼草、女贞子、蛇床、栝蒌、野艾、野菊花、白茅等40余个品种较多,全市各地均有分布,总面积约有数百亩,年产约6000公斤左右。2、种植现状中药材种植一般技术管理要求比较高,计划经济时代因为出现过签了合同不收购现象,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因为农民信息不灵通,中药材种植更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另外也有价格不稳等因素。这些都影响了人们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目前,农民根据自己的信息渠道,多属自发种植、自产自销。有的作为经济作物种植而不是作为药材应用,如阳谷县闫楼乡于便村等村庄的农民自发种植牛蒡约1000亩,亩产2000公斤,每公斤8—10元左右,经济效益很可观,其主要做食用出口日本、韩国。冠县店子乡种植灵芝大棚13000余个,年产7000吨,为省内最大灵芝基地,已形成规模,也主要做为食品加工、销售。作为中药材用途种植的有:冠县贾镇、桑阿镇种植菊花300亩,亩产150公斤;冠县梁堂乡、莘县樱桃园乡种植金银花600亩、亩产100公斤左右;冠县孙疃乡种植大青80亩,亩产400公斤根、叶;冠县东古城镇种植的甘草4亩,亩产500公斤;冠县邹刘庄种植黄芪30亩,亩产500余公斤;莘县张寨、妹仲乡种植生地80亩,亩产300公斤左右;莘县王奉乡种植大青80亩,亩产400公斤根、叶。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9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