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通志》《瑞州府志》载:”宜丰县故城,《明一统志》在新昌县北三十里。孙吴建,唐省入高安。“ 《新昌县志》载:”宜丰县故城在天宝乡,吴大帝自上蔡分置,唐省入高安有古城在。“ 自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222—229)年置宜丰县始,天宝建城迄今有1800年之久。天宝古城称辛会市(今辛会、辛联两村范围)也称会市,习称下天宝,地处上辛山南麓,东有小溪,西有河,东西长而狭,形似船,其地形故曰船形。又因墟市繁荣,地名称“会市”。古城有三街六市、六座城门、十三第宅,黛峦作衬,翠竹为屏,内外八景,牌坊宝塔、亭台楼阁点缀城内外,自古就 有小南京之谓。
建国前,在天宝乡辛会村有一石碑,上刻“古宜丰治”,此碑已毁。
天宝乡辛会村,有古城遗址,原有东西南北四门,现仅存西、东两门。城墙基以块石叠砌,城门大石料砌筑,城址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城址东附近山丘1985年3月12日出土商代铜铙1具,还发现有石斧、甑形器陶片、青铜剑、戈、矛及炼铜渣块、汉墓、模印县正堂砖等 。
[左山文化遗存] 左山,位于天宝乡平溪村西150米处油茶山上,为一长条形山丘,前有溪港(松溪河上游段),天宝古人类曾生活于此。1982年7月16日全县文物普查时,初探为春秋文化遗址。遗址长400米,宽百米左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出土有鼎足、石族、石斧及各类有饰纹软硬陶片、历石等百余件。后随着进一步的发掘考证,初步推断为商周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5000年,是为天宝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址。2001年5月初,县史志办、县博物馆、天宝乡领导、专家在平溪采风时,再次对遗址进行了考察,发现遗址地表下约一米处,分布有成片的矿物凝结物,呈砂粒状结块,以乌黑矿物为主,间布闪光之金色结晶体。询之村民,不能详答,疑为古代冶铜残渣。另为山坡缓处,发掘一残墓,出土酱黑色楔形魂瓶一对、北宋古钱若干,断为北宋古墓。
[中国文物精华-天宝商代铜铙] 商代铜铙1件,通高56厘米,柄长17厘米,铙面宽45。5厘米,重40公斤。有明显的含范铸痕和砂眼。铙身饰兽面纹,古朴庄重,柄作圆筒状,与器身内腔相通,有凸出的干带。1985年3月12日,天宝乡辛会村洋牛形山出土,为江西省首次发现的商代乐器,已列入《中国文物精华辞典》。今藏县博物馆。
[革命文物] 位于黄沙村,东有龙形山,西有西古岭,北有紫阳坛,南有一小坑,整个地形似撮斗,易守难攻。1934年2月3日,萧克将军指挥红军在黄沙龙形山与敌大战。这些战斗,是红军第十七师北上湘赣苏区的第一个大胜仗,红军以不足三个团的兵力,打垮了敌军4个团,消灭了2个旅部和1个师部,俘敌300多人,打死打伤敌人600多人,缴获步枪400多支,轻重机枪40余挺及大量的弹药、军用品等,创下了红军早期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为纪念黄沙大捷,1994年2月在黄沙大战原址建立英雄纪念碑,由萧克将军亲自题碑文:“黄沙大捷革命英雄永垂朽”。
节度使之于唐朝,犹如刺史(州牧)之于汉朝。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王朝,汉唐都是对外扩张性的政权,这一特点注定了在军事上的外重内轻,所以节度使这一制度其实是适合唐朝的。
不过,节度使的存在,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掌控。一旦中央政府虚弱,很容易引起地方叛乱和军阀割据。
安史之乱和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就是明证。
节度使对于大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唐朝最终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导致;而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仍能存在150多年,藩镇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唐朝想要的只是听命于中央的藩镇,而不是完全废除藩镇。
与唐朝相比,宋朝是完全废除了藩镇的,也就是“守内虚外”。
于是,宋朝的政权在内部很稳定,不必担心地方造反,但对外战争则无力收复失地和开疆拓土。
如果与后世相比,节度使与总督、巡抚都是一类的封疆大吏。
历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总是此消彼长,其关键不在“节度使”是否存在,而在于中央如何掌控地方。
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大唐开始的时候是府兵制,因为当是实行的均田制,府兵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上战场是兵,平常是农民,后来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随即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有了募兵制,有了募兵制,才逐渐形成藩镇,有了藩镇,才有节度使,玄宗时设了十大节度使,节度使是玄宗时期开始的,当时全国有五十万兵力。
有三十几万在节度使手里,仅安禄山就身兼三个藩镇的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地方强于中央的格局,后来安禄山反叛,朝廷历经八年才平了内乱,但无法根除叛军的残余势力,又将河北三镇交到叛军手里,河北三镇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为了安抚平叛有功的功臣和投降过来的将领,又增加了许多藩镇,让他们当节度使,藩镇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又扩大化了,中央于藩镇时战时和,一直到黄巢起义,一些节度使借平叛之机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唐廷也无可奈何,最终也亡于这些节度使手里,所以说,唐朝没有解决藩镇问题,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基础以及朝廷的政治妥协性和软弱性决定的,若此事发生在明朝,明朝一定不会向藩镇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