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对植物的营养进行诊断,判断植物是否需要肥料,需要哪类肥料。对于植物的营养诊断,我们要看植物营养元素含量达到临界浓度之前的缺乏范围。如果元素含量超过临界水平后,作物产量不再随元素含量的提高而上升,而在一定范围内维持最高水平,这一段称为适宜的范围,该范围可以不施用肥料。随着营养元素含量的继续提高,超过适宜范围,就进人过剩范围,该范围施肥会使植物有过多元素残留,会使肥料起到毒害作用。
在判断植物施肥可以施肥时,我们可以通过先少量施肥,看植物对养分是否有明显反应来看植物是否有缺素症。如果植物对施肥的反应一般,可看出该植物无明显的缺素症。
其次,植物对不同元素的缺失有不同的状态。在植物缺氮元素时,植株生长矮小,基部叶片呈浅绿或黄绿,使得植物侧芽休眠或者枯萎,花朵和果实少,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在植物缺磷元素时,植株生长缓慢且矮小,叶面呈暗绿或灰绿色无光泽。缺磷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少而小,品质低;当植物缺钾元素时,植株易倒伏,茎的强度收到影响。缺钾一般表现为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然后黄化逐步向内延伸,同时出现褐斑;当植物缺钙元素时,会使果树果实硬度降低,缺钙的果树果实内部易腐烂,病害多,裂果多,保鲜期短。除此之外,植株还会有锌、铁、钼、硼等微量元素的缺失,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判断并合理使用相同作用的肥料。
最后,在使用肥料时,我们要适量使用。可以通过反射仪法、土壤诊断法等,对植株所缺元素进行判断。要注意,化学肥料大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盐类组成,当它们进入土壤后,会增加土壤中盐的浓度。如果大量施肥,会将细胞中的水分倒流进入土壤中,会使植物受害。所以,我们在施肥的时候要考虑到肥料的盐害和作物的耐盐能力。要注意,尿素类肥料不可以和种子一起施用或者接触到种子。
药物防治法是使用农药防治作物病害的方法。农药具有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但使用不当可对作物产生药害,或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药性。农药的高残留还可以造成环境污染。当前药物防治是防治作物病害的关键措施,在面临病害大发生的紧急时刻,甚至是惟一有效的措施。
1 农药的性质与作用
杀菌剂对真菌或细菌有抑菌、杀菌或钝化其有毒代谢产物等作用。
按照杀菌剂防治病害的作用方式,可区分为保护性、治疗性和铲除性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原菌侵人前施用,可保护植物,阻止病原菌侵入;治疗性杀菌剂能进人植物组织内部,抑制或杀死已经侵入的病原菌,使植物病情减轻或恢复健康;铲除性杀菌剂对病原菌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可通过直接触杀、熏蒸或渗透植物表皮而发挥作用。铲除剂能引起严重的植物药害,常于休眠期使用。
2 合理使用
2.1 对症下药
各种农药都有一定的防治对象,防治某一病虫草时,要对症下药,既不能用治虫的药治病,也不能用治病的药治虫,应根据药剂的性能特点和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剂,不要盲目用药。
2.2 适时用药
选择合适用药时期,对防治病虫草非常重要,只有确定了防治适期,才能充分发挥农药应有的作用,一定要在病虫草未发生前或刚刚发生就用药。只有抓住关键时机,适时防治,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2.3 适量用药
掌握适宜的用药量是防治病虫草的重要环节。用量过高,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加重污染环境,甚至造成作物药害,危害人畜安全。用量过低,则影响防治效果,诱发病虫害的抗药性。在施用中应按照各种农药推荐的剂量进行,不能任意增减。
2.4 准确用药
各种农药都有一定的残效期,过期无效。防治次数要根据药剂残效期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来定,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大风、下雨、雾露、中午高温时不要喷药,喷药选在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后进行。喷药后遇雨,雨后要补喷。喷药时要均匀一致,雾点不宜过大,喷药细致周到,让植株和叶片正反两面充分着药,并做到喷药不重不漏,保证施药质量。
2.5 轮换用药
一个地区长期连续使用单一农药,易产生抗药性,特别是一些菊酯类杀虫剂、内吸性杀菌剂,连续使用防治效果会大幅下降。轮换使用药理机制不同农药,是延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有效方法。
2.6 混合用药
合理复配混用农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扩大防治对象,延缓抗药性,省工省力省时,充分发挥农药制剂的作用。农药复配混用虽有很大好处,但切不可任意组合,因为有些农药能混用,有些则不能混用。使用前要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质和农药间混用的可能性。对不能混用的农药要分别使用,每次喷药后,要及时清洗喷雾器。
3 注意事项
3.1 选用内吸性强的农药
如乐果、氧化乐果、久效磷、甲胺磷、磷胺、杀虫脒、叶枯灵、稻瘟灵、多菌灵、敌菌灵、粉锈宁、乙磷铝、甲霜安、三环唑、粉唑醇等,这类农药通过作物茎叶吸收后,能迅速传导到植株的各个部位,其药效受降雨影响较小;1605、甲基1605、敌百虫、抗蚜威、喹硫磷、灭幼脲、功夫菊酯、绿乳铜、代森铵等农药,虽然没有内吸传导作用,但在作物表面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抗冲刷能力,因而也适合在雨季施用。据报道,叶枯灵施用于作物2小时,即能产生内吸传导作用;磷胺施用后能迅速进入作物内部,施药后1小时约有50%的药量进入作物组织;绿乳铜喷后半小时、三环唑喷后1小时遇雨,对药效基本没有影响。
3.2 选用击倒力强的速效性农药
如辛硫磷、敌敌畏、氧化乐果、抗蚜威、速灭威、混灭威、灭多威、广克威、新灭威、棉铃宝、灭铃灵以及菊酯类农药等,这类农药施用后,能迅速发挥其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从而避免或减少雨水对药剂的淋失。
3.3 在药剂中加入粘着剂
目的是增强农药在作物茎叶上的附着作用,提高防治效果。大豆粉、聚乙烯醇、皮胶等都是常用的粘着剂。
4 推广使用新技术
4.1 低容量喷雾技术
是指单位面积上在施药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农药原液稍加水稀释后使用,用水量相当常规喷雾技术的1/5―1/10。此技术应用十分简便,只需将常规喷雾机具的大孔径喷片换成孔径0.3毫米的小孔径喷片便可。使用这一技术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农药流失,节约大量用水,显著提高防治效果,有效克服了常规喷雾给温室造成的湿害。
4.2 静电喷雾技术
在喷药机具上,安装高压静电发生装置,作业时通过高压静电发生装置,使雾滴带电喷施的药液在作物叶片表面沉积量大幅增加,农药的有效利用率达到90%,从而避免了大量农药无效地进入农田土壤和大气环境。
4.3 “丸粒化”施药技术
该施药技术适用于水田。对于水田使用的水溶性强的农药,采用“丸粒化”施药技术效果良好。只需把加工好的药丸均匀地撒施于农田中便可,比常规施药法可提高工效十几倍,而且没有农药漂移现象,有效防止了作物茎叶遭受药害,而且不污染临近的作物。
4.4 循环喷雾技术
对常规喷雾机进行重新设计改造,在喷雾部件相对的一侧加装药物回流装置,把没有沉积在靶标植物上的药液收集后抽回到药箱内,使农药能循环利用,可大幅度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避免了农药的无效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