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庐江县大旱,农民在巢湖湖滩筑新三、新兴两圩。据清顺治《庐江县志》记载,清200多年间,沿巢湖围垦面积628万亩。
1955年、1960年,分两次在巢湖市中一带进行联圩,建成中联圩,将原来长69公里的圩堤缩短为沿湖圩堤10.2公里。1955年,又将巢湖市区南部19个小圩联成一体,建成南大圩,沿湖堤防缩短至5.6公里。1958年编制的《巢、滁、皖流域规划》中,提出兴建巢湖闸,主要用于防洪、蓄水和发展航运事业。1963年完成扩大初步设计。工程由省水利电力厅设计院设计,巢湖闸工程指挥部施工。1959年11月开始挖基,1960年12月拦河坝合龙,1961年3月公路桥通车,4月节制闸放水,5月船闸通航。整个工程由节制闸、船闸、鱼道、上下游引河及导流堤、封闭堤、拦河坝组成。巢湖闸工程于1962年12月竣工,1964年7月验收。节制闸为胸墙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共10孔。单孔宽5米,闸上最高洪水位为13.35米,闸下为12.65米,相应泄量870立方米每秒;汛期倒灌最大流量680立方米每秒,灌溉最高蓄水位8.5米,相应蓄水量21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7.5米,相应蓄水量13.8亿立方米。防洪、排涝效益分别为260万亩和35万亩,灌溉540万亩。船闸为三级航道,通航能力1000吨。整个工程累计完成土方178.5万立方米,石方3.14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838万元。
1981年,兴建巢湖城区防洪工程,实行保城护圩综合治理,对周围十几个小圩进行联并,使沿湖堤防缩短至4.7公里。1983年洪水后,沿巢湖圩堤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高加固。各县主要圩堤的险段都进行了砌护,堤顶高程都在12.0米以上。 建国前,沿湖堤引水灌溉和排涝基本靠人力,主要工具是龙骨车。1958年“大跃进”时期,肥东县曾于干旱年份用水车将湖水提到20~30米高程。由于旱年湖水低浅,提水十分困难,沿湖有“家住巢湖沿,望水干断田”的民谚。建国后,从1951年第一个机灌站龙塘机灌站兴建开始到1963年,沿湖各区共建成机电灌溉站56座。发展到20世纪七十年代,沿湖县市都建立了各自的引巢灌区。庐江、肥东两县的引巢灌区已于淠史杭灌区交错起来,相互补济。据1978年调查,滨湖的24个乡就有机电站64处。据1985年各县市水利年报表统计,沿湖三县二市引巢灌区共建有机电排灌站491处676座,(676座不包括合肥市郊,其中肥东40处109座,肥西157处173座,庐江79处117座,巢湖市169处277座。合肥市郊46处),共装机1531台约10.3万千瓦(其中肥东373台约3.13万千瓦,肥西293台约2.55万千瓦,庐江301台1.72万千瓦,巢湖市453台3.1万千瓦,合肥市郊121台8145千瓦),受益面积198万亩(其中巢湖市60万亩,肥东56万亩,庐江49万亩,肥西23.7万亩,合肥市郊9.3万亩)。
20世纪末,巢湖流域有耕地总面积660万亩,需要巢湖供水的包括引江入巢途径的灌溉面积共434万亩,连同抽巢湖水灌到池河、滁河上游的46万亩,共计480万亩。其中巢湖闸以上285万亩,闸以下195万亩;按地形划分,巢北丘陵185万亩,巢南丘陵85万亩,圩区210万亩。巢湖现有供水面积330万亩,占总流域耕地的68%,其中巢北丘陵124万亩、巢南丘陵45万亩、圩田161万亩。需要直接提引湖水(闸上)灌溉的农田,江淮分水岭以南有丘陵地206万亩,沿湖河有圩田69万亩,总计285万亩,其中有198万亩可旱涝保收。 一、巢湖闸
位于巢湖市区西南的巢湖口和裕溪河连接处,是一项控制巢湖水位、通航、渔道、公路的综合性工程。闸由安徽省水电厅设计院设计,1959年10月开工,1962年12月竣工,1964年7月验收使用。总投资838万元,完成土方178.50万立米、石方3.14万立米、砼方1.5万立米。巢湖闸枢纽工程由节制闸、船闸、上下游引河、渔道、公路及导流堤、封闭堤、拦河坝等组成。节制闸有10孔,各宽5米,闸室长14.5米,闸身总宽73.12米,闸底高程米,桥面高程21米,闸基地质情况良好,系致密泥砾层,承载力可达30吨/平方米。
船闸室长195米,宽15米。上闸首底高程4.5米,下闸首底高程3.5米。上下游航道底宽皆50米,上游直段160米,下游直段750米。上下游导航墙长20米。河底高程3米。通航能力1000吨级,为三级航道。
上下游引河河底高程3米,底宽70米,边坡1:3。上游引河长280米,下游长2200米。封闭堤顶高程12米,拦河坝顶高程11.5米,顶宽5米,长190米,系均土质坝。导流堤上游顶高程14米,长380米;下游顶高程13米,长440米。鱼道是1976年增建,但由于伸入湖中约300米地段尚未挖通,所以一直未起作用。
该闸核校标准在300年一遇。泄洪水位闸上14.48米,闸下13.5米。设计最大泄量870秒立米,控制面积9130平方公里(闸上),使湖正常蓄水位在7.5米,最低不下7米。现有效防洪面积260万亩,排涝面积35万亩,灌溉面积540万亩,年通航50~60万吨。
巢湖闸鱼道自建成以来,没起到实际作用,急待重修。该闸设计最大泄量为870秒立米,实际最大泄量780秒立米,不适应巢湖汛前腾空和汛期抢排的需要。该闸顶为路面,是巢庐、巢无公路的必经地,路面6.5米,需待加宽。
巢湖闸与湖水入江河道上的裕溪闸联合控制运用,组成巢湖、裕溪河梯级水利枢纽。
二、裕溪闸
位于裕溪河入江口。1969年建成(鱼道1972年建成),防洪标准在300年一遇。过闸流量1400秒立米。现有排涝面积220万亩,灌溉面积328万亩,防洪面积260万亩。船闸通航能力为两只1000吨驳船。鱼道总长250米,净宽3米,设计正常水深2.5米。大鱼道孔2米,小鱼道孔1米。有大鱼道隔板96块,间距2.4米;小鱼道隔板192块,间距1.2米,隔板净高3米。
该闸汛期防洪,控制闸水位7.5~8米,以利灌溉。枯水期间上蓄水位控制在6.5~6米,可保全年通航。
三、兆河闸
位于巢湖市沐集乡西北和庐江县七里乡东南的兆河上。1956年12月为防江洪灌入巢湖而建,次年8月竣工。总投资72.30万元,完成土方5.1万立米、石方5952立米、砼方3193立米。闸有3孔,各宽9.3米,闸室长20米,闸底高程6米,闸身总宽35.9米,上游引河底高程6米,下游引河底高程5.9米,附近堤顶高程17.50米。
兆河闸设计水位差5.5米,最高防洪水位,闸上16.5米,闸下11米。设计最大泄量260秒立米。闸既防洪水入湖又控制湖水倒灌,保障上游尤其是白湖农场耕地的排灌。当闸中孔水平时,可通航无阻,水位有落差时,通航会有危险。
四、湖堤
巢湖修筑湖堤始于三国时期。随着历代的围垦,湖堤不断伸向湖心。巢湖通江蓄洪,湖堤对四周圩田的保护尤为重要。康熙《巢县志·水利》载:沿湖“有圩岸、闸、坝以止水,其为民利莫大焉”。现今的巢湖堤岸多兴修于清代和民国年间。据《安徽通志稿·水工考》载:清道光年间建的同大圩堤长5400多丈,“捍御巢湖山洪水”,关系4500多亩农田的安危。现合肥市郊东大圩原也滨湖,堤长5900多丈。巢湖市的武城圩(属中垾联圩),堤长43里,“捍御巢湖水”,护田1.4万多亩。伍家圩堤长8里,贾塘圩堤长7里,都阻防湖水。
建国前的湖堤修护,除加高培宽外,还在沿湖种植芦苇、柳树,以挡湖浪冲击,培植皮,以固堤身。有的圩区还组织轮修。清末民初,巢湖市中垾一带圩区,每圩分几甲,甲分十排,轮流兴修。也有少数绅士捐资修堤,清巢县绅士温金波捐资修中垾圩堤。用石条砌护,糯米拌石灰嵌缝,在修筑堤防时,并能因地因水制宜,以防湖浪。清初巢县绅士集资修筑的贾塘圩堤,以地势水势的不同,使堤段曲曲折折,以避湖浪的直接冲击。沿湖圩区农民,遇大洪年月,便突击抢救。由于堤防长,人力物力有限,一遇洪汛,尤其是春季湖水汛涨,水位一高,十圩九破。
建国后,各圩堤逐年培固加高,到20世纪六十年代初,沿湖圩堤堤顶高程都超过1954年洪水线1~3米。圩堤虽有增高,但1969、1980、1983等年大水仍有许多圩堤崩溃。以后各县实行联圩缩短堤防来提高防洪能力.现沿湖已近20个联圩,共缩短防线40公里。
巢湖风浪常呈一种卷形浪,对堤岸冲刷力很强,土堤经不住长期冲击。清初建贾塘堤时就曾“以甃石于外,土石其中”。建国前除有贾塘、肥西的造福、莲花等圩有部分砖石砌护外,多为土堤。建国后,对一些主要险段都进行砌护。1983年洪水后,按20年一遇标准,加高砌护。20世纪末肥东各堤、各县联圩及其它主要圩堤险段都进行了砌护。主要圩堤顶高程都在12米以上。达到20年一遇标准。
灌溉工程设施基本配套,有一定水源,土地较平整,一般年景下当年可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在一般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应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它是反映我国耕地抗旱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