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节水灌溉方式有哪几种?各自的优点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6 20:41:34
字号:

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水资源变得越来越少,节水灌溉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的节水灌溉方式主要有喷灌、滴灌、微灌、地下灌溉和渠道灌溉五种。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五种灌溉方式有什么不同,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五种灌溉方式各自的优点。

农作物的节水灌溉方式有哪几种?各自的优点是什么?

1、喷灌

(1)喷灌是借助水泵和管道系统或利用天然水源,将一定压力的水喷洒到空气中,然后分散成小水滴或形成水雾,落在植物和植物上。灌溉用地。

(2)喷灌既可以控制喷水量和均匀度,又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和深部渗漏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一般比漫灌节水30%-50%,可还能降低灌溉成本。

(3)喷灌还有利于严格控制土壤水分,可以将土壤水分保持在更适合作物生长的范围内。而且,喷灌时可以洗掉植物茎叶上的灰尘,有利于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4)喷灌更能适应各种地形。它不需要像地面灌溉那样平整土地。可在斜坡和不平整的地面进行喷灌,尤其是土层,透水性强的沙质土壤更适合喷灌。

2、微灌

(1)微灌是根据作物的需要,再通过管道系统和安装在最终管道上的灌溉装置,以相对较小的流量,使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相对均匀,一种灌溉方法,可以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

(2)微灌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适时适量,只润湿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显着减少灌溉水的损失。

3、地下灌溉

(1)地下灌溉又称渗透灌溉。灌溉是将灌溉水引入地面,然后润湿作物根部区域的土壤。灌水法一般适用于上层土壤毛细管性较好而下层土壤渗透性较弱的地区,但不适用于土壤盐渍化的地区。

(2)地下灌溉不会破坏土壤结构。上层土壤可以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还可以均匀地输送水分和养分,为植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这样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3)地下灌溉可在干燥环境下控制地表下5-10cm厚的土壤,可减少病虫害、杂草的生长,降低农药成本。

4、滴灌

(1)滴灌是根据作物需水量的要求,通过管道系统和安装在毛细管上的灌溉器,将作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均匀滴入作物根部土壤中的一种灌溉方式。并且慢慢地。

(2)滴灌时,水分在空气中不运动,叶面不会被湿润,有效润湿区外的土面没有蒸发,因此直接蒸发的水量相对较少。小,容易控制水量,不会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土。

(3)滴灌不给植株间供给充足的水分,使杂草不易长出杂草,可减少杂草和作物对养分的干扰,从而降低除草和人工成本。

(4)滴灌还可以使作物根区保持适宜的供水供肥状态,也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一般比喷灌节水35%-75%。

5、渠道防渗

(1)渠道防渗是减少渠道渗漏水损失的工程措施。这样既可以节约灌溉用水量,又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

(2)渠道防渗可以防止渠道淤塞和坍塌,还可以加快流速,提高输水能力,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土地,降低工程成本和维护管理成本。

目前,要解决农业发展,除了科学合理开发水源外,在灌溉过程中减少水损失,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事关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是以渠道防渗配套为主的输水、配水过程节水,同时进行微灌、喷灌小区示范。本示范项目根据取水方式和灌区规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

大型提、引水工程和大田灌溉,应用渠道防渗、渠系附属建筑物配套技术,具有输水量大,便于施工、管理和维护,建设成本低等优点。示范工程采用衬砌、抹光渠道,在岩溶发育土层渗透性强的岩溶区,采用渠道防渗技术:采用混凝土护面、浆砌石衬砌、塑料薄膜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渗处理,与土渠相比,渠道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60%~90%,并加快了输水速度,水利用率可提高30%~40%。

在小型提水灌区,或采用固定喷、滴灌等灌溉方式时,应用管道输水技术:用塑料或混凝土等管道输水代替土渠输水,可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输配水的利用率可达到95%。另外还能有效提高输水速度,减少渠道占地。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已经普及,但在岩溶区尚处于试点阶段。本项目示范主要应用于果园灌溉和岩溶山地灌溉。

在蔬菜示范基地、甘蔗灌区和苗圃采用了喷灌技术。应用结果表明,喷灌技术应用具有节水、省劳、节地、增产、适应性强等特点,是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增产10%~30%,示范实施中,蔬菜灌溉可采用移动喷灌和固定微喷技术;水果种植区优先选择小管出流或微灌技术;苗圃采用固定微喷技术;大面积甘蔗区采用大型的移动喷灌技术。

在目前条件下,地面灌溉仍将是农田主要灌溉方式。采用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对于需水量较大的作物品种或新建大规模的蔬菜基地,推广沟、畦灌水技术,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并加强管理,其田间水利用率可以达到70%以上。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77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