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
令序当芒种,农家插莳天。
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
力合闻歌发,栽齐听鼓前。
一朝千顷遍,长日正如年。
芒种是插秧的节气。这首诗所描写的,正是农家在芒种前后插秧的情景。而写下这首《插秧》诗的作者,却是当时天底下最不可能插秧的一个人,之一。
谁?爱新觉罗·胤禛。
跟他不熟?清朝康熙皇帝的四儿子,雍亲王胤禛。
还跟他不熟?后来的雍正皇帝,也就是乾隆皇帝他爸爸。
还还跟他不熟?好吧。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中,孙俪的老公,陈建斌演的那个男一号。
这下,熟了吧?
令序当芒种,农家插莳天:时令到了芒种节气,正是农家插秧的时间。
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不一会儿,插下的秧苗就分出了整整齐齐的行列,伫立一看,只见一片茂盛景象。
力合闻歌发,栽齐听鼓前:大家以歌声为号,齐心协力地干活,在收工的鼓声响起之前,田里已经插满了秧苗。
一朝千顷遍,长日正如年:眼下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时候,按照这个干活劲头,我们一天可以插遍千顷稻田。
爱新觉罗·胤禛此诗,内容写的是《插秧》。而包括这首《插秧》在内,类似表现农家耕田的诗,他一共写了23首。
这23首诗,题目分别是《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筛》《簸扬》《砻》《入仓》《祭神》,一一对应耕田过程中的某一个劳动片断。
23首诗串联起来,包括了从泡种、插秧到犁田、灌溉,再到收稻穗、过筛子、入米仓,最后祭神等等,整个儿就是耕种水稻的完整流程。
除了耕田的23首诗,胤禛还就纺织的完整流程,写了《浴蚕》《采桑》《择茧》《织》《裁衣》等另外23首诗。
其实,胤禛此次诗兴大发,是因为以上耕和织的每一个劳动环节都有配图。他是针对这些配图,写的这46首诗。每一幅图配一首诗,总共46幅图46首诗,称为《耕图二十三首》和《织图二十三首》,合称“耕织图诗”。大致上,相当于我们曾经看过的小人书、连环画。
《插秧》,就是《耕图二十三首》中的第十首诗。
要说明的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插秧》诗,却有两个版本,区别还挺大。比如第一句,在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原图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物候当芒种,农人或插田”;而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的《钦定授时通考》中,则变成了“令序当芒种,农家插莳天”。
《插秧》这同一首诗,怎么会出现了1.0与2.0两个不同的版本?显然,《耕图二十三首》先出,是1.0版;《钦定授时通考》后出,是2.0升级版。考虑到胤禛先当皇子后当皇帝,他的诗文自然无人敢改。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插秧》诗2.0版,最大的可能,是他本人后来又对该诗进行了修改、润色。
其余45首诗中,也有不少篇目存在着同样的2.0升级版问题。
从《插秧》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胤禛这位爷,写诗爱用叠字。比如,“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中的“整整”和“芊芊”。
其实,不仅《插秧》诗,胤禛在“耕织图诗”的46首诗中,一共运用叠字达到了50次之多!比如《耖》中的“四蹄听活活,十顷望畇畇”,《一耘》中的“饱雨纤纤长,含风叶叶柔”,《织》中的“娇女眠齁齁,秋虫语唧唧”。
从叠字运用来看,胤禛作诗,并非俗手。他显然知道,适当的叠字运用,不仅可以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音律之美,而且还可以使诗歌在写景状物上,表述得更为准确,更为生动。
从“耕织图诗”46首诗来看,可见胤禛虽然贵为皇子,平时在实践上不大可能亲自从事耕田和纺织这些农活,但却在理论上非常熟悉耕田和纺织的各个具体环节。而且,我们还可以从诗中看出,胤禛对于农事的歌颂,对于粮食、衣服的爱惜。
一
写《插秧》诗时,胤禛已经贵为大清王朝的雍亲王。
而他创作“耕织图诗”,又是找人画图,又是亲自配诗,贵为皇子亲王,搞得这么辛苦,也是蛮拼的,为什么?
当然可以理解为他有着强烈的重农、忧农、爱农、亲农思想,所以才有此举。但投入到写46首诗这么拼,仅仅是因为重农、忧农、爱农、亲农,作为一介亲王,似乎又有点过于隆重了。
要找到真正的原因,还得回到胤禛当时所在的历史现场。我们先要搞清楚,大清王朝的雍亲王胤禛,在当上皇帝以前,心中念兹在兹、无日或忘,最大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这件事儿,通过二月河先生巨著《雍正皇帝》的传播,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夺嫡。
是的,雍亲王胤禛写这46首“耕织图诗”,说穿了,还是为了夺嫡。
“耕织图诗”正是创作于夺嫡的关键时期。
在每一幅耕织图上,都钤有“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的印章。这两个印章表明,在创作“耕织图诗”时,胤禛的身份还是雍亲王。
两个印章,也透露了“耕织图诗”创作的时间信息。“破尘居士”是胤禛的自号,在其登基后停止使用。这是“耕织图诗”创作时间的上限;胤禛被封为雍亲王,是在康熙四十八年。这是“耕织图诗”创作时间的下限。
另外,胤禛一生的诗作,都收入了两部诗集之中:登基之前创作的诗,收入了《雍邸集》,登基之后创作的诗,收入了《四宜堂集》。
而在《雍邸集》的目录中,《耕图二十三首》和《织图二十三首》排在《皇父御极之六十岁次辛丑元日群臣上寿恭颂》一诗之后,说明“耕织图诗”创作于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元日之后,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之前。耕织图的绘制,由于耗时较长,可能绘制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至六十年(公元1721年)之间。
这正是夺嫡斗争如火如荼的关键时期。康熙的第一个皇太子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九月被废黜,又在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三月再次被复立,在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十月再次被废黜。围绕着胤礽的废立,包括胤禛在内的其他皇子,都加快了夺嫡的步伐。
我们当然不能说胤禛向父皇康熙敬献了“耕织图诗”就夺嫡成功,但是,我们可以从“耕织图诗”一事中,来看看他在夺嫡斗争中,心思之巧妙,手段之高明。
一、胤禛创作并向父皇康熙敬献“耕织图诗”,巧妙投合了康熙重农亲农、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康熙,那是真的重农亲农。在这方面,他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之中,都是表现抢眼的佼佼者。
作为皇帝,他不仅多次亲自祭祀先农坛,而且,他还真的会耕地: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康熙到京畿之南的博野(河北博野)视察农耕。在路经一块田地时,康熙竟然亲自执犁,耕地一亩,百姓闻讯来观者达万人之多。当时陪同视察的直隶巡抚李光地,为此专门撰文勒石,以纪其盛。
自古以来,嘴上说说亲农重农的皇帝多了,但像康熙这样真的会干农活的皇帝,却是屈指可数。
如果说康熙亲自执犁,当众耕地,有做秀嫌疑的话,那么他花费十年时间从江南引进优良稻种,在京西玉泉山试种并最终取得成功,以致为今天的北京市海淀区留下了一个享誉海内外的水稻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就不太可能是作秀了吧?
康熙引进的水稻,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获得了巨大成功:“玉泉山官种稻田十五顷九十余亩,其金河、蛮子营、六郎庄、圣化寺、泉宗庙、高粱桥、长河西岸、石景山、黑龙潭、南苑之北红门外稻田九十二顷九亩余,合官种稻田共一百八顷九亩有零,较往时几数倍之。”从此,时称“御稻”后称“京西稻”产出的稻米,成为清朝宫廷御用稻米的主要来源。
有这样一位重农亲农的父亲,儿子胤禛献上“耕织图诗”,算不算搔到了痒处?
二、胤禛创作并向父皇康熙敬献“耕织图诗”,巧妙表达了自己如果有机会继位,将萧规曹随、亦步亦趋,继续延续康熙的重农亲农政策。
原来,康熙也命人画过《耕织图》,自己也作过“耕织图诗”。
原来,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农事活动的“耕织图诗”,首创权并不在胤禛,也不在康熙。
这个首创权,属于南宋一位名叫楼璹的淤潜县(浙江临安)县令。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楼璹县令首创绘制了《耕织图》45幅,包括21幅耕图、24幅织图,每幅图都附了一首五言律诗。楼璹完成史上第一幅“耕织图诗”之后,上呈给宋高宗,得到了升官奖励,其作品也得以宣示后宫、流传后世。
楼璹的“耕织图诗”,被称为“我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中国农桑生产最早的成套图像资料”,“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农耕时代最漂亮最有价值的一本图文书”,“用绘画配合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农桑劳作过程的一大创举”。
楼璹“耕织图诗”之后,元、明两代均有类似版本的作品,但其重视程度都不如清朝。
康熙在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时,江南士人上呈楼璹“耕织图诗”残本。康熙携回京城后,命宫廷画师焦秉贞依图重绘,历七年之功,于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绘成。
康熙版的“耕织图诗”,由康熙亲自撰写序文并题诗,并于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刊行颁赐诸皇子,以加强对他们的重农教育。胤禛自己也回忆说,“余昔侍丰泽园,曾蒙颁示”。
可能从受赐之日起,胤禛看到父皇康熙如此重视“耕织图诗”,就动了拿“耕织图诗”搞事情,别出心裁讨父皇欢心的念头。而到了夺嫡斗争如火如荼的关键时期,胤禛终于放出了蓄谋已久的大招儿。
胤禛拿“耕织图诗”搞事情,不是简单地照抄和模仿,而是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
继承的是,康熙46幅图,他也46幅图;康熙作序,他作跋;康熙自己配诗,他也自己配诗。“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啧啧,好一个“深肖朕躬”的乖儿子。
创新之一,康熙是黑白连环画,他是彩色连环画。康熙的“耕织图”,是命宫廷画师焦秉贞画的黑白版——白描本画,胤禛的“耕织图”,则是由不知名的画师画的彩色版——设色绢本画。可惜的是,由于夺嫡事密,为胤禛绘制彩色连环画的画师,虽然画艺高超却未能留下姓名。可以肯定的是,不是胤禛本人画的,他木有这高的绘画水平。
创新之二,康熙配的是七言诗,他配的是五言诗。比如《插秧》一图,康熙配的七言诗是:“千畦水泽正沵沵,兢插新秧恐后时。亚族同心协力作,月明归去不嫌迟。”对应的,胤禛配了这首《插秧》诗。虽然两首诗说的事儿,都差不离儿。
三、胤禛创作并向父皇康熙敬献“耕织图诗”,巧妙表达了自己如果没有机会继位,将躬耕田亩,归隐田园,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藩王,甚至可能会去做一个农夫。
胤禛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很简单,亲自上场,搏命演出:他让画师把自己本人,画成了“耕织图”中的农夫,把自己的福晋(即正妻),画成了“耕织图”中的织妇!
换句话说,在胤禛版“耕织图”的46幅图中,胤禛和他的福晋,几乎出现在了每一幅图之中,并且还基本上都是主角。
再换句话说,等到胤禛版“耕织图”送到父皇康熙的眼前时,康熙看到的是,自己的四儿子在“浸种”,四儿子在“耕”,四儿子在“耙耨”,四儿子在“插秧”,四儿子在“灌溉”,四儿子在“收刈”,四儿子在“簸扬”,四儿子在“入仓”;同时,康熙看到的是,自己的四儿媳在“浴蚕”,四儿媳在“采桑”,四儿媳在“择茧”,四儿媳在“织”,四儿媳在“裁衣”。
不得不指出,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有意地让自己的真实形象,在一幅画像或者一张照片中出现,此举颇为行险,算是一招险棋。因为这些画像或照片无论当时的政治效果如何,事后都是难以修改的铁证,很可能会被政治对手进行另外的解读,从而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那么,在这场夺嫡权力斗争中,胤禛夫妇主演的“耕织图”上呈父皇并被公之于众之后,会被各色人等进行怎样的解读呢?
胤禛第一个要考虑的,是父皇康熙的解读。
作为父亲和皇帝,康熙看到这一幕又一幕,会是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史书上没有留下康熙看到胤禛夫妇倾情出演“耕织图”时的情绪反应,更没有留下他的内心感受。但我们不妨猜一下看看。
首先,自然是高兴。自己亲农重农,四儿子和儿媳也懂自己的心思,学着亲农重农。这无论如何,是值得高兴的大好事。
其次,当然是新奇。自己的儿子儿媳,是天潢贵胄,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可现在图中的他俩,一个亲农,一个亲蚕,看着还怪有趣的。
最后,可能还会有惋惜。如果自己选定的继位之人不是四儿子,那么,从小看着长大的雄才大略的四儿子,就可能真的只能当一个安分守己的藩王,或者当一个躬耕田亩的农夫而终老此生了。四儿子还是有才的,这样安排,太令人惋惜了。
说不定,就是康熙此刻的那一丝惋惜,决定了他最后遗诏中那一句关键的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
胤禛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夺嫡对手、众位皇兄皇弟的解读。
如果继位的是自己,胤禛在“耕织图”中画上自己的像,也不会丢身份,更不会留下什么笑柄。因为自古以来,天子亲耕、皇后亲蚕,本就是皇帝夫妇的本职工作之一。
如果继位的不是自己,胤禛在“耕织图”中画上自己的像,也不至于触怒新皇帝。因为胤禛可以解释:我根本就不想当这个皇帝,我早就通过“耕织图”向父皇表明了想法,我只想当一个躬耕田亩的农夫而已。你不信?有图有真相啊。
可进可退,可攻可守。高,实在是高。
夺个嫡,真不易。胤禛最终能够夺嫡成功,变成雍正皇帝,从“耕织图”中,从《插秧》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真的是动了不少的巧妙心思,用了不少的高明手段。
二
芒种节气到来,意味着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这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的节气,“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芒种,忙着种。“芒”,指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收获;“种”,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
芒种节气到来,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还意味着从此进入梅雨季节。此时,雨日多、雨量大、温度高、日照少。这样的多雨多水天气,对于正处于旺盛生长期、需水较多的水稻和棉花等作物,十分有利;但却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不利,因为阴雨多湿度大,室内用具容易生菌发霉,所以“梅雨”也可俗称“霉雨”。
芒种时节,很适合文艺青年们,寻找仪式感。
因为一到芒种,百花逐渐凋落,文艺青年们可以在此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给花神饯个行。
在《红楼梦》中,文艺青年林黛玉的著名桥段“黛玉葬花”,就发生在芒种前后。在第二十七回,曹雪芹直接写道: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族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看看,曹老先生说了,“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文艺女青年们,长得比较娘的文艺男青年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好老师 浙江省丽水市 蓝雪韬 我从小到现在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老师山,当一名好的老师,也许你不会相信,但这就是 我的真实想法。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 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教师,一名中学生物教 师, 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神秘, 让大家真正懂得人是自然的产物, 要热爱自然。 人类只有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自然才会赐福于人类。让同学们关心自然,美化自然, 这样,我们大家才会理解人生和幸福,才会生活得快乐。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 优美的颂歌——我爱我的教师职业,我爱我的工作岗位。 童年时代,父亲是我最最崇拜的偶像,大概是因为爱屋及乌的缘故吧,我也就理所当然 的喜欢上了他所从事的职业——教师;上小学的时候,我羡慕老师的神气,决心将来也当一 名“孩子王”;中学时代,我仰慕老师的知识渊博,正是在老师的教导之下,才使我们变得 有智慧,有才华。正像一句话所描述的那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 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是人民教师崇高的劳动。正是这份热情,这份执着给 了我无穷的力量,使我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于是,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我毅然选择 了教师这一职业。 记得在师大的岁月里, 我曾用自己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去描绘自己未来的事业。 七年前, 我把他们装进我的行囊,只身带到一中去寻找我理想的人生。我能登上讲台了,我要当一名 老师了,我的理想终于能够实现了。我是那么急切的渴望着登上盼望已久的三尺讲台,用三 寸粉笔在黑板上为我的学生画出智慧蓝图。 可是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那所我在中学时代就仰慕已久的中学时, 我的心情是 那样的忐忑不安,简直就可以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我怕自己误人子弟,也怕辜负 学校,家长,学生的期望。带着我的理想,怀着复杂的心情,七年前我第一次登上了讲台, 那时的情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就好象怀里揣了一只兔子,随时就可以跳出来。为了上 好每一节课,我常常日思夜想,认真阅读各种有关资料,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备 好每一节课。有时候夜已很深,累了一天,躺在床上,但满脑子都是白天还没有想的很完美 的一个问题,一节课,灵感一来便忘记了疲劳,一骨碌就趴到桌子上写了起来,直至心满意 足为止。这一切都是为了我挚爱的事业,为了实现我的理想——做一名好老师。可那时候我 对教师的理解很简单,那就是用最好的方法教会学生最真的知识。 然而就在工作了将近一年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件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新的看法。 一次,我因为感冒,喉咙变的嘶哑,讲课时发不出音来。当我上完课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一 件让我感动的事情发生了, 办公桌上放着一盒金嗓子喉宝, 再一细看, 旁边还留着一个字条, 上面写着。 老师: 最近您嗓子不舒服,特送“金嗓子喉宝”一包,愿您的嗓子早日好起来,免 受病痛之苦。说实话,您教得真好,而且您每天笑咪咪的,给人一种很快乐的感 觉。我虽是文科生,但听您教生物,我竟有了后悔当初不选理的感觉了。 愿您永远快乐,永远幸福!再接再励,很快成为最名的老师! 再有 1 个月就听不上您的课了,不免有点惆怅,但一想起您那快乐的样子, 心里就多了份安慰。因为您教的不光是知识,还有处事的态度——乐观。 1 爱您 的学生 2003 年 6 月 12 日 当时我真的觉得很惭愧, 我突然意识到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形象是那么重要! 我之前 理解的好老师太片面了, 我想只是教会大家知识就可以了, 却没有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 个活灵活现的生命,他们有着他们的思想,有着自己的情感。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呢?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之前我认为很简单的问题。 正像托尔斯泰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一书中所说的: “如果教师只有事业,那也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 生,那样他会成为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 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个完美的教师。”我要做一个完美的教师,我要既爱我从事的事业,又 要爱我所带的每一个学生,皮革马利翁能使石头变少女,我要用心和每一个学生去交流,用 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他们, 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样我的理想才能真 正得以实现。 因为当了教师,我才更加理解了公正、宽容;因为当了教师,我才更加懂得了博大与宽 广; 因为当了教师, 我才更加体会到了责任与神圣; 因为当了教师, 面对着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不断的进取中,丰富着自己的人生。 大海在退潮时把贝壳留在沙滩上,太阳在谢幕后把星星留给天空。作为青年教师,我们 应该留给世界什么呢?气候无常的春天已经过去, 教育改革的春天已悄然来临, 作为一名教 师,我深知我的青春在三尺讲台上,在三寸“白铧犁”里,在学生们雪亮的眼睛里,正是因 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拥有激情,燃烧我们的激情吧!给这世界留下色彩斑斓的一笔!课改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丰 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学生、学校的开心, 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我很幸福,因为我遇到的是一群活泼而懂事的学生,他们像天使一样聪颖而可爱;我也 很幸运, 因为那里有全市最优秀的师资力量, 给了我最热情和积极的帮助, 从诸位老师身上, 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在此,我想说一声:谢谢! 2
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因为有了理想,人们才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 努力。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辛勤的园丁——一名老师,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老师像蜡烛,他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老师像园丁,把幼小的树苗培 育成参天大树。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代代老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一 月月一年年耕耘在那三尺高的讲台上,把知识传播下去,把人类文明传播下去,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才使得社会更加文明,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唱歌、跳舞,给我们讲故事听。那时,我觉得 老师真神奇,真伟大,什么都会,我就想:我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神奇老师, 把我懂得都教给小朋友。慢慢地,我长大上学了,觉得老师更加神奇了。不认识 的字,不懂得的知识,只要老师一讲,就豁然开朗,全部明白了。老师教给我们 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当我们伤心的时候,老师给予我 们安慰; 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 老师给予我们鼓励。 老师真伟大, 就像一本书, 那么多的知识老师都懂得,只要看到老师那和蔼的面孔,再困难,在伤心的事情 都会简单起来,都会烟消云散。这更加坚定了我当老师的信念。 如果我当上了老师,登上那三尺高的讲台,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带领他们在 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那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啊! 我会把我的学生当做我的孩子, 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从一个个真善美的小故事, 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让他们从一首首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到“万籁此 俱寂,但余钟磬音”的寂静。让他们从一个个含苞怒放的花苞中,感受到大自然 的神奇。让他们从一个个英语单词中,感受到语言的神奇;让他们从一个个活泼 乱跳的数字中感受到数学王国的神奇。我还会让孩子们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在乐 趣中学习,爱上学习。当他们捧起奖杯时,我会告诉他们“不要骄傲,一定要再 接再厉, 在以后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当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困难而气馁时, 我会告诉他们“不要气馁,阳光总在风雨后,坚持就是胜利”。像当时老师教育我 们一样教育我的孩子。 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爱心, 有责任心, 有正义感的好孩子, 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我一直在为这个理想而不懈地努力,扎扎实实学好每一门功课,一步一个脚 印朝这个目标攀登……
张海迪阿姨曾经说过:“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而理想是小船的风帆。”每 个人都有理想,而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英语老师。 英语老师这个职位对我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我向往当老师。还记得当我第一 次接触 ABC 时,我就被那 26 个字母小精灵吸引住了,它们有着神奇的魔力, 带着我翱翔英语世界。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萌生出了一个念头:我长大后要当 英语老师! 教其他孩子们学习英语! 于是, 我始终不忘我的这个念头, 这个理想。 我向往当老师,老师辛勤地教导学生,再苦再累也默默无闻。老师像蜡烛那样, 默默燃烧;像春雨那样,灌溉孩子们的心田;像蚕那样吐出五彩的丝,却一句话 也不抱怨……我渴望当上英语老师,渴望成为为社会作出贡献,却躲在幕布后不 肯抛头露面的人! 我知道,虽然我离我的理想实现还有很远,但是,为了实现我的目标,从现在开 始我就要为我的理想打好基础。首先,我要做好课内的工作,从课堂上的一次次 小测验中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积极发言,好好学习,每次考试争取考到 100 分。接着,要在课外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知识,多看书,吸取书 中的精髓,还要多做练习题等等。当英语老师并不只靠英语方面,要靠多方面的 发展。在其他学科方面,我也要勤奋。鲁迅爷爷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 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只要我能够把空余时间都用到学习上去,那我的 成绩将更上一层楼,我离我的梦想实现就更近了一步! 如果说,理想是驶向成功的一艘小船,那么,我一定会把好船舵。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
老师——是一个让人敬佩的职业,我们都有老师,他们教会了我们许多许多.
假如我是一名老师,我会到偏僻的山村里去当老师.那些山村的孩子们多么渴望读书啊!如果他们也学习了,那我们的国家肯定会有更多的栋梁之材.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来让更多的老师们来到山村教学.在这我要呼吁大家:山村的孩子们渴望读书!山村的孩子们也渴望学习!山村的孩子们也希望走出山村,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我们因该满足他们这些小小的愿望.
我们要让他们学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让他们知道要团结一致,不能养成依赖的心,让他们在不确定中生存,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能够禁得起生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