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怎么种植呢?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6 11:40:17
字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带动我国经济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玉米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粮食作物,对人们的健康饮食具有深远的影响。

粮食怎么种植呢?

传统的玉米种植栽培中会因为栽培技术不够创新和病虫害影响而导致玉米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对此,创新玉米栽培技术以及寻求合理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呈现出必要性,对玉米栽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玉米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 玉米栽培新技术

(一)优质玉米种子的选择

玉米产量的保证离不开玉米品种的合理选择,优质玉米种子的选择有助于产量和质量的保证,对农业生产效益保障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玉米种子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农业生产者需要充分考虑到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在满足种植条件的基础上对玉米种子进行选择。在进行种子购买时,应该对种子的生产厂家进行了解,从中选择种子发芽率高的厂家实行采购。同时,应该对种子的生产日期和质量进行查看,避免购进破损种子。除此之外,玉米种植前应该进行种子的杀菌操作,通过杀菌提升种子的发芽率。

(二)保证土壤质量

(三)合理的拌种处理

在玉米种植前,为了提升播种后的出芽率,农业生产者需要做好早期工作如早期浸种、晒种、拌种等。良好的早期处理能够促进玉米的出芽,有助于减少玉米不出芽的情况,还能对玉米出芽的整齐度发挥积极作用。在进行拌种处理时,最常使用的拌种药剂有磷酸二氢钾、沼液等。利用药剂进行拌种处理的前提是种子的晾晒,合理的晾晒能够为拌种处理效果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在晒种时要控制好时间,注意不要曝晒,避免对种子质量产生影响。

(四)学取适宜的时间播种

为了更好的促进玉米的生长,农业生产者应该在对合适的玉米品种以及适宜的土壤进行选择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时间进行玉米播种。首先应该以时令为依据,充分了解玉米的生长期,进而为播种选择最佳的种植时间。一般情况下,在5~10cm土壤的温度达到10℃~12℃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玉米播种。需要注意的是:在种植土壤为二沙性土壤时,玉米播种可以提早进行。而当种植土壤为黏性时则应该适当推迟播种。在播种过后,农业生产者还应该注意对玉米植株进行肥料的施加,为玉米的进一步生长发挥促进作用。

二 玉米病虫害防治

(一)玉米病害防治

玉米病害主要有黑粉病、小斑病和纹枯病。黑粉病大多以感染黑粉菌引起,在对田间作物处理不够及时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其防治方法主要有三种,—是在播种前使用粉锈宁拌种降低玉米植株感染的几率。二是直接对抗黑粉病的玉米品种进行选择,有助于防止病害的产生。三是对清理田间杂物的工作引起重视,进而为玉米提供良好的种植及生长环境,减缓黑粉病的发生。而小斑病容易发生在夏季,特别是在连续炎热多雨天气的情况下极易产生。防治小斑病的主要方法是选用抗病效果好的玉米种子,也可以实行轮茬制度,在维持玉米种植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对病害进行预防。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强化排水的方式减少致病因素,实现病害的防治。在三种普遍病害中,纹枯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为严重,有可能造成玉米的大批量死亡,如果发现不及时,会对玉米栽培的经济产量产生直接影响。针对纹枯病最有效的防治办法是在其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进行杀菌工作,常用的化学药物有井冈霉素和多菌灵等,合理的用药对杀菌具有积极作用,能够通过对病菌的处理实现病害的防治。

(二)玉米虫害防治

玉米种植中常见的虫害类型有玉米螟和蚜虫。其中玉米糠是玉米种植中经常出现的虫害,出现在我国很多地区。通常我们能够在玉米叶上看到依附其上的褐色飞虫,就是玉米螟。玉米螟不仅能附着其上,也能够钻进玉米植株破坏玉米穗。在对此虫病进行防治时,农业生产者可以在玉米植株的中心放置一定量的辛硫磷颗粒,也可以喷洒撒辛硫酸乳剂对其进行防治,切实促进玉米生长。

另一种主要虫害蚜虫也称为腻虫,会在大量黑色小虫集中的情况下以黑色片状物呈现于玉米叶上,是较为常见的玉米虫害。因蚜虫的繁殖速度较快,所以对玉米生长存在很大的威胁。对于蚜虫而言,大多使用异色瓢虫和步行虫实行生物防治,利用其具有较多天敌的特点进行虫害的防治。此外,农业生产者也可以使用敌敌畏杀灭蚜虫,切实实现对蚜虫的防治目的。

地势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的中性、偏酸性园田地或旱田地做育苗田。采用钢骨架大棚育苗,大棚一般南北走向。提倡秋整地秋打床,秋施农肥。清除根茬,打碎坷垃,整平床面。施用壮秧剂:可选用“鑫洋”有机壮秧剂。使用方法按产品说明书操作。

.种子处理

选种:用盐水最好。将盐水配制1∶13比重(约501公斤水加12公斤盐),用鲜鸡蛋测试,鸡蛋在盐水液中露出水面5分硬币大小即可。去掉秕谷,捞出稻谷洗2~3遍。

每公顷用种量:一般钵盘育苗用种量25公斤(发芽率在95%以上),一般旱育苗30~40公斤。盐碱地适当多些,非盐碱地区适当少些,旱育稀植的也要少些。

晒种:选晴天,在干燥平坦地上平铺席子或水泥场摊开,厚度一寸,晒2~3天,白天晒晚间装起来,在晒的时候经常翻动,目的是提高种子活性。

浸种消毒:目的是使种子充分吸水有利发芽,同时消毒防治恶苗病。目前生产上消毒药剂很多。恶苗净(多效灵)用的较为普遍。本品每袋100克,加水50公斤,搅拌后浸种40公斤,常温浸种5~7天,浸后不用清水洗可直接催芽播种。

催芽。将浸种好的种子,用35℃水串,提高种子温度,然后用保暖物品盖好捂严,用30―32℃的高温破胸,严禁高温;当种子有80%左右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适温长芽,要经常翻动,使种子受热均匀,芽出的齐;当芽长1毫米时降温到15―20℃低温晾芽待播,芽长不能超过2毫米

播种

当日气温稳定通过5-6℃时开始播种。机插盘育苗每盘播芽籽125-150克,钵体盘育苗每孔播芽籽3粒。播种前要浇透底水,播种后拍压种子,使种子三面入土。用过筛无草籽的沃土盖严种子,覆盖厚度0.5-1.0厘米。播种后在床面上平铺地膜,出苗后立即撤掉。

秧田管理

温度管理:播种至出苗期,密封保温。出苗至1叶1心期,注意开始通风炼苗。棚内温度不超过28℃。秧苗1.5-2.5叶期,逐步增加通风量,棚温控制到25℃,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秧苗2.5-3.0叶期,做到昼揭夜盖,棚温控制到20℃左右,出苗时遇“顶盖”现象,应及时敲碎被顶起的覆土。

水分管理:秧苗2叶期前原则上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如果床面干裂要及时补水。秧苗2叶期后,床土干旱要早、晚浇水,每次浇足浇透。但不可大水漫灌。

苗床灭草:由于床土事先经过了灭草处理,故床面杂草不会很多,但随着秧龄的增加,底床的杂草萌发出来,因此苗期杂草要由人工经常拔除。

预防立枯病:秧苗一叶一心期用1.5%多抗霉素300倍液,每平方米喷施1-2公斤,也可喷施1-2次PH值为4的酸化水(5°米醋1:10倍清水),喷后用清水冲洗。

苗床施肥:在秧苗2叶1心到3叶时,用“鑫洋”有机肥每平方米0.5公斤撒施于床面,施后用清水冲洗。

插秧技术

水整地要在插秧前3-5天进行,整平耙细,做到池内高低不过寸,肥水不排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开始插秧,5月末结束,不插6月秧。中等肥力地块一般行穴距9×4寸,高肥力地块采用超稀栽培,插秧规格为9×5寸,每穴3-4棵基本苗。

本田管理

施肥:基肥用符合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的“鑫洋”牌有机肥(有机质含量?30%)1500公斤/公顷,水稻返青后追施“鑫洋”有机肥350公斤/公顷,7月5-15日追施“鑫洋”有机肥150公斤公顷。

灌溉: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消耗有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大类别,生理需水指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和保持体内水分平衡的水分,主要指叶面同蒸腾;生态需水系指用于调节稻田生态环境,适应水稻生长的水量,主要指棵间蒸发和土壤渗漏。在灌溉上用水的原则是满足水稻生理需水,尽量减少生态用水,采用浅湿结合,间歇灌溉的节水灌溉技术。

返青期。返青期的灌水原则是创造植株水分稳定的环境,促进植株早生新根,加速返青,插后依秧苗大小而定,一般灌浅水3-5厘米,保持田面不干;分蘖期。分蘖期是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对水分的多少较为敏感,如水分过少会减少有效分蘖,盐碱地还易受土壤返盐影响而死苗;如水层过深,又会使土壤通气不良,分蘖芽受抑制而终止分蘖,这时可灌3厘米浅水层,以促进分蘖早生快 发,还应注意换水和补水。分蘖末期,水稻对水分不敏感,视水稻分蘖状况,可采取适度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孕穗期是水稻需水量最多时期,约占全生育期需水25-35%,对水分极为敏感,此期需要灌水5厘米左右。此期对长势过旺的稻田,应适时排水2-3次,藉以增强叶片光合能力,减少稻体氨基酸含量,起到防病、抗倒伏的作用;成熟期。包括乳熟和黄熟两个阶段。乳熟期茎叶中的养分大量向籽粒运转,灌溉应满足植株所需的稳定土壤湿润环境,采取浅湿交替灌溉,可以收到“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促熟”的效果。齐穗后,植株叶色较淡时,可结合灌水追施粒肥。灌溉采取后水不见前水,50%面积黄熟后10天开始断水,注意切忌断水过早,一般收获前7-10天断水为宜。

病虫害防治

防虫。(1)用赤眼蜂防治二化螟。在成虫高峰期,分两次放蜂防治虫卵,每次公顷放蜂15万头,间隔5―7天。(2)用性诱剂诱杀成虫。在稻田内每公顷设15个诱捕器(每亩1个),每个诱捕器内放一个诱芯。佳多牌频振式PS-15I光控型杀虫灯每盏可控制水田3公顷,同时开灯诱杀水稻害虫。(3)浅水灌溉,结合晒田,防治潜叶蝇。

防病。利用生物制剂,防治水稻病害。(1)稻瘟病 在叶瘟达到二级时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0.9千克/公顷兑水75公斤喷雾,严重时可再喷一次;在出穗率达1/3时用以上的方法喷施一次,防治水稻穗颈瘟。(2) 纹枯病 每公顷用5%井岗霉素水剂1500克/公顷兑水75公斤在发病率达到20%时喷于稻株中下部;也可用1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公顷750克/公顷兑水进行常规喷雾。(3)稻曲病 在水稻出穗前7―10天,用1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750克/公顷或5%水剂2.25升兑水常规喷雾,可同时防治穗颈瘟。

收获

水稻进入黄熟后期,达到90%的籽粒黄熟,即可进行收割。收割时捆小捆,摆“人”字架进行风干,6~7 d翻转1次稻捆,再晾6~7 d,当水稻籽粒含水量降到15%~16%时即可进行脱粒。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6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