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记载可查考的最早的水利设施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典型的河南登封龙山文化,就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的记载。到公元前1600~前1100年前后,商代有关水利工程的文字记载了沟洫井田制度。公元前1000年前后,西周时期,已有蓄水、灌排、防洪等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记载。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兴建都江堰工程,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即现在的泾惠渠前身),楚国修建的芍陂等,至今仍存在,经扩建、改造和发展,继续为人民造福。
安丰塘芍陂的由来是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所造”。
安丰塘,又称芍陂,为2500多年前春秋时代楚国相国孙叔敖主持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史记原面积为“周百二十里”,后经历史沧桑,诸多变化,但千百年来它在“纳川吐流”,农田灌溉,水路运输,发展农业,屯田济军,治理淮河等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孙叔敖者,是上了《史记》的人物,司马迁在《循吏列传》中说他在楚为相期间,政绩斐然,“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邪,盗贼不起”,而他个人生活也极为俭朴,经常是“粝(粗)饼菜羹”,“面有饥色”,为相12年,死后却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他在主持修筑安丰塘之前,曾到实地做过详细调查研究,并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做到选址合理,堤坝位置安排得当有序,蓄灌关系考虑周到,收到良好的效益,所以沿用至今。
安丰塘是中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
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对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投入资金对安丰塘进行维修,充分发挥古塘效益,灌区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寿县也被列为中国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到此参观,对安丰塘水利工程历史之久长,设计建造之科学而且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评价极高。安丰塘环境清新而幽雅。良田万顷、水渠如网;环塘一周;绿柳如带;烟波浩淼;水天一色。造型秀雅的庆丰亭点缀在平波之上,与花开四季的塘中岛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逢莱仙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