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茶文化的传播历史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6 11:02:17
字号:

 虽然陕西不是饮茶文化的发祥地,但与蜀地的饮茶文化有密切的历史渊源。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陕西茶文化的传播历史,一起来看看。

陕西茶文化的传播历史

陕西茶文化的传播历史

 (一)?秦人取蜀?推动了?茗饮之事?向全国传播

 清人顾炎武《日知录?茶》载:?王褒《僮约》云:武都买荼。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孙楚诗云:姜桂茶荈出巴蜀。《本草衍义》:晋温峤上表贡荼千斤,茗三百斤。?在此基础上,其进一步指出:?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但根据上文所述,早在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吃茶的风俗。此外,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巴国在西周时期已经掌握了园栽茶的技术,并将?香茗?等名茶作为贡品进奉给周天子。所以,将顾炎武所言理解为我国饮茶始于战国时代显然不妥。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前,中国茶叶的主产区应该仍在巴蜀地区。在战国诸侯纷争的情况下,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流非常困难,尤其是巴蜀僻处西南一隅,茶叶及茶文化的对外输出基本无法实现。所以,据文意揆之,顾炎武所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当指自秦国取蜀之后,巴蜀地区所出产的茶叶才开始大量进入中原地区,饮茶的风俗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言。?秦人取蜀?在公元前316年,此后,巴蜀地区的茶文化与关中地区的茶文化之间的交流应该更为频繁和密切。而?茗饮之事?完成向全国的传播,应该是在秦王朝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之后。

 (二)唐朝中期在陕西开启了?茶马互市?的先河。

 ?茶马互市?,是我国唐宋至明代时针对少数民族施行的一项以茶易马的贸易制度。作为汉唐时期的全国政治中心及宋代以后的西北重镇,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是古代?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之一。唐朝的茶风鼎盛,其饮茶习惯开始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重要影响,吐蕃、回纥等周边少数民族渐如唐人?一日不可无茶?。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尚无饮茶的习惯。随着文成公主的入藏,饮茶的习俗也开始传人吐蕃,吐蕃民族饮茶之风逐渐盛行。唐玄宗开元年间,吐蕃与唐在赤岭(今日月山)、陇州(今陕西陇县一带)等处互市,双方交换的物品主要是马匹和茶叶、绢帛等。此外,在回纥帮助唐朝平定安史叛乱后,为了酬谢回纥之功并满足自身的战马需求,唐朝与回纥之间保持了长期的以唐王朝特产换取回纥马匹的贸易。在唐人封演所撰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回纥与唐朝进行茶马贸易的具体情况:?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茶马互市的最早记载。此外,《新唐书》《陆羽传》亦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由此可见,在唐朝输入回纥的物品当中,除了绢帛,茶叶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唐代长安与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1 唐长安创造了最辉煌的宫廷茶文化 宫廷用茶在周代已有记载。到了唐代,统治者对茶事格外投入,将宫廷茶饮推向了极致。宫廷饮茶主要在以下场合:娱乐、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清明宴、帝王清饮、供养三宝、赐茶、接待外国来使、祭天祭祖等。每年宫廷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以茶事展现大唐威震四方、富甲天下的气象,显示君王精行俭德、泽被群臣的风范。唐宫廷茶文化还创制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茶具。1987年5月,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唐代宫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共27件。其中,有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金银丝结条笼子、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等富丽堂皇、璀璨夺目的金银器茶具。中外茶学界、茶文化界专家一致认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发现时代最古老、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为精美、华贵的茶具,堪称国宝。它代表了唐代茶文化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印证了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2 唐代长安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 由于隋唐时期国力昌盛,日本在这个时期曾经先后派遣了20余批次的遣隋使及遣唐使前往中国。日本在唐代之前尚不产茶,但在805年左右,日本的京都附近已经有茶树的存在,故学者推测大致在贞观四年(630)至805年之间,日本所派遣的遣唐使将茶籽带回日本,并最终种植成功。但真正将唐都长安的茶文化传播到日本的却是日本派遣到唐朝的留学僧。其中,又以空海、永忠最具代表性。永忠和尚在唐代宗大历十年(775)随遣唐使到达长安,此后其在长安居住了30年之久。在长安期间,永忠深受长安茶文化的影响。所以,其在805年返回日本后,不仅将茶种带回日本,更是将唐都长安的茶文化传播到日本。根据《日本后纪》的记载,弘仁六年(815)四月癸亥,磋峨天皇?幸近江国滋贺韩畸,便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护命法师等,率僧奉迎于门外。皇帝降舆,升堂礼佛。更过梵释寺,停舆赋诗,皇太弟及群臣奉和者众。大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施御被,即御船泛湖,国司奏风俗歌舞。五位已上、并掾以下,赐衣被,史生以上、郡司以下,赐帛有差?。据日本学者小川后乐的研究,永忠为磋峨天皇所煎的茶是由其在日本栽培的优质茶。在磋峨天皇的推动下,永忠培育茶叶的方法得以在日本关西地区普遍推行。此外,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空海大师跟随遣唐使来到长安。而其在长安青龙寺学习佛教密宗教义期间,深受长安嗜茶风俗的影响。所以,在空海回国后,其一方面将从唐朝带回的茶籽分种各地。另一方面,他还将唐朝制茶的工具、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等也带回日本。空海在815年呈给嵯峨天皇的《空海奉献表》中,就有?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的记载。通过永忠、空海等高僧的努力,唐朝的茶文化在日本的寺院和上层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

 3 唐长安茶文化促成了阿拉伯饮茶之风俗 在唐代的中西方贸易当中,茶叶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茶外销的贸易中心。唐代茶叶的出口量很大,沿丝绸之路输往中亚、东南欧和北非占相当大的比例,是外贸的主体商品之一。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往来频繁,我国史书记载,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到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的147年间,阿拉伯曾37次遣使来唐。阿拉伯一带商人到中国的也不少,逐步接触饮茶之风。在成书于851年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中,作者苏莱曼通过记述?关于印度、中国及其国王的情况?,对当时唐朝所出产茶叶也有所记述:?国王本人的主要收入是全国的盐税及泡开水喝的一种干草税。在各个城市里,这种干草叶售价都很高,中国人称这种草叶叫?茶?(Sakh)。此种干草叶比苜蓿的叶子还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开水冲喝,治百病。盐税和这种植物税就是国王的全部财富。?通过商业贸易的方式,阿拉伯商人将茶叶向西传播。至今阿拉伯人饮茶风气很盛,自唐朝算起饮茶亦有千年历史了。

 (四)陕西茶商在明代创造了中国茯砖茶的始祖文化

 明清时期,陕西商人抓住中央政府在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的政策机遇,输茶于陇青,逐步垄断了西北边茶贸易。为了减小茶叶体积,方便长途运输,精明的陕西商人把茶叶制成茶块,运往西北地区销售。对茶再加工的过程中,陕西商人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特别是通过一道特殊的?发花?程序,专门在?砖块?中培养?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有化腻健胃、御寒提神的饮用功效。因此泾阳茯砖茶一直受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与粮、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泾阳茯砖茶制作工艺上形成了?三不能制?的说法: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离了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经过多年反复摸索和试验,直到1953年,在陕西茶工、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经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的指导,才实现了在湖南安化砖茶厂所谓?移地筑制?的神话。

陕西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至唐代,陕西茶进入辉煌时期。陆羽《茶经》记载全国茶叶生产情况时写道:?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今安康、紫阳、石泉、岚皋几县沿汉江山谷。又云:?梁州生金牛、襄城。?即今宁强、南郑、汉中、留坝、勉县一带。?当然,陆羽对陕南茶评价并不高,那原因在于江南茶得其天时地利后来居上,中国茶业的重心也就是从唐代以后渐向东南倾斜。但陕南茶在中国西部地区独领风骚则是不容置喙的事实。《新唐书?地理志》载:?金州汉阴郡,土贡麸金、茶牙、椒、干漆。兴元府汉中郡土贡谷、红枣柑、枇杷、茶。?

 陕西茶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也自唐代始。据西安?清盛魁?茶行的传人回忆,他们家清代还保存有唐代在长安经营?山南茶?的帐册,上面记有唐代名臣秦琼、尉迟敬德买山南茶的帐务。说明在唐代的陕西已有较成熟的茶叶市场,茶业的消费者不仅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有达官贵人。

 在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鉴于双方的需求互补,朝廷适时的设立边贸市场,用茶48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当时的贡献就是为唐王朝换回纥马,是隐性的国防战略物资。

 宋代是山南茶打入大西北市场的时代。当时,山南人以种茶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苏辙《栾城集》中说:?洋州(今洋县、西乡等地)、金州(今安康地区)人户以种茶为生。?周靖文的《宋代的茶叶产区》一文言道:秦岭以南包括陕南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11州?岁产茶2102万斤?,占全国总产量的30%。宋熙宁七年实行?茶马法?,在京西路金州设买茶场6处,全陕西设卖茶场332处。在当时,茶不仅是陕南农户衣食的重要来源,朝廷也由此开辟财源和扩充军备。熙宁七年后,属京西路金州所辖的茶区和蜀道茶叶贸易空前繁荣。全陕西卖茶的边贸市场共计有332处。榷茶政策的实质是带强制性的统购统销,由国家制定价格,低价收进,高价卖出,官方牟取暴利,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解决了军队急需的马匹。国因马强,茶因马贵。当时一驮茶可换回一匹马,陕西每年输边茶叶20000驮,可换回20000匹马。南宋时马价增值,20000驮茶只能换3000匹马,朝廷每年购马11900匹之多。

 宋代茶风旺盛,且盛行斗茶之风。汤色白,喜欢选用黑色茶盏以衬托汤色,便于评判胜负。由此可见,饮茶自然已成为山南人的普遍嗜好,且以斗茶为乐。

 明代的汉中是陕南茶和蜀茶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汉中茶的产量最高达到500万斤(1557年),合2500吨。

 明承宋制,不改以茶易马的国策。朱元璋认为?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汉中茶作为间接的?国防资源?又升了级别,《茶法》90%的文字皆针对汉中茶和川茶。《明史》载:?用汉中茶300万斤,可得马30000匹。?100斤汉中茶可交换1匹回纥良马,可见当时汉中茶价之昂贵。 朝廷鉴于边境烽火绵绵,敌国又善骑射,便加大了扩军备战的力度,以茶易马更见其重要,对汉茶的生产成了当务之急。茶的产供销完全成了政府行为,全力以赴,有效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加之明王朝由于遭到了襄阳流民起义军的打击,不得不废止?禁山政策?,大规模的移民开发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万历《陕西通志》卷8载:明正德七年(1512)以后,金州、汉阴、紫阳、石泉一州四县在官府注册的茶户为2000余户。陕南的茶叶产量在陕西大地震之前,?正额茶易马外,多开中以左公家,有至500万斤者?。

 清同治五年(1866),清廷调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率湘军镇压回民起义。左宗棠是湖南人,见?汉茶?充斥大西北茶叶市场,有意提携湖茶,为湖南茶商争得一些份额。如左宗棠驻军的甘肃省,添设南柜,涌来大批南方商人。发展的历史机遇,重新占领了大西北茶叶市场,并转输鄂北、豫南。陕西茶业又有较大发展,仅兴安地区就达300万斤,合1500吨,其中紫阳一县的产出超过200万斤,合1000吨。

 总之陕西的茶叶和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在中国茶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诗人梅尧臣把春茶与黄金媲美,他在《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的诗中说道:“春茶研白膏,夜火焙紫饼。价与黄金齐,包开青箬整。碾为玉色尘,远及芦底井。一啜同醉翁,思君聊引领。”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地吟诗、赏春、品茶,心中了无牵挂,颇有一番“茶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每到清明时节,陇南康县阳坝、文县碧口、武都裕河就到了最忙碌的季节,漫山遍野都是采摘茶叶的茶农。空山新雨后,茶园翠芽时。曾有人说,清明问茶,自然是苏州、杭州的茶叶最佳,尤其是那苏州西山碧螺姑娘尤为诱人。然而,在陇南,你也会被清新绮丽的茶乡美景所吸引,一片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茶园,为陇南大地平添了盎然春意,使你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四月是陇南春茶上市的时节。漫步于遍布陇南城乡的各类茶庄、茶行、茶楼、茶府、茶苑,以及农特产品专售店,人们的目光同样会被琳琅满目的各类陇南春茶产品吸引,盒装的、袋装的,即便是散装的,都各具特色,纷纷等待着“出阁”,给陇南各地热闹繁华的农贸市场,增添了许多浓重而清新的色彩。

 山区茶乡,轻雾缭绕,芳香而柔软。微风吹拂,茶叶如绿水浮动。茶园如诗如画,金黄的草帽、小花伞、七彩的罗裙、姑娘们的倩影、丰收的细语、低低的欢笑,如浪花般在茶的绿海中飘荡。清凉如水、温柔如羽,细密、潮湿而柔软的嫩芽被一双双纤手轻柔地采摘,放入篮中,送到作坊,进入制作加工的一道道繁杂而细致的工序,变成各式各样的成品。

 陇南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东邻陕西,南接四川,是甘肃省唯一的全境属长江流域的地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亚热、暖温、高寒气候相互交错,高山、河谷、丘陵、盆地错落相间,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素有西北“西双版纳”之美称;境内自然生长的`树种达1300种,天然生长着100多种山珍和食用菌,以及数百种中药材,这是纯自然的、原生态的陇南。由于陇南气候、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茶叶们便很自然地选择了这里安家落户。现在,陇南的茶叶市场上,龙井、毛尖、翠竹、珍眉、铁观音等各类品种,应有尽有。

 李子坝龙井:产于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全村范围东西长15千米,仅天然森林面积就达2万余亩,覆盖率80%,日照充足,气候湿润。春夏时节,每当日出,团团薄雾从山顶越过,带着雾珠,使茶树苍翠欲滴。所产茶叶一片叶芽包裹着一个嫩芽,似旗枪。加工方法仿照西湖龙井,引进江苏“矛山青峰”的制作技术,行成扁形茶,其外形似一弯钉,扁平挺秀,光滑匀齐,翠绿略黄。冲泡后,香馥若兰,持久清高,汤清明亮,味甘鲜美,叶底均匀,一旗一枪,交错相映,栩栩如生。

 龙神翠竹:产于康县南部阳坝镇的梅园沟、龙神沟一带。这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山清水秀,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湿润,自然环境优美,所产茶叶是制作高中档绿茶的上等原料。“龙神翠竹”采用清明前后萌发之嫩芽,用独特的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其外形略扁,挺直隐毫似竹叶,色泽翠绿,汤色绿亮,清香持久,带有栗香,口感清新醇爽。龙神翠竹系甘肃名茶,产品畅销兰州、汉中等地。

 阳坝珍眉:产于康县阳坝镇。珍眉属细茶之类,采用细嫩、叶背多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因形似寿星眉毛,故称珍眉。珍眉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火功效。珍眉茶叶片的叶缘微卷曲,叶背披满白茸毛,叶面呈银绿色。珍眉冲泡后芽头壮实,银毫密露,色泽鲜亮,香气纯正,味醇甘爽,汤色橙黄。阳坝珍眉曾获甘肃名茶称号,其系列产品行销陇南各县区及兰州等地。

 裕河毛尖:产于武都区裕河乡。这里青山绿水、气候湿润、温度适中,茶叶生产已成规模。所产茶叶只一个叶芽,细嫩颀长,条索紧实纤细,微卷曲。冲泡后,汤色翠绿、香清高、味鲜浓,叶底绿中透黄。裕河茶经过加工,已形成10多个品系,以盒装方式为主,而彩色绸缎的精美盒装,更使茶叶身价倍增。裕河毛尖曾多次获“甘肃省优质茶”称号,产品行销省内外,声誉很高。

 陇南春茶被“打扮”成各种模样,出现在各地店铺的柜台上,端庄、典雅、幽香;遍布于陇南城区的茶馆、茶庄、茶楼,布置得典雅宁静,古筝音乐萦绕于耳际,恬静、婉转、优雅的茶艺表演,使人赏心悦目,碧绿的茶水注入磁杯、陶碗,啜饮其香,沁人心脾,闭上眼睛,陇南田园春色便于眼前铺陈展开;或于忙碌的生活之余冲泡一杯陇南清茶,那种被称为“茶”的生命在杯中复苏、升腾,在沸水中舞蹈,如沐春风。

 云雾缭绕的茶乡,四季碧绿的茶园,清明时节的茶叶,万绿丛中的茶姑,玲琅满目的茶品,欢声笑语的茶肆,色清味香的茶水......这一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陇南茶韵。

 陇南有采茶节。陇南采茶节围绕将陇南打造成为“中国西北茶叶之都”、“中国西部生态旅游胜地”和“中国茶文化之乡”的目标,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文化传媒、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融旅游、茶叶产业于一体,体现大旅游、大产业的地方特色旅游之路,充分展示了陇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南国风情,可谓是促进陇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盛会,弘扬地方文化特色、促进文化陇南建设的盛会,推动一方和谐繁荣发展的盛会。

 陇南还有陇上江南明前茶鉴品会。陇南是甘肃唯一产茶的区域,因其“陇上茶乡”的美誉被人向往,主题为“绿色、健康、鉴品、洽谈”的“明前茶鉴品会”,倡导天然、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集茶艺表演、茶叶加工展示、鲜活茶树展示、来宾鉴品、茶叶拍卖、茶叶精品展销于一体,集中展示了陇南茶文化的全景,四方嘉宾畅游其中,零距离走近文化陇南,被陇南茶文化的浓厚氛围陶醉。

 从古到今,诗人们对春茶的褒扬多姿多彩,极其丰富。诗人们用春风之笔蘸着鲜艳的茶露,吟唱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发自肺腑的美好感受。

 僧人齐己,也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他的春茶诗意境深远,读来实感温馨亲切无比。他在《谢中上人寄茶》中写道:“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齐己极崇春茶,故有许多描写春茶的诗词,诸如《谢湖茶》诗中的“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以及《尝茶》诗中的“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抒发了他对春茶的无限恋情。

 诗人文同认为,能称得上“茶圣”级别的春茶当数四川蒙山茶,他啜之品之,并契合自然、物化于精神高度来赞美。他在《谢人寄蒙顶茶》一诗中这样说道:“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惊初暖,群篮竞摘新”表明了蒙山茶在春天发芽时,采茶人个个挎起了篮子竞相采摘的场面。

 诗人苏东坡以一代茶人的深情,把春茶描摹成花容月貌,冰雪心肠,兰心蕙质,神韵迷人的绝代佳人,其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说:“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读了这首诗,尤以“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人们对苏东坡笔下的春茶,怎能不倾慕?怎能不心醉呢?至今人们把这一佳句,以“欲把西湖比西子”相对。苏东坡极嗜春茶,在春茶采摘的季节里,连睡前睡起都要喝,他常说:“春浓睡足于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一些诗人在以诗赞叹春茶的同时,也不忘采茶女的辛劳。清代诗人陈章,深知采茶女采摘明前茶的疾苦,她们往往是晨起午归不满筐,再加上官府苦苦相逼,对采茶女的命运深加同情。他在《采茶歌》中写道:“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知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春茶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淡淡的清香,需要细细地去品味,不像夏茶那样浓郁,秋茶那样苦烈。有的人喜欢夏茶,有的人喜欢秋茶,全在于个人的爱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春寒之中,看到明前茶、谷雨茶,使人感到岁月已新,春天真正来了,正如元好问《茗饮》中写的“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紧接其后,便是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了。人们对待春茶,似有一种归去来兮的感觉,轻轻啜上一口,感觉一种诗意在水中流动,有种豁然开朗的感悟,这流动的液体里,似乎渗透着、弥漫着茶的灵魂。

 笔者信奉“粗茶淡饭”之说。什么是“粗茶”?笔者理解,就是中低档茶叶吧。精茶取其香,粗茶食其苦。人活在世上,酸甜苦辣咸,都得尝到。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粗茶苦,但它不是“苦中苦”,顶多就是略苦一些,因而饮用粗茶者,不能做“人上人”,就只能做个“人中人”;能做个“人中人”,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何况粗茶淡饭,有益健康。知足常乐,既健康又快活,夫复何求?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5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