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水车是建在河流旁的,通过水流的冲击力推动水车转动,水车上面有一个个竹筒,通过竹筒将水运到田里;还有一种像现在履带一样的灌溉工具,人站在上面用力踩动,那种工具也有竹筒,比较费力
小满要动三车灌溉水田
农田灌溉工具有:
1、翻车翻车也叫龙骨车,是利用链轮传动来带动水槽内的刮板翻转从而将低处的水引向高处的灌溉机械。翻车在东汉时已经出现。后经过三国时马钧的改良成为灌溉园圃的工具,直到唐代才成为农业灌溉机械发展繁盛起来。
2、筒车筒车大约发明于隋朝,是利用水流冲击水轮转动的农业灌溉机械。筒车一般要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且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水轮不停转动。
从而将地槽里的水通过水轮上的木筒或竹筒提升到高处,最终流进农田进行灌溉。筒车是靠激流冲击来实现自动运转的,所以筒车的使用受到一定地形限制。
3、井车:井车,是由辘轳发展而来的古代从深井中提水进行灌溉的工具。圆木上绞缠绳索,索系水平,圆木旋转,带动绳索。水斗随之起落以取水,水斗只直上直下。不能绕圆木旋转。
构造及其原理:将许多木制水斗都以小横轴连接成串,如同大链,套在井上面一大轮上;在这大轮的轴的一头,装上一个大立齿轮,再和上部一个大卧齿轮相衔接。
农田耕作工具是:
1、犁: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是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其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2、耙:耙(bà)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称为耙的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用来平整土地的,一种是用来归拢或散开谷物、柴草。耙的材料有竹子,木头或铁。
3、镰刀:镰刀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小麦、稻谷等,在农村还有广泛的使用。
古代的先民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用二十四节气来记录一年的气候变化 要需要进行做的事情,通过节气来安排一年的活动,让日常的耕种变得顺应天时,可以种出更多的植物,而不同的节气也是有不同的寓意的,每一个节气都是至关重要的,关乎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每年5月21日左右
之所以将夏季的第二个节气称为小满,是因为这时候春天种下的夏熟作物小麦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小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当太阳到达黄经60°的时候也就是小满到了。
小麦未熟田里蓄水
在小满的时候,人们需要不断的向农田里浇水,这时候的水分是最重要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 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 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江南古镇水车灌溉
在江南一带,小满是稻子种植的季节,人们在小满的时候殷勤的劳作,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天旱的年份,人们会早考虑,巧安排,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过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镇水田边,时常会见到水牛蒙住双眼转动水车的木车盘带动龙骨水车提水,或人力双脚交替踏车提水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