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的自然灾害及防治措施
旱灾: 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长时间无有效降水);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且春季大风天气较多,蒸发旺盛;华北地区为我国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春季正值冬小麦等作物生长需水量较大的季节;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等。
寒潮灾害:北方冷空气势力强,爆发南下;华北地区位于冬季风通道;初春正值华北地区农作物生长的起始季节,寒潮造成的低温、大风对农牧业造成较大危害。
沙尘暴: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华北地区临近沙源地、位于冬季风通道(沙源地的下风向);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尤其是降水较常年偏少,气温较常年偏高,)导致蒸发旺盛;植被覆盖差,地表物质疏松,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华北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受损严重。
华北平原冬旱,夏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冬旱:降水少
夏旱: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
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合理开采地下水,推广节水农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等
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华北平原的三大自然灾害华北平原的三大自然灾害:风沙、旱涝、盐碱。
云南常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地质灾害是云南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秦光荣提出,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要重点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监测预警,搞好监测预警队伍建设,提升监测预警技术,加强排查预警工作,调动群众积极性,通过监测预警实现临灾避让;二要加强应急准备,完善各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抓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专家队伍建设,重视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和演练,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三要加强灾害救治,增强地质灾害先期处置、地质灾害过程中处置、群众避险自救互救、灾后恢复重建等能力;四要加强物资储备工作,强化物资仓储设施建设,强化应急资源管理,为开展防灾救灾工作提供可靠保障;五要加强灾害评估,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完善地质灾害评估数据库,减轻灾害损失;六要加强科学治理,突出科学规划,树立科学理念和方法,依托科技进行防治,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成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有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易引发的自然灾害
旱涝灾害。
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一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降水少,形成旱灾,夏季降水多集中于7、8月份,而且多为暴雨,容易形成涝灾,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华北平原大体在淮河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北则属于暖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
右图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图,请分别写出自然灾害的名称及主要防治措施:(1)①______主要防治措施从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图看出,①是崩塌,防治该自然灾害的方法是采用拦挡、网包、清挖和锚固等加固工程;②是滑坡,防治该自然灾害的方法是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工程,减少滑坡体含水量;③是泥石流,防治该自然灾害的方法是护林造林,修建水库、拦沙坝,开挖导流沟等工程.
故答案为:(1)崩塌;采用拦挡、网包、清挖和锚固等加固工程;(2)滑坡;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工程,减少滑坡体含水量;(3)泥石流;护林造林,修建水库、拦沙坝,开挖导流沟等工程.
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包括类型、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以及地震为主,受灾人口6457.1万人(次),因灾死亡157人(其中因森林火灾死亡16人),失踪22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84.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749万亩,其中绝收面积1434万亩;倒塌房屋10.7万间,损坏房屋43.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51.7亿元。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2008年属于巨灾年份,不列入统计比较),死亡(含失踪)人口数量增长1成,受灾人口数量增长5成,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和倒塌房屋数量增长7成,农作物绝收面积增长1倍,直接经济损失增长4倍。2010年5月份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明显重于常年同期,其中,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东、重庆受灾较重。
危害:对环境和人生命安全都有损害
防护:根据自然现象、气象气候 来判断。
华北平原的自然条件华北平原
简介:华北平原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黄淮海平原。位于北纬32°~40°,东经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面积30万平方千米。
自然条件: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公里。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
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
华北平原大部分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原生植被早被农作物所取代,仅在太行山、燕山山麓边缘生长旱生、半旱生灌丛或灌草丛,局部沟谷或山麓丘陵阴坡出现小片落叶阔叶林;南部接近亚热带,散生马尾松、朴、柘、化香树等乔木。广大平原的田间路旁,以禾本科、菊科、蓼科、藜科等组成的草甸植被为主。
参见百度百科::baike.baidu./link?url=QO2sii09dGtBsB4XmBr2sn_fB4Wlcmc-LY3zAKKZ1dt4cXUrnUM7b9h6rjJZKrIdbuZZY5tuqfPejk5P2wGBRa#1
除了地震,台风,洪水,等常见的自然灾害,还有什么其他的灾害以及防治措施自然灾害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就可将自然灾害分为以下七大类:
(1)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
(2)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3)洪水灾害。包括洪涝、江河泛滥等;
(4)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灾害。包括与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
(6)农作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
境灾害等;
(7
)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防范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京杭大运河如今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都江堰建成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但是都江堰工程也在现实中影响了生态平衡。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沃、沃野千里,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京杭大运河改变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这直接带动了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崛起。
①运输便利
京杭大运河是连接五大水系的交通大动脉,不论是北方的皮革、木材南运,还是南方的粮米、茶叶、竹编北运,都极大地便捷与节约了。
②农业发展
大运河的开发与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开挖航道,引水蓄水放水工程的实施,以消弥水患和引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运河作用迅速明显起来,运河区域的水利田获得大幅度扩展,尤其是江南的圩田、北方的淤田、各类水利田以及运河两岸的官田和屯田等等都有显著增加。
③商业繁荣
大运河的贯通,极大地促进了运河区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尤其是运河两岸城市中百业俱兴,商业气息犹为浓厚。
京杭大运河,简介: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