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没有追《安乐传》呀?反正我是在追,但是这个从开播就开始追的剧,真的感觉更新太慢了,意犹未尽了,没办法忍着吧,谁让剧好看呢。、
我先来说一下这部剧哈:
剧情:
该剧改编自星零的小说《帝皇书》,讲述了一身正气、心系苍生的任安乐在调查家族真相的过程中,被大靖太子韩烨所赏识,二人为家为国为民谋安宁,彼此守护的故事。
编剧:赵玄、黎欣然、陆星璇、冷雪
主演:
迪丽热巴、龚俊、刘宇宁、夏楠、裴子添、龙水婷、尚新月、秦晓轩、白冰可、李淑婷、陈涛、王奕婷
人物介绍:
女主(迪丽热巴 饰)明面上是高调求嫁太子的水匪头子仁安乐,实际上?是十年前被皇帝灭门的帝家孤女帝梓元。
男主韩烨(龚俊 饰)为守儿时之约,十年来一直将太子妃之位留给被“囚禁”于岱山之上的帝梓元。即使早已对眼前的仁安乐逐渐动心,仍隐忍克制、誓要守护旧友帝梓元。
殊不知,眼前人便是惦念多年之人。也不知,高调的追求示爱,不过是她复仇的铺垫罢了。越是撩人不眨眼的情话,越是不含半点真心。
人设:
男女主不是单纯的女追男的关系,迪丽热巴饰演的安乐背负灭门之仇,因而借助安乐的身份还家族清白,因此在面对男主时她恨又不恨,恨是因为家族之仇,不恨是因为救命之恩。或许可以理解为任安乐这个身份是感激,而帝梓元是仇恨。任安乐跳脱率性的设定附加在正义感爆棚端正守规矩的男主身上又产生了很多名场面。任安乐这个身份的戏份看起来还是轻松愉快的。
演技:
热巴在剧中饰演了背负灭门之仇的女子,任安乐和帝梓元的人设反差是亮点,热巴在饰演任安乐时没有过多的表现在面对皇帝和男主仇恨,这是比吸睛的一点,一直以来很多饰演背负仇恨潜藏在仇人身边的人都会用紧张不自在的神情来体现他内心中的痛苦,但是热巴在饰演安乐时用极度的欢愉取掩盖这种痛苦。
这让人感觉不是迪丽热巴在演任安乐,而是帝梓元在演任安乐,因为只有帝梓元才知道这个身份的重要性。让我比较惊讶的是男二的演技,刘宇宁是一名歌手转行,但是他在饰演内心极有城府的男二时一些手部的动作特写表情都拿捏得非常好。
推荐理由:
相对来说剧情还是比较紧凑的,在任安乐的主线中穿插了很多小的副线来增进男女主之间的感情,女主用自己的智慧和方法逐渐赢得了男主的青睐,别具一格的处事方式与男主的正派形成了对比,在严肃庄严的皇宫中,碰到一个跳脱聪明的女子,这样男主对女主的兴趣和青睐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其实在这场洛明西和帝梓元策划的大戏中帝梓元是想做任安乐还是想做帝梓元影响着人物的命脉,本来爱上仇人的儿子是一个比较老套的剧情,但是通过加入不同的人物设定以及一些诙谐的剧情给这部剧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很期待安乐掉马后的剧情。
两个人的三角恋,咱就说带不带感吧看看到底是谁先动心,谁先伤心。当韩烨知道仁安乐就是帝梓元时,他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想想就期待哈
至于这个“帝梓元什么时候知道温朔”,咱可以看一下剧情哈:
温朔是在东宫长大,由太子亲自教养,有右相做他的老师。他聪明机智,也有十四五岁男子的稚气。在十五岁的时候中了状元,在朝廷有了一席之位;也在之后与北秦的战役中奋力杀敌。他跟随太子十余年,懂兵法,也懂谋略。
温朔无父无母,但他的真实身份是帝家嫡子帝烬言,帝梓元的弟弟。在他得知他的身份时,没有告诉帝梓元,他怕帝梓元因为他行事有顾虑。但是在韩烨从云景山巅跳下,帝梓元伤心欲绝的时候,他为了让姐姐有活下去的理由,向帝梓元公布了自己的身份。
经典台词:
“任他清风明月,我自安康长乐,这可是你给我取得名字”
“若没有那道圣旨,她本该是我的妻”
“我曾对一个叫任安乐的女子动了心,但我这辈子都会护着帝梓元”
“就算我油尽灯枯又如何,我这辈子就是为梓元而活”
“既然太子如此嫌弃她,倒不如把她让给我”
“安乐在,解百忧”
“帝承恩没有资格替帝家道歉,能替帝家说事的,唯有我帝梓元一人!”
共工赫怒,天维中摧。
鲲鲸喷荡,扬涛起雷。
鱼龙陷人,成此祸胎。
火焚昆山,玉石相磓。②
仰希霖雨,洒宝炎煨。
箭发石开,戈挥日回。
邹衍恸哭,燕霜飒来。
微诚不感,犹絷夏台。③
苍鹰搏攫,丹棘崔嵬。
豪圣凋枯,王风伤哀。
斯文未丧,东岳岂颓?
穆逃楚难,邹脱吴灾。
见机苦迟,二公所咍。④
骥不骤进,麟何来哉?
星离一门,草掷二孩。
万愤结缉,忧从中催。
金瑟玉壶,尽为愁媒。
举酒太息,泣血盈杯。
台星再朗,天网重恢。
屈法申恩,弃瑕取材。
冶长非罪,尼父无猜。
覆盆傥举⑤,应照寒灰。
天宝十四年 (755)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乱于剡中,不久又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第二年冬,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辟书三致”,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也认为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机会终于到了,“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诗人此时无疑是兴奋而又自负的,但天真的诗人高兴得未免太早了。李璘东巡不久,即被他哥哥肃宗李亨以叛乱罪加以镇压,李白也因 “附逆”而被逮捕下狱。这时李白已五十八岁,在 “五月飞秋霜” 的残酷迫害和“世人皆欲杀” 的汹汹议论中,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这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在浔阳狱中,他陆续写了 《浔阳非所寄内》、《万愤词投魏郎中》、《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 等诗来表现此时的处境和心情。《上崔相百忧草》 即是此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崔相,即崔涣,起家于亳州司功参军,累迁司门员外郎,开元年间,杨国忠恶其不附己,出为巴西太守。安史乱起,玄宗幸蜀,因接驾有功,拜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世称崔相。崔为人正直,亦曾以诗闻于世,此时正以江淮宣慰使身份代天子访贤,“收采遗逸”,所以狱中的李白把他看成是能为己辨诬的主要救星,连写了两首诗给他,一首是五古 《狱中上崔相涣》,另一首即此四言《上崔相百忧草》。题下诗人自注:“时在寻阳狱”。诗题中所说的“百忧”,应当说是包涵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极为复杂的情感: 既有爱国之情坦荡之心的表白,又有一步走错,终生追悔的懊丧;既有对当局玉石皆焚、 不辨良莠的愤懑,又有对崔相予以援引;当然还有对亲人的惦念、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从而造成万愤积于心,百忧形于色,极为焦灼愁苦的心态。下面即对此加以简析。
全诗围绕“百忧”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十六句 (开头至“犹絷夏台”)主要写四海播乱的政治形势和自己被冤系狱的处境和心情。“共工赫怒” 四句以典故和形象的比喻写出当时天下振荡的动乱形势。诗人首先用《列子》 *** 工怒触不周之山,造成“天柱折,地维绝”来比喻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唐王朝安定局面的结束,再用鲲鹏展翅、四海波倾来形容当时天下动荡的情形。应当指出的是,诗人在此用 “共工”和“鲲鹏”之典,所要强调的已不是传统的 “悲壮”和“乘风而动”,而是动荡和混乱,这与他在安史之乱发生时所写的 《抉风豪士歌》“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乱如麻”,《永王东巡歌》 中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在诗意上是一脉相通的。正因为“急”,才无法加以冷静的思考和选择;正因为“乱”,才会良莠不分,遭此冤狱。下面四句“鱼龙陷人,成此祸胎。火焚昆山,玉石相磓”,即是对此具体的说明。“鱼龙陷人”两句,人们一般解释为小人含沙射影,使李白遭冤下狱,我以为恐怕还不止于此,实际上还包含李璘包藏祸心,坚请他入幕,以致遭“附逆”之罪,这也是对自己入李璘幕的辨白。他在事后写的另一首诗中回忆当时的情形是“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旗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下楼船”。“迫胁”恐怕是既有“迫” ——匆忙来不及思考;又有“胁” ——坚请入幕。这可作为此句的注脚。“火焚昆山”三句则是借《尚书》“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来比喻自己的本意是救赴国难,现在却同那些叛逆者一起下狱。这里既有对当局玉石不分的愤慨,也有请崔涣加以甄别的希求。下面“仰希霖雨”八句则是对此愤慨和祈求的进一步抒发、表白。它希望崔涣象天上的甘霖,熄灭迫害自己的凶焰;希望自己能象李广射虎那样,至诚处金石为开;也希望象鲁阳公挥戈使日回,使朝廷对己回心转意。至于后面所引的邹衍和夏台之典,则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据《淮南子》,战国时义士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却信谮而系之,邹衍仰天而哭,感动上天五月而降霜。又据《史记》,夏桀曾把商汤囚禁于夏台,很久才释放。这几句诗不仅说自己回天乏力,无法使天降繁霜,汤释夏台,因而祈求崔涣援引,更深一层的意思是把自己比作成汤、邹衍,把朝廷比作燕惠王、夏桀,诗人对朝廷不辨忠奸、妄加刑律的不满和愤懑已溢于言外。表明这位正直的诗人,即使在牢狱之中、希求援引之际,也不失其倔强、傲岸的品格。
第二段的十二句 (从“苍鹰搏攫”至 “麟何来哉”)是回顾自己入永王幕至下浔阳狱这段经历。这段情绪上很复杂,表达上亦很微妙。“苍鹰搏攫”六句是写自己下浔阳狱的感受。情感上可分三个层次:“苍鹰”二句是写自己被捕“苍鹰”指汉都尉郅都,据《汉书》,郅都执法严酷,“不避贵 戚,列侯宗室见都则侧目而视,号曰 ‘苍鹰’。”“丹棘” 即牢狱的代称,据孔颖达《周易正义》:囚牢周围植以棘槐,因棘是赤心而有刺,以示严厉而公正之义。诗人在此借苍鹰和丹棘之典,表面上是誉司法的严明,实则是婉曲地讽喻司法的不公。这与上段所说的 “火焚昆山”、“邹衍恸哭”意思上并无改变,只不过一直露一曲讽而已。第二层是“豪圣”二句,亦是运用成典,借周公遭管蔡流言、王道凋枯再次暗喻自己的为人正直,遭人诬陷。“斯文未丧,东岳岂颓”二句在诗意上又进一层。据《礼记》载,孔子一天早上作歌、慨叹哲人将萎,他的学生子贡以为是孔子将病的予兆,忧愁不已,七日而死。李白在此反用此意,表达自己在危难之中不失其志及其对前途的信念,这比起前面所写的焦灼、怨愤更多了一些理想的色彩。“穆逃楚难”以下六句主要是对入永王幕的愧悔,采用的皆是借古讽今的手法。“穆逃楚难”用的是穆生见机而作、激流勇退的故事。据《汉书》,楚元王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礼贤下士,设醴酒以待。元王死后,其子戊王忘设醴酒,穆生由此知戊王失道,不顾白生、申公劝阻称病辞归。白生、申公后终因谏王获罪。“邹脱吴灾”情况亦类此,邹阳,汉初著名辞赋家,曾事吴王刘濞。文帝时,刘濞“阴有邪谋”准备叛乱,邹阳曾上书加以劝阻,但不为所纳,因此毅然去吴之梁,成为梁孝王的谋士。( 《汉书·邹阳传》)。“骥不骤进”典见宋玉《九辩》: “骥不骤进而求服兮”,意思是说良马总会有人赏识,不必自己急于求进。“麟何来哉”典见 《孔子家语》,大意是说有人在外采薪获麟,并折断其前足。孔子往观后为之泣下说,骐麟是祥瑞的象征,现在出现于乱世又被害,这是很令人伤心的。这四个典故的引用表现了诗人此时异常复杂的感情: 有对当时未能见机而作、及早抽身的懊丧——“见机苦迟,二公所咍”;有对自己急于求进,结果反罹其祸的愧责;也有剖白心迹,希崔相体察予以宽宥的祈求。总的来说,第二段在情感上比第一段有一番变化,第一段是写初入狱的愤慨,急切地诉说身遭诬陷的不平,坦率地表现对当局玉石不分的愤懑。第二段在感情上则更为深沉、更为含蓄也更为复杂。对当局玉石不分仍是不满,但表面上却赞誉司法的严明;仍在表白自己的爱国之志,但更多的则是责备自己急于求进、见机苦迟;仍有激愤和不平,但更多的却是追悔和懊丧,这样就为第三段的恳切陈情、祈求援引作好了铺垫。
第三段从“星离一门”至结尾共十六句,在第二段追悔莫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出自己泣血吞声的忧愁和举家艰难的处境。祈求崔涣为己昭雪沉冤,脱己牢狱之苦。此段亦可分成两个层次“星离一门”八句是写自己的心情和合家的处境,李白下浔阳狱时,妻子宗氏赶到豫章来探望援救,伯禽等两个孩子仍留在山东沂水,这就是诗中所说的“星离一门,草掷二孩”,也就是他在《万愤词投魏郎中” 中所细述的“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从李白在事件之前所写的《自代内赠》、《寄东鲁二稚子》等诗来看,他对妻子和两个孩子怀有很深的感情,现在“星离一门,草掷二孩”,当然是他们不能忍受的了。“金瑟玉壶,尽为愁媒。举酒太息,泣血盈杯”是写自己此时的心情: 清歌美酒只会引逗起更深的愁绪,甚至杯中也不再是美酒,而是诗人的血和泪,正象他同时写的《万愤词投魏郎中》所形象的那样:“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狱户春而不草,独出怨而沉迷。”必须指出的是,诗人所说的“百忧”、“万愤”、“泣血”、“掩泣”,不能只理解成是对亲人的惦念,对己冤狱的悲苦,还应当包括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面对危亡国势自己却无可奈何的焦虑:“胡马渡洛水,血流征战场。千门闭秋景,万姓危朝霜”,“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狱中上崔相涣》)。正是有了后一层内涵,诗意才脱出了个人的天地,在更高的境界中得到升华。“台星再朗”以下八句是对崔涣的赞誉和要其为己昭雪的祈求。“三台”即天上三台星,以喻人臣中 “三公”,三台再朗是誉崔相之明察,能照见幽微、重振法网,赦己之罪、雪己之冤。“屈法申恩”是借用丘迟《与陈伯之书》 中的成句,要崔涣治法宽缓,申明恩惠;“弃瑕取材”是化用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 中的 “弃瑕取用”,要求崔涣不因己有污点、仍能起用自己。下面的“冶长非罪” 二句则以古为喻,进一步对比予以说明。据《史记·孔子世家》,齐人公冶长很有才干,被诬下狱,孔子明白其冤,不但不嫌弃他,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诗的最后两句是以复盆、寒灰为喻,希求崔涣予以昭雪、使己获得再生,点明此诗的题旨。总之,诗人在这最后的部分已不仅是为己辨诬、希求昭雪,而且还希望崔涣能“弃瑕取材”、起用自己。那末,诗人为什么希望自己被起用,起用后又去干什么呢?诗人在此未点破、但在出狱后写的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诗赠之》和《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中说得很明白,就是要“请缨杀敌”、“扫却妖氛”。由此可见,冤狱之中的李白并非象寒号鸟一样,只唱着自己哀鸣的悲歌,他时刻没有忘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时刻没有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在自己受诬、沉冤莫辩之时,能有如此的情怀和责任感,就更显得品格高尚、襟怀宽广。
以上我们重点分析了此诗的背景和诗人流露出的种种复杂感情。其实,这首诗在语言和手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全诗为整齐的四言,音调铿锵顿挫,很好地表现出诗人此时此地起伏不平的心潮和悲愤激越的情怀。在手法上则通篇皆为喻体,无论是形容当时艰危的形势,还是表白自己此刻的心情,还是对崔涣的祈求陈情,都是采用比喻手法,或以自然现象为喻,或借古喻今,或征引古人诗句成语,这样既把诗人忧结的情怀表现得很充分又委婉含蓄,不至于冲撞长者,同时又充分显露出诗人的知识和才华。从上书长者要求昭雪援引这个写作目的出发,这种手法是恰到好处、运用得很成功的。在此之后,由于崔涣、张镐、宋若思等人的援救,李白终于获得释放,御史中丞宋若思还邀李白参加自己的幕府并极力向朝廷推荐。在这个变化中,李白写给张镐、宋若思的信,也包括这首给崔涣的陈情诗,应当说是起了一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