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叶产业机械化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研究
摘要:茶文化作为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国家象征,在我国有着很高的地位,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本文借以英德茶叶产业为对象,通过近年来大量机械化生产的投入,试探讨论茶叶机械化生产的优势与进程,发现优质化生产的措施与对策,进一步研究机械化生产对茶叶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茶叶产业;机械化;经济效益
1 茶叶产业与机械化生产
1.1 茶叶产业现状
茶是中国特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享誉内外,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它的发展前景与经济价值一直都备受关注。最近几年,健康与养生的观念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茶叶需求量逐年上升,销售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茶叶品质,也逐渐由低档茶发展为高档茶。如何保证产量与质量的平衡成为我们促进茶产业经济效益的新课题。
1.2 广东英德县茶产业情况
英德县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辖,地处东经111°55′至113°55′,北纬23°31′至25°12′之间,属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7℃,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由于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情况,英德县茶叶种植一直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其生产种植的茶叶也一直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其中“英德红茶”更是由于其色泽乌润、入口醇香,深受品茶爱好者的青睐,获得了海内外一致好评。
1.3茶叶产业中机械化生产的现状
机械化生产在茶产业中应用主要集中在茶园田间生产机械和采后加工处理机械。我国的茶叶产业居于世界前列,而机械化控制却稍显不足,在生产中机械化应用不足30%。当前,少数的规模化茶场在田间生产过程中使用一些挖掘机械、耕犁机与耕整机;相当一部分茶场利用修剪机、采茶机和喷雾器;而日常除草、施肥和茶叶采摘多依赖于人工。同时,在使用机械生产的规模化企业中,茶叶的机械设备有老化落后的情况,无法保证工作效率和择优茶品的实现。虽然这种高科技方式并没有全面应用于我国茶叶生产中,但是越来越多的茶场负责人把目光转向于机械化当中,逐步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确保更高、更快的生产效率与经济价值。
2 机械化生产在茶叶产业中的经济意义与现存问题
2.1 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传统的茶叶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劳动成本约占总生产成本的80%—90%,而鲜叶原料的采摘又占据劳动力成本的近70%。大宗茶生产中,手工采茶用工总量约占茶叶生产用工量的55%左右[1]。而加强机械化在生产种植中的应用,可以减少劳动总量,降低劳动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用工的不足,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茶叶种植一直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机械化使用也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用工荒的难题,避免了由于采摘不及时导致的经济损失。
2.2 提高品质,创造经济效益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潮中,茶叶机械标准化是促进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低成本、名品牌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2]。英德茶叶生产基地有一流的茶叶原料,而在生产种植的过程中常常由于技术的局限掩盖了其特有的品质。我们投入开展机械化进程,可以提高茶叶品质,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3 促进茶产业规模化发展
茶产业的基本环节主要围绕生产、加工、销售,我们在发展产业经营的过程中制订有效的长远计划,保证在每个过程都能获得相应的收益,确保每个环节都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长远的眼光,注重机械化的应用,确保整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4 机械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茶叶机械设备行业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现存的制造企业均存在制造水平落后、研发能力薄弱、生产条件低下等问题。这些企业在加快前进脚步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解决茶叶品质的问题,致使生产种植出的茶叶存在质量略低的情况。
第二,通过对众多茶场的现状分析,我们还发现技术人员与设备创新脱节情况的存在。当前茶场中指导使用机械设备的技术人员并不精通茶叶的基本知识,导致了机械与生产无法顺利融合,令茶叶产出没有办法达到应有的效率。
第三,行业机械设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厂家生产的设备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了用户使用的不便利,也让企业增加了维护成本。多家企业在生产统一性能、同一类型的茶机,结构相差无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茶机械的连续化、自动化发展[3]。
3 “英德茶”在发展机械化过程中的对策思考
3.1 加强培训,宣传新技术
农机宣传部门应该增加相关的技术培训课程,举办多种多样的茶叶种植生产机械技术培训班,经常在企业间、农户间开展设备使用交流座谈,不断完善各种设备的使用技能。与此同时,组织创建先进带头人团队,一方面吸引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加入其中,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已有的技术人员,逐步建立一支有方法、有知识的科技队伍,成为本市茶叶产业机械技术发展的带头人。
3.2 重点发展名优红茶的规模化生产
位于英德市西郊的茶趣园是茶乡英德的特色景区,茶道之乐会让前来的访客增加对英德茶文化的认识,其中最突出的是“英德红茶”对英德县茶产业的重要性。利用机械设备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茶叶的高产值回报和经济利益的提高,因此,我们更加应该增加名优红茶的规模化生产,让高品质的茶叶更多的出现在消费者眼中,保证茶业经济效益的实现。这样才能形成茶叶品牌或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增强茶叶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获得良好经济效益[4]。
3.3 促进重视程度,加强投资建设,推动茶产业发展
财政及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我市茶叶产业的重视,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优质环境、优良品种和“英德”品牌效应作为基础,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壮大机械化进程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做好上报工作,争取更多的财政补贴,壮大本土茶叶产业的经营规模。整合投资资金,开展购置机械设备工作,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的增长。
4 结论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业内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广必然会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也会增加茶叶的经济效益。在茶园的生产种植过程中,应该以解决机械化存在的不足为根本指向,加大应用机械设备,实现自动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毛祖法.机械化采茶的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茶叶,1992(4):31-33
[2]郝志龙,谢芬,林郑和.浅谈加工标准化对茶叶竞争力的影响[J].茶叶科学技术,2007(4):11-13
[3]朱仁学.国内制茶机械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茶叶加工,2003(1):29-30
[4]庞月兰,黄甜,肖文军.论茶叶机械化生产.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11-114
想在云南种植一片茶园,什么品种适合这里的气候?
1、整土培土。茶叶树对于土壤的肥力要求偏高,所以种植的土地一般要翻两次,初翻土地10-20厘米,然后释放农家肥养土,第二次深翻在40厘米以上,再次释放肥料。一些草根和杂草、石头都要清理掉不要堆积在土里,这样会影响到茶树根吸收营养。当清理完之后就将土地挖成垄状,即条形,宽度在1-1.2m左右。
2、幼苗管理。茶叶一般种植的幼苗会同时种植3-4种,按面积大小来选择,50亩以下就3种,50亩以上就是4种。幼苗在移植的时候最好将根部沾染一些稀土,利于保证存活率。3种苗按收获时间的早晚分区种植,比例在1:1:1。一般幼苗在初次种植时都需要进行防寒,即在根部加上一些干草之类的东西,给幼苗保温保湿。种植后一定要浇透水,这个对前期茶树的生长很有好处。
3、后期肥水管理。茶叶树由于根系偏浅,所以队医干旱和湿涝抗性都不强。一般夏季一定要经常施水,但是尽量不要从顶部喷洒,一般建议是从中间的过道往两边甩水,这样会直接淋到根部,雨季要时刻注意防水。施肥以多次少量为主,最好是能以混合肥的形式进行。一般施肥时间在每次采摘前3天左右,这样有利于新芽的再次成长。
我们介绍了茶树生长对土壤方面的要求,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请查阅《云茶大典》。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茶树对温度的要求。茶树和其他一样,有其生育的最适温度、能忍受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范围。
气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光辐射的变化、纬度、坡度、方位、高度等等。茶树耐最低临界温度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很大,一般灌木的中、小叶种茶树品种耐低温能力强,而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品种则耐低温能力弱。
如:灌木型的龙井种、和祁门种等能耐-12℃至16℃的低温;小乔木型的政和大白茶只能耐-8℃至10℃的低温;而乔木型的云南大叶种在-6℃左右便受到伤害。
所以茶树生长最低气温界定为-8℃至10℃,而大叶种界定为-2℃至3℃。
同一品种、不同年龄耐低温能力不同,幼苗期、幼年期和衰老期的耐低温能力较弱,而成年期的耐低温能力强;同一茶园的茶树,冬季的耐寒性往往强于早春的耐寒性,这也是为什么“倒春寒”会降低茶叶产量的原因。
高温对茶树生育的影响和低温带来的危害是一样的,处于高温的时间长短决定了茶树的受害程度。
一般而言,茶树能耐最高温度是34℃-40℃,生存临界温度是45℃。实践证明,当低温或高温突然发生时,对茶树的伤害往往是最大的。
茶树的最适温度,是指茶树生育最旺盛、最活跃的温度,大约是25℃左右。茶树的生物学起始温度即茶树开始萌发的温度是10℃。
凤庆长叶茶、凤庆种。乔木型,有性繁殖系品种。树姿开展,生长势强,分枝部位高。叶椭圆形内折,叶片水平着生,叶色绿,叶面隆起,叶质柔软,叶缘微波。芽绿色肥壮,多茸毛,育芽力强,新梢持嫩性强,易采摘。采茶期从三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全年采茶25— 26次,一芽二叶蒸青样含茶多酚 30.19%,儿茶素总量134.19毫克/克,氨基酸2.90%,咖啡碱 3.56%,水浸出物45.83%。制普洱茶条索肥壮,色泽油润,汤色红亮,叶底肥软,白毫显露,香高味浓。原产云南省凤庆县。主要分布在滇西与滇南茶区1984年审定为国家级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