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简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4 12:51:13
字号: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溪黄草 2.1 拼音名 2.2 溪黄草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溪黄草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溪黄草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溪黄草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栽培 3.9 性状 3.10 化学成份 3.11 溪黄草的药理作用 3.12 性味 3.13 归经 3.14 功能主治 3.15 溪黄草的用法用量 3.16 注意 3.17 附方 3.18 各家论述 3.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溪黄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溪黄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溪黄草 1 拼音

xī huáng cǎo

溪黄草简介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溪黄草 2.1 拼音名

Xī Huánɡ Cǎo

2.2 溪黄草的别名

熊胆草、山熊胆、风血草、黄汁草

2.3 来源

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 (Ham. ex D. Don)Hara,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鲜品随时可采。

2.4 性味

苦,寒。

2.5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肠炎,痢疾,跌打肿痛。

2.6 溪黄草的用法用量

0.5~1两。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溪黄草 3.1 出处

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3.2 拼音名

Xī Huánɡ Cǎo

3.3 英文名

Linearstripe Rabdosia Herb

3.4 溪黄草的别名

熊胆草、血风草、溪沟草、山羊面、台湾延胡索、土黄连、香茶菜、山熊胆、黄汁草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溪草和线纹香茶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abdosia (Maxim.) Hara [Plectrantnus serra Maxim.]2.Rabdosia olphanthoides (Buch.Ham. Ex D. Don) Hara [Hyssopus lophanthoides Buch.Ham.ex D. Don; plectranthus striatrs Benth.; Isodon striatus (Benth.) Kudo]

采收和储藏:每年可采收23次,第1次约在栽后3个月收割,第2次在第1次收割后约75d进行,第3次在冬前收割,割后晒即可,每11hm2产干草3750kg左右。

3.6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木,高1.52m。根茎呈疙瘩状,向下密生须根。茎四棱,带紫色,密被微柔毛,上部多分枝。叶对生;柄长0.53.5cm;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近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大内弯的锯齿,两面脉上被微柔毛和淡**腺上噗。聚伞花序组成疏松的国花序,长1020cm,密被灰色柔毛;苞片及小苞片卵形至条形;花萼钟状,外被柔毛及腺点,萼齿5,长三角形,近等大,与萼筒近等长,果时萼增大,呈宽钟形;花冠紫色,长56mm,外被短柔毛,冠筒基部上方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4,内藏;花柱先端2浅裂。小坚果阔倒卵形,先端具腺点及髯毛。花、果期810月。

本种与溪黄草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块根小,球形。叶片卵形或阔卵形至长圆状卵殂,两面被具节微硬毛,下面满布黄红色腺点,叶折揉碎后有**汁液,故称“溪黄草”。花萼外面被珠状具节长毛和褐色腺点;花冠白色或粉红色,具紫色斑点;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之外。花、果期812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成丛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溪旁、河岸及草灌丛中。

喜生于山坡、沟边、河旁或林下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陜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西藏等地。

3.8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宜选择阳光充足、保水、保肥大力强的壤土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扦插繁殖。南方多用扦插繁殖,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均可扦插,选取顶部无病的健阗枝条,剪成长约10cm,带有23个茎节的截段,扦插于具40%50%的荫蔽度的苗床上,行株距5cm×3cm。

田间管理 插后注意浇水,保持苗床湿润,57d后可生根发叶,1520d便可移栽。行株距20cm×20cm为宜。

3.9 性状

性状鉴别 (1)溪黄草 茎枝方柱形,密被倒向微柔毛。叶对生,常破碎,完整叶多叟缩,展开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2cm,两而沿脉被微柔毛,叶柄长11.5cm。聚伞花序具梗,由5至多数花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狭卵形至条形,密被柔毛;花萼钟状长约1.5mm,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并夹有腺点;萼齿三角形,近等大,与萼筒等长;花冠紫色,长约5.5mm,花冠筒近基部上面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及花柱不伸出于花冠。

(2)线纹香茶菜 茎枝方柱形,具槽,被短柔毛。叶对生,多皱缩,完整叶展开后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8.8cm,上面被具节微硬毛,下面被具节微硬毛并布满褐色腺点;圆锥花序由聚伞花序组成,苞片卵形,被短柔毛;花萼长约2mm,外具串珠状具节长柔毛,布满红褐色点;花冠白色,具紫色斑点;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1)溪黄草非腺毛少,圆锥形,较短,13(4)个细胞组成,基部细胞多膨大,顶端尖,疣突密且明显,下表面同叶脉处有明显波状纹线,毛茸密,近平匍状或斜向着生,有时顶端细胞主糨成弧形;腺鳞略呈平碟形,有四条棱突。

(2)线纹香茶菜 非腺毛多,宽圆锥形略扁瘪,15(9)个细胞组成,顶端略呈三角形,向前下方略弯,表面有密点状突起,近基部细胞宽可至110150μ,表面有纵向或放射状突起的波状纹理。

3.10 化学成份

溪黄草 叶和茎中含二萜类化全物:溪黄草素(rabdoserrin)A[1]、B[2]、D[3],以及尾叶香茶菜素(excisanin)A,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lurs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β谷甾醇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2,3]。

3.11 药理作用

溪黄草有效成分溪黄草素A,尾叶香茶菜素A,具有抗癌活性,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

3.12 性味

味苦;性寒

3.13 归经

归肝;胆;大肠经

3.1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散瘀消肿。主湿热黄疽;胆囊炎;泄泻;疮肿;跌打伤痛

3.15 溪黄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搽。

3.16 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3.17 附方

①治急性黄瘦型肝炎: 溪黄草配防ZA浆草、铁线草,水煎服。②治急性胆囊炎而有黄疸者: 溪黄草配田基黄、茵陈蒿、鸡骨草、车前草,水煎服。③治湿热下痢: 一、溪黄草鲜叶,捣汁冲服;二、溪黄草配天香炉、野牡丹,水煎服。(①方以下出《中医方药学》)④治痢疾,肠炎: 鲜四方蒿叶。 洗净,捣汁内服。每天一次,每次五毫升,儿童二至三毫升。 (《全展选编·传染病》)⑤治癃闭: 鲜香茶菜二两,鲜石韦、鲜车前草各一两。水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3.18 各家论述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退黄。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

2.《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肝利胆,退黄祛湿,凉血散痰。治急性肝炎,跌打瘀肿。

3.19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溪黄草的方剂 复方胆通片

ts概述:复方胆通片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胆通、溪黄草、茵陈、穿心莲、大黄。具有清热利胆,解痉止痛的...

胆石通胶囊

。主要成分为蒲公英、水线草、绵茵陈、广金钱草、溪黄草、枳壳、柴胡、大黄、黄芩、鹅胆干膏粉。具有清热...

湿热型胆石汤

,茵陈1两,延胡索3钱,山栀子3钱,柴胡3钱,溪黄草(或虎杖)1两,石菖蒲3钱。功效:疏肝利胆,清...

三黄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三补丸,本方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三黄丸即三补丸,三补丸出自《太平圣惠...

更多用到中药溪黄草的方剂

用到中药溪黄草的中成药 消炎利胆片

yanLidanPian处方:穿心莲868g、溪黄草868g、苦木868g制法:以上三味,穿心蓬、...

复方胆通胶囊

:WS3B097491处方:胆通100g溪黄草900g茵陈600g穿心莲300g大黄30g制...

复方胆通片

ts概述:复方胆通片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胆通、溪黄草、茵陈、穿心莲、大黄。具有清热利胆,解痉止痛的...

胆石通胶囊

。主要成分为蒲公英、水线草、绵茵陈、广金钱草、溪黄草、枳壳、柴胡、大黄、黄芩、鹅胆干膏粉。具有清热...

三黄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三补丸,本方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三黄丸即三补丸,三补丸出自《太平圣惠...

更多用到中药溪黄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溪黄草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荩草

生太山山谷。恭曰∶青衣县名,在益州西。今处处平泽溪涧侧皆有。叶似竹而细薄,茎亦圆小。荆襄人煮以染黄...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三脾胃门]药方

名草果平胃散。或为细末,每服二钱,盐汤调下。(丹溪)保和丸消滞宽胸进食。虚者煎补脾药送下。山楂(二...

《本草简要方》:[卷之八兽部]羚羊

生姜水煎服。治子痫。又方。羚羊角(镑)一两。黄芩黄草决明车前子升麻防风大黄芒硝各五钱。研末。每服二三...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蜀椒

尸劳疰∶最杀劳虫。用真川椒红色者,去子及合口,以黄草纸二重隔之,炒出汗,取放地上,以砂盆盖定,以火灰...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二节·伤寒兼湿

爬山虎怎么种 爬山虎种植方法

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虎杖是什么?想必大家都没听说过吧,其实它是寥科植物虎杖的根茎,是一味中药材。而且它的嫩叶还可以做菜,下面就来介绍下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1

虎杖是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因其茎秆可做手杖,而且表面有花斑似虎纹而得名。植株高1~15米,全体无毛,根状茎横走;茎直立,丛生,中空;托叶鞘褐色,早落。虎杖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江西、福建、台湾、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生于湿润而深厚的土壤,常见于山坡、山麓及溪谷两岸的灌丛边、沟边草丛及田野路旁,常成片生长。下面就重点介绍虎杖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虎杖的功效与作用

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含有蓼甙、有机酸、葡萄糖甙、多糖类等。有清热解毒、清凉解暑、健胃消食的功效。虎杖具备了“鲜、绿、野”和“营养、药用、美味”的特点。其所含的白藜芦醇具有较明显的抗氧化、抗衰老、抗炎症、抗过敏和降血脂之功效,有明显的抗癌、抑癌作用。

另外,虎杖还可作观赏用,它是极具观赏价值的花卉之一,古时候被称做“卉草”,明代以后开始观赏栽培。

虎杖的`食用方法

虎杖一般在春季采食嫩叶,春秋季采挖入药,其嫩叶及根可食用,根、茎入药。虎杖的嫩茎叶可做蔬菜,凉拌或炒食;根煮熟并冰镇后可做冷饮,清凉解暑;它的液汁可染米粉,别有风味。其味酸,故也称“酸汤杆”。

虎杖笋(也有称虎杖菜、酸筒杆)是虎杖的嫩芽,常用作野生蔬菜,虎杖笋口感松脆爽口,滋味微酸,具有独特的怡人清香,是一种难得的天然野菜。

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2

虎杖的功效与作用

虎杖是一种味酸碱性寒能够入肝经和肝胆经的中草药材,活血化瘀化淤和袪风通脉是它的关键作用,平常它能够用以女士闭经及其经痛也有人类跌打等多种多样常见疾病的医治,还可以用以人类寒湿黄疸和风湿关节痛等症的医治,作用十分显著。

虎杖的吃法

1、泡药酒

泡药酒是虎杖的普遍吃法,用它泡起来的蜂酒能祛风、除湿能够医治和防止人类的关节炎,用虎杖泡药酒时需要提前准备虎杖二百五十克,纯粮酒七百五十克,把他们放到一起密封性泡浸,二十天之后取下食用,每日食用2次,每一次十五克就可以。

2、煎汤

煎汤也是虎杖的普遍吃法,再用它煎汤时能够添加适理的大枣和老红糖,此外再添加适量茵陈,煎汤之后立即服用,能清热利湿,也可以清热利湿退黄,最合适这些身患寒湿黄疸的群体服用。

3、煮茶

虎杖平常还能煮茶喝,用它煮茶时需要提前准备虎杖三十克,板蓝根冲剂三十克,蒲公英和茵陈各三十克,最终添加茯苓十克,把他们碾成粉末,每一次取下五十克放到水杯中冲进开水,焖泡十分钟,随后立即代茶饮用,一次放进的中药材能够反复冲调数次,它能防止急慢性肝炎也可以防止脾大。

虎杖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3

虎杖的功效

药性:微苦,微寒。入肝、胆、肺经。

主治: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入肺经,能清降肺气,止咳化痰,用于肺热咳嗽,兼能凊解热毒,泻热通便,可用于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毒蛇咬伤,及热结便秘。

1、治湿热证—小便涩痛,淋浊带下等

本品苦寒,长于走下焦,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有清热利湿之功,常用于黄疸,淋浊,带下等下焦湿热证。若治湿热黄疸,可单用本品煎服,或与金银花、黄连、蒲公英等同用,如双虎清肝颗粒(《中国药典》)。治湿热蕴结下焦之小便涩痛,淋浊带下,可单用为末,米饮送下,或配黄柏、车前子、萆薢等同用

2、治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毒蛇咬伤

本品苦寒,有清热解毒之效。若治热毒疮疡,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或配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同用。治水火烫伤,可单用研末,水调敷,或与黄柏、冰片同用,如烧伤灵酊(《中国药典》)。治毒蛇咬伤,则可鲜品捣烂外敷,或配半枝莲、重楼等同用。

3、治血瘀证

本品善入肝经血分,能活血散瘀。凡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等皆可运用。若治血瘀经闭、痛经,常与红花、牛膝、当归等同用,如虎杖散(《圣惠方》)。治症瘕积聚,可与叁稜、莪术等同用。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每与赤芍共为末,温酒送服,如虎杖散(《圣济总录》)。

4、治肺热咳嗽

本品苦寒,入肺经,能凊肺热,降肺气,有止咳化痰之功,用于肺热咳嗽。可单用,如复方虎杖片(《部颁标准》),也可与鱼腥草、黄芩等配伍。

此外,本品尚有泻热通便作用,可用于热结便秘。

虎杖食用方法

1、虎杖酒

配方:虎杖根250克、白酒750克。

制法:将上药洗净切片,置酒中浸泡,密封,半月后即可饮用,用时可加少量赤砂糖使酒着色。

用法:成人每次饮15克,日2。亦可佐餐服用。

功效: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腰椎肥大,骨关节炎等症。

禁忌:对酒过敏或患有慢性肝病者禁用;妇女行经期停用。

来源:《新医药学杂志》

2、茵陈蒿虎杖饮

材料:茵陈蒿15克、虎杖15克、红枣5枚、红糖少许。

做法:

(1)将茵陈蒿、虎杖洗净,待用。

(2)红枣洗净去核,与茵陈蒿、虎杖一并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熬煮浓汤,去渣留汁,加入红糖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泻火、利湿退黄。

3、虎杖散

组成:虎杖45克、桂心30克、当归30克、赤芍药30克、天雄30克(炮裂,去皮、脐)、桃仁3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芎藭30克、枳实30克(微炒微黄)、羌活30克、防风30克(去芦头)、秦艽30克(去苗)、木香30克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10克,以水250毫升,入生姜1、5克,煎至150毫升,不计时候,稍热服。

功效:主治白虎风。血脉结滞,骨髓疼痛,发作无时。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

用扦插、压条、播种繁殖。

扦插春夏两季均可进行。春季3月用硬枝扦插,插穗选取0.5~1.0cm粗枝的休眠枝,长10~15cm,插入土中2/3,床上盖一层薄草,保持床土湿润。夏季用半木质化枝条扦插,剪去叶片随剪随插,加强庇荫和浇水,约20天发根,成活率可达90%以上。压条在4月上旬,把1~2年生的枝条水平埋入土中2~3cm深,经常浇水,保持地面湿润,1个月左右即可生根,秋季剪离母株,分栽。播种繁殖在秋季果熟时采种,将球形浆果堆放数日后搓去果肉,用水冲洗干净,将种子阴干,可秋播或沙藏越冬后春播。播前要灌水,待水渗后进行条播或撒播,播后覆土1~1.5cm,上盖草,一般10~15天出苗,及时浇水、除草、施肥,当年苗高可达50~60cm。第二年春天即可出圃定植。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4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