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主要生于杨、柳等阔叶树树干上。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桑黄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在5~40℃,最适生长温度在22~28℃,生长速度最快为25℃。桑黄子实体生长在15~3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在18℃桑黄由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形成子实体原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0℃。
桑黄为喜湿性菌类,不同湿度条件下其生长特性表现为:60%时菌丝生长迅速,菌丝颜色白色,浓密、生长整齐;80%时生长最慢,菌丝体生长稀薄,颜色呈白色。
扩展资料
管理技术
桑黄是喜温型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较高的温度。菌丝生长温度以24~28℃为最佳,子实体在18~26℃之间长势最好。
1、发菌阶段
发菌期间,培养室内保持22~28℃,空气相对湿度要求50%~60%,每天通风半小时,每隔5~7天菌袋上下翻动一次,当菌丝体发满2/3时,移入培养棚内,松开料袋口,用手轻轻一提,留一点缝隙。棚内以散光为宜,避免强光直射。一般经25~32天左右,菌丝便可长满料袋。个别料袋菌丝发育不匀,可挑出单放。
2、出黄管理
当菌丝长满后,可用刀片把两端割成5分硬币大小的圆形口,以利出黄。出黄时棚温保持在18~26℃,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95%,并提供散射光和充足的氧气。保持地面存有浅水层,每天向墙壁四周及空间喷水3~4次。每天上午8时以前及下午4时以后打开门及通风口换气,气温低时在中午12时至下午2时通风换气。
原基膨大3~5天,逐渐形成菌盖,要增加喷水保湿,气温过高要喷水控温。通风不良易出畸形桑黄,出现畸芽要及时割掉。
当菌盖颜色由白变浅黄再变成黄褐色,菌盖边缘白色基本消失,边缘变黄,菌盖开始革质化,背面弹射出黄褐色的雾状型孢子时,表明桑黄子实体已成熟,即可及时采收(从割口到采收一般需50天左右)。
3、采收及采收后管理
桑黄采收前一周停止喷水,关闭通风口,通道地面铺上塑料薄膜,以便把散发的孢子粉收集起来。采收桑黄时从柄基部用剪刀切下或用手轻摘,有条件的烘干或晒干至含水量12%,装袋置于干燥的室内保存或出售。
采收桑黄后,除去料袋口部的老菌皮,培养袋重新排放于棚内,提高湿度至90%~95%,温度仍保持在25℃左右,一周后,又可在原来菌柄上继续生长出子实体。按照前一阶段的方法培养管理,约25~30天又可采收第二茬,一般可采收3~4茬。每100公斤干料可生产干桑黄成品3公斤以上。
请问目前桑叶有哪些种类?都适合哪些地区种植?
桑黄种植基地有:
1、山东桑黄种植基地
在山东海阳。山东海阳成片规模的野生深林非常适合桑树桑黄的生长环境,还有天麻、灵芝等正规药材基地在这边,同时山东海阳也是中国桑黄主要种植基地之一。
2、和龙市桑黄种植基地
在吉林省和龙市。独特的气候优势、山区丰富的野生树木资源让和龙成为绝佳的桑黄种植区域。桑黄为药用真菌,如今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种植项目。
药材性状
菌盖木质,扁半球形或马蹄形,(2-12)cm×(3-21)cm,厚1.5-10cm,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幼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
边缘钝,淡咖啡色,下侧无子实体;菌肉深咖啡色,木质;菌管多层,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褐色。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2016·新课标)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发展迅速,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
(2016·新课标)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