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土壤培肥的建议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11:53:54
字号:

1.改善耕地条件

耕地土壤培肥的建议

集中连片进行工程治水,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挖掘耕地土壤生产潜力。

1)湖滨洼地的渍害低产田,对原生渍害,要改善排水条件,把一部分有害水源引走和截断渍水来源,改良土壤;次生渍害的地区,深挖排水沟,在沟系密度不够的地区,增加沟渠的密度,并建设少量的暗管和鼠道;增加电力排水设施。

2)山丘冷浸田,要根据地形条件、水文、土质特性,建设截洪沟,防止坡水入冲;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推行水旱轮作。

3)旱坡地,主要是合理布局、农林复合立体利用、提高施肥水平和减轻伏秋干旱影响。抗旱应采取积蓄降水和拦截地表径流、开发浅层地下水、推广节水灌溉、覆盖保墒减少水分消耗、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等技术措施。

2.调整种植业结构

根据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鄱阳湖地区耕地对作物的适宜性程度,水稻、棉花、油菜以1,2级为主,分别占67.76%,76.49%,69.93%,尤以棉花的适宜性最高,1级地面积接近于1/2。水稻、棉花、油菜最适宜地类主要分布在赣江、抚河的冲积平原地区,不适宜地类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周围以及沿江地区。因此,鄱阳湖地区种植业结构应是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高单产;调整棉花布局,巩固和发展九江北部棉区;稳定油料作物面积,提高单产;扩大豆类和绿肥等养地作物面积;适当发展早熟梨、猕猴桃等水果种植。

推行粮-经-肥(草)三元种植模式,利用秋冬闲田种植紫云英、黑麦草,实行肥(草)田轮作,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发展草食畜禽,畜禽粪便肥田。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能促进农区种植业和畜禽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合理轮作换茬

单一长期的连作对农田生态环境有许多不利的影响。多年单一化种植削弱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不利于地力的恢复和培肥。长期连作造成过分依赖化肥提高作物产量,既增加了能源消耗又提高了生产成本,又使土壤肥力下降,环境受到污染。长期的水稻连作,降低了土壤通气孔隙,使稻田通气不畅,致使土壤次生潜育化严重,土壤质量退化,生产力降低,作物产量徘徊不前,病虫草害严重。采用肥-稻-稻和油-稻-稻两年一次轮作,不仅能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而且可充分利用豆科绿肥的固氮和油菜根系对土壤难溶性养分的活化,提高稻田土壤养分的供应。

江西农业大学通过4年的定位试验,以肥-稻-稻连作为对照,从作物生理效应、土壤理化性状、农田生物灾害、能量投入产出等方面研究复种轮作的生态经济效益,得出在江西乃至南方稻区,宜大力发展绿肥-早玉米-晚稻、绿肥-早玉米-晚玉米复种方式,且以紫云英-早玉米-晚玉米→紫云英-早稻-晚玉米→紫云英-早玉米-晚稻的轮作方式最佳。

江西省农科院土肥所在上高的试验结果表明,实行瓜稻轮作,虽然晚稻的施肥量一致,但瓜稻轮作中的晚稻比连作晚稻增产13.6%,经济效益提高60%以上。稻菜轮作,大部分农户不需要对水稻施用基肥,只追施适量的氮肥和钾肥就能获得高产;稻菜轮作中的晚稻平均亩产达564kg,最高亩产达645kg。

4.发展绿肥生产

无论将绿肥作为覆盖作物、伴生作物或参与轮作,对水田土壤均有保护作用。豆科绿肥共生固氮;活化土壤中难溶性养分;吸收土壤中过量的硝态氮,以防止硝态氮淋溶渗透于地下水;翻沤腐化后培肥地力;释放可溶性养分,且养分供应全面,提供给水稻吸收利用,由此可以减少化肥成本,降低化肥不合理施用所造成的农业环境负面影响。

绿肥翻压利用后,由于大量茎叶和根茬的腐解,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矿质养分得到活化和聚积。绿肥培肥土壤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绿肥的化学组成、营养成分和C/N。周年有机质积累趋于紫云英>肥田萝卜>油菜(收籽)>冬闲。

根据土壤养分的调查结果及耕地土壤养分的演变,鄱阳湖地区应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绿肥的种植面积应恢复到占耕地面积的30%。北部平原岗地区,主要是在充分利用作物的空间发展绿肥,特别是在棉花行间、套种短期绿肥,培肥地力。南部周围平原丘陵区,双季稻种植面积大,需肥量大,当务之急是配肥地力,应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

5.推广秸秆还田

稻草还田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省化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同时减少秸秆焚烧和废气所造成的对大气和土壤、水质、环境的污染。

稻草还田的方式有直接还田(水稻留高茬还田、水稻秸秆人工或机械切碎翻耕还田)、过腹还田(主要用作猪、牛饲料,通过猪、牛消化排泄粪便还田)和垫栏、堆沤还田。

6.实行平衡施肥

化肥的增产作用毋庸置疑。根据耕地养分平衡状况,土壤有机质积累不足、水平较低,氮素略有盈余,磷素盈余较多,钾素不足,部分耕地存在微量元素缺乏。因此,耕地在增施化肥的同时,要强调化肥与有机肥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兼顾;化肥的施用要“控氮、减磷、增钾、补微”。红壤由于本身含钾量低,对钾的固定能力也较弱,钾素不足将严重制约土壤肥力的提高。要改善土壤的酸化状况,应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改变土壤缺钾的局面,除需要加大钾肥用量外,还要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江西省农科院土肥所的稻田施肥效应和土壤肥力变化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在等量N,P,K的条件下,稻田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增产效果>单施N,P,K>单施有机肥;化肥总的增产趋势是N>K>P;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有机无机配施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腐殖质的组成,促进稻田肥力的提高;长期平衡施用N,P,K肥料,不会降低土壤肥力;肥料对水稻的贡献率为48%。

7.推行稻田立体种养

稻田推行稻-萍-鱼体系,可减少化肥50%~60%,少用农药30%~50%,水稻产量比常规栽培略增,土壤氮磷钾增加15.5%~38.5%,水稻病虫害减少40.8%~99.5%,土壤甲烷排放减少34.6%。

稻-鸭共栖,通过鸭吃虫、锄草和松土通气,鸭粪便肥田,促进水稻生长,同时稻田为鸭提供食料和活动场所,实现水稻和鸭共赢,而且节省外部能量和物质的投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根据江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的试验结果,稻-鸭共栖模式不仅有很好的生态经济效益,而且可改善稻米品质。

8.改善耕地环境条件

鄱阳湖地区土壤侵蚀总体上不很严重,但鄱阳湖以及河流周围土壤侵蚀比较严重,而且还出现了堆积现象。因此,要建立鄱阳湖生态功能恢复与生态重建区、农田防护林生态示范区、沙化防风林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恢复区域内生态功能,保护湖区土壤生态系统,减少土壤侵蚀,防止土壤沙化。加快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迅速恢复“五河”及其主要支流区域的森林植被,尽快构建恢复其水土保持功能。加快鄱阳湖周边区域的森林植被恢复进度。鄱阳湖湖区周边地区如鄱阳、余干、星子、彭泽等县内湿地森林资源贫乏,有必要在鄱阳湖地区宜林土地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工用材林、防护林和经济林,提高湖区森林覆盖率。

严格控制“五河”特别是赣江南支、乐安河上游沿岸厂矿的废水排放,以减轻有机物及重金属污染土壤。采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对污染的土壤实行人工修复。施用石灰、磷酸、三过磷酸钙等固定土壤重金属,利用沸石等改良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在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改种棉花、麻类等工业原料作物,利用超积累植物修复污染土壤。

一、技术简介

种草养鹅技术是通过草鹅配套、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各环节组装配套,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我省自然条件优越,湖滩,草洲众多,水草丰美,为全国重点产鹅区。结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避洪农业的发展,种草养鹅已成为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

二、技术操作规程

(一)牧草品种选择

鹅喜食的饲牧草有“赣选一号”黑麦草、齿缘苦荬菜、毛苕子、豌豆、甘蓝、籽粒苋、白三时等,以及一些菜叶、藤叶和野生牧草,其中“赣选一号”黑麦草、齿缘苦荬菜是养鹅最好的牧草品种。但为了保证鹅的青饲料均衡、充足供应,必须搭配种植多种牧草,饲养种鹅更要注意牧草周年均衡供应。种植牧草应选择水肥条件好的地块或充分利用秋冬闲田,根据牧草的不同播期,交排牧草的种植,如秋冬闲田种植黑麦草、毛苕子、豌豆等冬性牧草,春季利用空闲田种植苦荬菜、籽粒苋等春性牧草。

(二)鹅的饲养管理

1、雏鹅阶段:雏鹅阶段是指从出雏到30日龄之前的时期。

⑴ 管理:雏鹅绒毛稀少,体温调节能力差,抵抗力弱,因此雏鹅管理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至关重要。雏鹅管理要点是:防潮保暖,防止“打堆”、注意栏舍清洁卫生,尽早开食。鹅舍内气温应在25左右,并分群隔离(10-15只/群)防止“打堆”;加强看护,定时巡栏;适当驱动鹅群,使之活动,达到调节体温、蒸发水气,确保健康成长;勤换垫草,注意消毒。冬鹅10-30日龄、春鹅7-10日龄可选择无风的晴暖天气在鹅舍旁圈地运动或适当放牧。放牧时将雏鹅喂饱后缓慢赶放到附近草地上运动,采食半小时后放水,但不宜让雏鹅下水;放牧时间应定在9-11时或15-16时,切忌时间过长或露水未干、中午日光强烈时放牧。

⑵ 饲喂:雏鹅开食越早越好。当雏鹅毛干后已能站立时便可调教采食。应先饮水后开食。开食时把切碎的黑麦草或青菜嫩叶放在手上晃动,并均匀撒在塑料布上,也可将少许撒在雏鹅身上诱使采食。2-3日后逐步改用饲槽喂给,并补充部分精料。可用淘洗泡透的碎米或洗去粘性的半熟米饭与洗净切碎的黑麦草、苦荬菜等混在一起饲喂,也可用小鸡料饲喂,青精料比为8-10:1,每天喂4-5次。4-10日龄雏鹅每天可喂6-8次,日粮配合比例为青精料比6-7:1:2,可以开始适度放牧、运动。21-23日龄可适当延长时间。圈养雏鹅日粮青精料比为9-10:1,每天喂3-5次。雏鹅饲喂还应注意,青料要青嫩洁净,喂料时先青后精,定时定量,少放勤添。圈养应补给粗砂粒。

2、仔鹅阶段:是指4周龄以上到育肥前的这段时期。这个阶段鹅的增长最快,能大量利用青饲料,这段时期应多喂青料或进行放牧。

⑴ 管理:可全天放牧。如草地牧草生长茂盛,应将鹅群赶拢些,使其充分采食;草地大或牧草生长差,鹅群应赶散些,以防草地污染和影响牧草再生。中午前在牧地补料,傍晚收牧后回舍补料。放牧时切忌让鹅群曝晒雨淋。炎热天气放牧宜早出晚归。每天要清洗饲槽和饮水盆,更换垫草,搞好环境卫生,保持鹅舍干爽清洁。每天放牧应在9小时左右,力争鹅每天能吃饱4-5次。每次吃饱后应行放水,放小时间每次掌握在半小时左右。水源要清洁,水源受污染或污浊不能放水。不宜长途放牧。

⑵ 饲喂:仔鹅以采食牧草为主,补料为辅。选择良好的牧地以赶牧方式整天放牧,把最好的草地和茬地留在傍晚时放牧采食。现牧草质量、采食情况和增重速度酌情补料。补料以谷物、糠麸为主,另补给1-1.5%骨粉、2%贝粉和0.3%-0.4%食盐。圈养的仔鹅日粮青粗料比为5-6:5-4,注意供给充分的清洁饮水和矿物质、维生素。

3、圈养育肥阶段

仔鹅在主翼长出后(45日龄左右)转入育肥期,经短期育肥,肉质得到改善,肥度增加,产肉量提高。

⑴ 管理 :注意清洁卫生,场地与食槽必须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经常注意查看粪便,防止食欲减退和发生传染病,严格剔除与及时处理病鹅,严禁使用残效期长的药品。注意鹅体卫生,隔日下半20分钟以清洁鹅体。

⑵ 饲喂:育肥鹅的日粮组成以高蛋白高能量为主。育肥期的日粮组成为:前期青料20%,精料50%,粗料(糠麸类)30%,后期青料10%,精料80%,粗料10%。要少量勤添,让鹅吃饱,日夜供足饮水。

三、注意事项

种草养鹅特别要注意搞好疫病防治。主要疫病如下:

(一)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常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雏鹅群,10日龄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3-5天内很快发病,波及全群,造成大批死亡。雏鹅的发病与死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鹅有无免疫力。主要采取对种鹅进行免疫来进行预防,对雏鹅注射注鹅瘟免疫血清也是防治小鹅瘟的一项好措施。

(二)禽霍乱

是鹅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范围广、持续时间与死亡率高,即使康复仍然带菌。预防除加强饲养管理和增强抵抗力外,还要做好杜绝病原体传入,严禁从疫区和市场买禽、买蛋,不得利用屠宰场下脚料喂鹅。谢绝参观。鹅舍应定期消毒,每月一次;饮水器和饲槽等用具要经常刷洗、日晒。一旦发病,应隔离饲养,投药治疗;对拒食的重病鹅应用药物注射治疗。禽霍乱流行区应事先进行预防接种并结合药物预防可有效控制流行。

(三)鹅流行性感冒

一种急性、渗出性、败血性传染病。多因饲养管理不当,天气剧变,常发生在半月龄后的雏鹅。加强科学饲养管理,采取综合措施,作好预防接种。做好防寒保温、饲料优质营养,保持舍内外清洁卫生、干燥、勤起勤垫,饮水器和饲槽每天用清水洗刷、消毒。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29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