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该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59.3万元,同比增长22%;
其中地税收入734.9万,同比增长23%;
国税收入324万元,同比增长19%;
人均收入7800元,同比增长17%。 立足优越自然条件,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高效、高产、优质农业。壮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环保加工企业,形成“农户+基地+企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依托花生和金银花基地,引进金海花粮油加工、益海花生深加工、山东晟银药业3家企业,基本形成现代化农业产业链。
新发展优质花生2000公顷,茶叶33.33公顷,烤烟133.33公顷,金银花100公顷,金银花育苗基地6.67公顷,蔬菜大棚20公顷。
生猪存栏4万余头,家禽20余万只,建新型环保生态养殖场和特色养殖基地7个。
成立茶叶协会、金银花协会、养殖协会等,发展会员基地146.67,申报的市级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专家组评审。
依托镇、 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流转土地80公顷,完成土地整理23.33公顷,完成1座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植树造林146.67公顷,新发展沼气专业村3个,新建绿化示范村2个,发展农业合作组织10个,成立市级农机合作社1处,培训新型农民2500人。 2010年成功引进6家企业,其中,投资过千万元2家,过500万元4家。
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制度,对项目从洽谈、签约、融资、落地提供“一条龙”式跟踪服务,确保签约项目落地生根。
投资近60万元在园区内修建“四纵一横”5条水泥路,总长2.5公里,把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绿化、通讯等建设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发展区品位。成功整顿盘活3家落后企业。依托现有骨干企业,不断壮大肉类食品、茶叶、五金、粮油加工等龙头企业,培植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玉山镇素有“果茶生产专业镇”之称,全镇现有板栗2万亩,杂果2000亩,西瓜2000亩,茶叶5000亩,年林业收入达1500万元,所产“玉山牌”系列绿茶以“条索楞紧显毫,汤色嫩绿明亮,滋味纯厚鲜爽”而出名,99年荣获世界“蓝天杯”银奖,被国际风筝联合会指定为专用产品。“玉山板栗”以肉质细嫩,味醇粒大而享誉省内外。小磨花生油色清味香,远销北京、天津、济南等大中城市。畜牧业生产以科学养殖、规模养殖及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为重点,发展养殖专业户900多户,畜牧业年产值5000多万元。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坚持常年抓水利建设,本着“开发、配套、见效”的原则,全镇主要河流全部完成治理任务,达到30公里,改河造地200亩,扩大水浇面积8000亩。
工商业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结合自办经济园区,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本着“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洋则洋,宜土则土,宜商则商,重实效,镇村个体一齐上”的原则,先后建成果品冷藏厂、六个中型石粉加工厂、铝合金桌椅铸厂、扎钢厂、面粉厂、家具厂等。骨干企业有东风车辆配件厂、玉山茶山、白云石材石粉厂等。以白云石开采加工,蛇纹石、花岗岩开采加工,茶叶加工,客货运输,刺乡绒绣,“三废”加工,铝制品加工,商品批发为主的个体经营经济迅猛发展,现有个体私营户1090户,从业人员6000余人,年创产值1800多万元。全镇形成了工、商、建、运、服务齐发展,“四个轮子”一起转,千家万户一起上的格局。
1、茅麓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是全世界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素有江南茶乡之称。
2、茅麓茶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品种在不断更新。解放前纪征钢先生创办茅麓茶叶公司时,也只有800多亩茶园,现在仅茅麓茶场就有茶园4000多亩,是那时的5倍多。除茅麓茶场外,各村办茶厂,村民个体的小茶园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上半年,茅麓镇全镇的茶田面积已达1.8万亩。金坛区茶田总面积是3.6万亩,其中茅麓镇就占了一半,茅麓茶也就成了金坛区茶业系统的支柱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