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人工灌溉系统由有蓄水、输水、分水、灌水、排水等不同功用的各级渠道组成,称“井田沟洫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兴建的灌溉工程气魄宏大,有坝引水工程如漳水十二渠和蓄水工程芍陂,无坝引水工程如都江堰和郑国渠,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著名大型灌溉工程。
战国时期,魏国邺城(今河北临漳)的漳河经常泛滥成灾。为了对付漳河水患,当地人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无济于事。洪水冲毁房屋,淹没庄稼,百姓深受其害。后来,邺城的一些地方官、地主、豪绅与装神弄鬼的巫婆串通一气,说漳河闹灾是河伯显圣,只要每年挑选一位美女送给河伯做夫人,就可以使水灾平息。这样,官府年年驱使百姓给河伯娶妻,把年轻姑娘扔进漳河。他们的目的是乘选买河伯夫人之机向老百姓摊派,索取大量钱物,然后分赃,中饱私囊。
天灾人祸使邺城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了。特别是那些家里有年轻姑娘的百姓,担心自己的女儿被选中,只得背井离乡,四处逃亡。邺城是军事要地,地处韩国和赵国之间,西边是韩国的上党,北边是赵国的邯郸。这么重要的地方不治理好是不行的,于是魏文侯派精明强干的西门豹去当邺令。
西门豹到邺城后,明察暗访,了解真实情况后,立即趁给河伯娶妻的机会将年老的巫婆投进漳河,震慑了当地的官吏和土豪劣绅,然后依靠百姓的力量开了漳水十二渠,用以灌溉田地,使邺城很快便富甲一方了。漳水十二渠是我国多渠首制引水工程之始,意义非比寻常。多渠首是从多处引水,渠首有多个,“十二渠”即修筑十二个渠首,用以引水。
漳水是多泥沙河流,多首引水正是适应这种特点而创制的。多泥沙河流因泥沙淤积,常使主流迁徙,不能与渠口相对应,以致无法引水。多设引水口门,即可避免这样的弊端。此外,如果一条引水渠淤浅了,立即可以用另一条引水渠来引水清淤。
漳水十二渠设计合理,不但有引灌、洗碱、清淤、泄洪的功能,而且易于维护,反映出当时农田灌溉事业的进步。直到汉朝初年,漳水十二渠仍能起到很好的灌溉作用。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门豹有极高的评价,他说西门豹担任邺令,闻名天下,泽流后世,永无休止,可谓贤大夫。
大约在汉武帝元朔到元狩年间(前120~前111),有一个叫庄熊罴的人向皇帝上书,建议开渠引洛水灌田。他说临晋的百姓愿意开挖一引洛水的渠道以灌溉重泉以东的土地,如果渠道修成了,就可以使一万多顷的盐碱地得以灌溉,收到亩产十石的效益。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征调了一万多人开渠。
引洛水灌溉临晋平原,就必须在临晋上游的征县境内开渠。可是在临晋与征县间却横亘着一座东西狭长的商颜山(今铁镰山),渠道穿越商颜山,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最初渠道穿山曾采用明挖的办法,但由于山高四十余丈,均为黄土覆盖,开挖深渠容易塌方,渠岸修一段,塌一段。渠道要穿越十余里的商颜山,如果只从两端相向开挖,施工面较少、洞内通风、照明也有困难。若在渠线中途多打几个竖井,这样既可增加施工工作面,又能加快施工进度,同时也改善了洞内通风和采光的条件。
于是,当时的工人便发明了“井渠法”。所谓“井渠法”,即在洞线的山坡上,每隔300米打一眼竖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开创了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河。
龙首渠穿山隧洞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工隧洞,“井渠法”无疑是隧洞施工方法的一个新创。同时,龙首渠的施工还表现了测量技术的高水平,它在两端不通视的情况下,准确地确定渠线方位和竖井位置,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在龙首渠的施工过程中,人们挖掘出了恐龙的化石,于是这条渠道被人们称为“龙首渠”。
龙首渠的建成,使4万余公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并使其变成“亩产十石”的上等田,产量增加了10倍多。这段穿过商颜山的地下渠道长达5公里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井渠法在当时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区仍然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办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儿井”。中亚和西南亚的干旱地带也用这种办法灌溉农田。西汉龙首渠的井渠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为世界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至唐代,著名水利家姜师度在这一带重新兴建灌溉工程,姜师度不仅引洛,而且引黄河水灌溉,效益更加显著。此后引洛灌溉相沿不断,解放后洛惠渠进一步扩展,灌溉面积增长至60余万亩。
独特的沙漠灌溉方式
新疆的气候非常干旱,降水稀少,河流经常断流,可是为什么在这种极端不适合作物生长的环境下,会奇迹般长出绿油油的瓜果蔬菜和庄稼呢?这一切都源于坎儿井的滋润。
如今吐鲁番哈密盆地里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有的来自地表的防渗、防冲引水渠道,有的来自机井,还有的就是来白古老的坎儿井。这三种引水方式中,历史最悠久、与当地人民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为了当地文化一部分的,就是坎儿井了。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新疆人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地下水渠里的水是从地下含水层中引出来的地下水,当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后,清泉会向盆地汩汩地流下,由于这里的山地大多为裸露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长,融雪水流到山下后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砾石组成的戈壁滩,水流迅速地渗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这里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汇入了地下潜水层。它们顺着缓缓倾斜的地下水渠自然流淌,一直流到地下水渠钻出地表的地方才“喷涌而出”。
新疆吐鲁番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求生存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了坎儿井,不仅是因为它能够躲避日晒风吹对流水的侵蚀,更是因为它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惟一能够普遍施工的水利工程。吐鲁番盆地虽然埋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等矿产能源,但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这对开挖坎儿井的经济技术条件上有着很大的限制。而人们在掏挖泉水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现坎儿井形式的地下渠道,不但可以防止风沙侵袭,而且可以减少蒸发损失,工程材料应用不多,操作技术也简易,容易为当地群众所掌握。因此,远在古代经济技术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采用坎儿井方式开采利用地下水,就更加显得经济合理了。
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我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米3/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18米3/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