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不种粮食种大烟:安徽曾被鸦片贸易害得多惨?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9:17:27
字号:

原题:全省一起种鸦片,安徽曾经有多惨? | 地球知识局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NO.1246-安徽鸦片往事 作者:冬之阵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鸦片,是中国近代史上抹不掉的伤痛。吸食鸦片浪费钱财、毁人身心、模糊意识,是近代中国开埠之后外国流入的罪恶,却也是最受欢迎的进口货物。鸦片成瘾者吸食鸦片的 *** ,总是让人迷失自我,甚至引导农业的布局。 清朝鸦片屋,终日吞云吐雾 (来自Wikipedia@Juan Mencarini Pierotti)▼ 近代安徽,便是鸦片祸患中国的见证者之一。 **抢滩安徽 安徽本是一个产粮大省,尽管黄河在清末改道影响了皖北的农田生产,但全省的稻米种植仍然能够输出到长江下游的缺粮地区。当时在上海、苏州、宁波都能见到安徽米行,这也让芜湖这座长江良港成为了中国四大米市之一,在港口界与上游的九江、下游的镇江并称为「 ”长江巨埠”。 在大运河-长江中下游这条清朝黄金水道上 每个省都能诞生一两个行业重镇▼ 在经济作物方面,来自皖南山区的茶籽茶叶、生丝、药材等是主力,这都是安徽当地的传统土特产,在长江下游市场很受欢迎。 但美好的小农经济,随着鸦片的到来很快彻底崩溃了。 当然,农业时代的小而美并不是单纯依靠农业 在紧张的人地关系下 经济作物和分包式手工业才是利润的来源 (而鸦片就是当时一种极其致命的「 ”经济作物”) (@图虫·创意)▼ 安徽大规模出现鸦片的时间并不长,英国从印度带来的鸦片,最早是在《烟台条约》规定芜湖开埠之后才登陆安徽的。但在进入安徽之后,这种成瘾品很快就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进口量和进口额双双快速提升。 相比之前的多次不平等条约 英国在《烟台条约》中想要渗透的港口已经不是海港 而基本是长江流域内河港口 英国已经希望逐渐将长江流域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图中所示不止通商口岸,还包括一些条约中可停靠口岸)▼ 根据安徽工程大学方前移的统计,自1877年开埠以后,鸦片进口额都在进口商品总值的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70%。即使在1888年以后,进口鸦片的份额有所下降,却仍然长期保持芜湖进口商品第一的位置,占到全国鸦片年进口量的1/17。 印度库房里的鸦片还多着呢,都等着中国人来消化 (来自 *** )▼ 对英国人来说,安徽这片陌生的内陆土地,就是最好的鸦片倾销地,有助于他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赚取更多顺差。他们用在印度大量收获的鸦片,在安徽收购附加值高的棉麻织物、药材、茶叶等。而随着台湾、印度、斯里兰卡红茶产量上升,他们又很快抛弃了安徽进口市场,逼迫茶农不得不砍掉茶树,安徽茶业从此一蹶不振。 茶叶是当年中国所剩不多的出口优势产品 然而西方国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加上强大的组织能力 击垮中国无数分散的茶农茶商,只是时间问题 (爪哇岛上的茶叶种植园) (来自Wikimedia Commons)▼ 安徽民间虽然也意识到了鸦片的危害性,但当时人想得更多的却并不是禁毒,而是如何从中牟利。进口鸦片的价格很高,而本土鸦片市场又几乎没有供给,这一高一低之间,商机就诞生了。安徽农民开始放弃粮食生产,改把**当作主要的经济作物。 当一个国家已经丧失组织能力并被国外渗透的时候 这极其有限的资源意味着 光是活下去就要以损害他人为代价 (来自shutterstock)▼ 1879年,安徽还没有自己的**产能,短短8年后,1887年,安徽的**不仅自用有余,还能输出到上海。1887年,正好是1888年鸦片在芜湖进口比例下降的前一年,可见土烟过量供给确实挤压了洋烟的市场空间。 吸毒这件事,一旦普及开来,甚至还会趋于「 ”精致化” (穷人和富人都有各自的「 ”精致化”) (来自shutterstock)▼ 但和其他国货宣战洋货带来的骄傲不同,这场鸦片土洋之战反而让人觉得悲哀。 皖省一片糜烂 随着鸦片成为产业,种土特产就成为了吃力不讨好的买卖,**则成为了获取利润的手段。 到1920年代,鸦片已经遍布安徽南北,其中皖北江淮平原上最多,皖南山区也不少。在比较克制的全椒县,「 ”各处多种鸦片,弥望皆**花……小户人家均种一二亩二三亩不等,咸谓利多于禾”,而在宿州、涡阳、亳州、阜阳已然遍地都是。这严重挤占了其他农产品的空间。 这比辛苦种粮食可是赚得多多了 但这种做法普遍化的结果就是一个趋于崩溃的社会 里面的所有人几乎都输了 (来自shutterstock)▼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郑金彪等的调查,1906年国际鸦片委员会给出安徽全省的鸦片产量为6000担。一担等于一百斤,而每亩平均产出鸦片才3斤,要完成那样的产量,需要200万亩耕地。而清代中晚期安徽的耕地面积一共也才4000多万亩,其中5%种上了鸦片,这原本都是要用来种粮食的肥沃土地,降低了安徽对冲饥荒的粮食安全性。 中国鸦片进口量 1840年之前就已经极其迅猛的增长 在输掉战争之后,再也遏制不住了▼ 这还只是国际鸦片委员会给出的粗略估计。口径更大的日本外务省认为,仅凤阳、阜阳、徽州三地出产的鸦片就达到了四五万担,全省产量更加可观。而这将会占据全省1/4以上的耕地,安徽从一个产粮省变成了一个粮食岌岌可危的省份。这也直接导致了芜湖米市的衰退,让安徽在长江黄金港口序列中销声匿迹。 皖北真的是重灾区啊▼ 而在出产烟土为主业的地区,用于耕稻的农具都被收起不用,一代以后甚至出现了农民不会套牛、不会耕地的荒唐景象。 换起了另一套工具 (来自shutterstock)▼ 消费这些土烟的自然也是安徽本地人。由于土烟不征关税、运输便捷,价格能比进口洋烟便宜一半。被洋烟在经济上套牢的安徽瘾君子很快转吸土烟。但不管洋土,只要是鸦片就有成瘾性和危害性,不少农民染上了烟瘾,终日在家吞云吐雾,不愿下地干活,更加剧了安徽的粮食危机。 集体”上天堂「 ”,恍恍惚惚赛神仙 (来自: *** 图解)▼ 这其实也不是安徽一家的问题,为了与洋烟竞争市场,当时全国各地都掀起了种**热潮。出名的是四川和云南,川土和云土是清末民初中国市场上最流行的烟土。而在相邻的江苏,**种植也大行其道,徐州就成为了向安徽输出土烟最多的城市。 说好的中国人不害中国人,却因对商业利益 *** 裸的追逐,最后变成了一场全民悲剧。 禁烟都是生意 有鉴于鸦片对安徽人民身心的毒害,清 *** 曾多次下令彻底根除**。1906年,清 *** 颁布《禁烟章程十条》,直指「 ”江淮等处,皆为产土最盛之区”,要求地方官根据当地土性选择合适的粮食改种。1908年,又发一道《禁烟减种章程》,要求地方上「 ”永远不准再种”。 此时离林则徐禁烟已经六十多年了 离清朝灭亡则只剩六年了 (林则徐向清朝道光皇帝奏奏收缴鸦片情况奏折) (来自:Wikimedia)▼ 中央命令无数,地方官的动作却磨磨蹭蹭,留皇帝一个人干着急。 比如宿州知州李铭楚报告安徽巡抚,「 ”穷民以烟苗度日,不可剔除**”,和上峰打起了太极拳。合肥县更厉害,在城内明开烟馆,「 ”官则因循于上,差役朦贿于下”,上下通吃,滴水不漏。 地方官对禁烟命令虚与委蛇,和烟土贸易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不无关系。最早带来鸦片的芜湖海关,通过进口鸦片获得了大量关税,获利的芜湖 *** 从未表现过对进口鸦片的敌意。相反,在安徽各地种植土烟时,芜湖海关还曾向上峰抱怨,土烟压低了洋烟的价格,让自己收入变少了。他们从未考虑烟土对民众身心的损害,而只是想从中多多渔利罢了。 更隐晦的原因,是不少地方官自己也已经深陷其中,有的成为了瘾君子,有的成为烟馆老板。曾有安徽巡抚颁布《官员禁烟章程》,要求下属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报告自己的吸食历史,但数月之后呈报者寥寥无几,很显然都是心虚了。 身体的颓废与心理的绝望,也是相互加强的 背后是茫然不定乱世求生中的四万万人 (来自:Wikipedia)▼ 清民交替,时局更乱,禁烟变得更加困难。 即使是在蒋介石基本控制了局面,在南京成立第二代国民 *** 之后,安徽的禁烟工作仍然举步维艰。而且和清朝中央决心禁烟地方拖沓的局面不同,这次极为缺钱的南京中央 *** 也并不是真心想要禁烟。 1928年,南京国民 *** 高举「 ”总理拒毒遗训”,开展了对安徽烟土种植业的打击。但打击的方式令人始料未及,号称「 ”寓禁于捐”,通过加税的方式禁烟,实则是把筹集军费的压力转嫁到了农民身上。甚至还发生了全椒禁烟办召集全县官员和烟土股东后,要求交钱放人的荒唐事件,最终以禁烟的名义在全省榨取捐税2000万元,相当于当时中央银行现金总储备。 鸦片是要禁的,新生活也是要搞的 而捐税也是一分也不能少的 为了最后一项,其他的都可以灵活处理 (来自:Wikipedia@三猎)▼ 中央如此贪婪,地方也上行下效。1931年,淮河大水,皖北良田大批被毁,农村经济完全破产。但鸡贼的地方官员不想着赈灾,一面提高烟土税,一面向中央哭穷,两头的钱都被放进了私人腰包。当年省 *** 对县级财政清查后发现,涉及贪腐的县长占到了一半。 其实夹在中间的省 *** 也不是好鸟。1932年,在南京方向激烈的军费要求下,安徽省 *** 想出了一个「 ”特货”的主意,禁止农民种烟、贩烟,其实是把收缴来的库存自己卖了,还对烟馆和烟民征税,空手套白狼赚了两头的钱。 所以最终,在南京控制下的安徽,禁烟成了一门彻彻底底的生意。农民缴纳高额的附加税就可以暗地种烟土,由 *** 负责分销,而到了下游, *** 也从未致力于消除瘾君子的需求,而是通过高额税负从这些可怜人身上抽税,直至油尽灯枯,一片糜烂…… 参考文献: 1.方前移. 口岸市场上中外鸦片的竞争与替代 (1877-1912)--基于芜湖海关资料分析[J]. 安徽史学, 2016 (2016 年 03): 58-64. 2.郭子初. 南京国民 *** 初期不同主体下的皖北鸦片治理 (1927—1934)[J]. 池州学院学报, 2018 (2018 年 02): 84-87. 3.郑金彪, 张玫. 清末安徽禁烟述论[J]. 赤峰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6(11): 32-33. 4.王鹤鸣. 芜湖开埠与安徽近代经济的发展[J]. 安徽史学, 1995, 3.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来自shutterstock

全省不种粮食种大烟:安徽曾被鸦片贸易害得多惨?

安徽宣城直播基地在哪里

 铁观音?福建省 泉州市 安溪县 最闪亮的名片。在上千年的产茶史中,勤劳勇敢的安溪人民不仅创造了乌龙茶加工技术,还培育出品质优异的世界名茶?铁观音,创造了独具魅力的 安溪茶 文化。

 ?未讲天下事,先品观音茶。?亲朋见面要斗茶,迎宾待客要品茶,婚丧嫁娶要喝茶,迎来送往要送茶?茶渗透进茶乡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铁观音也成为安溪人的精神图腾。

 不久前,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安溪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不断加强种质资源与生态景观保护,建立健全制茶技艺和茶文化传承机制,在保护、活化、利用好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同时,弘扬振兴中华茶文化。

 代代相传

 安溪茶历史悠久,至少可追溯至唐朝末年。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茶叶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英语中的?tea?即由 闽南语 的?茶?音译而来。

 安溪县茶管委办主任陈志明自豪地说:?创制乌龙茶半发酵制作技艺、发现培育安溪铁观音这一珍稀茶树品种和发明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是安溪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结晶,被公认为安溪茶人对世界茶叶文明史作出的三大历史性贡献。?

 位于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松林头打石坑的石崖峭壁上,一棵茶树亭亭玉立,在山间地头之上,显得独树一帜。远看,茶树与石崖相映成趣,仿佛一只大乌龟驮着一棵茶树缓步而来。近看,茶树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嫣红、青翠欲滴、枝繁叶茂。

 ?这株魏家铁观音母树,从发现至今已有300多年。?安溪铁观音魏荫第九代传人魏月德说,其祖魏荫发现这一母树后,通过压条繁殖,将繁育出的茶苗送给周边茶农栽种,推动了铁观音在安溪各地安家落户。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月德始终坚持魏家世代传承、孕育出铁观音名品?魏十八?的18道制茶工艺。

 ?安溪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由苏龙首创,闽南语?苏龙?与?乌龙?谐音,为纪念其贡献,乡民把依其法所制的茶称为乌龙茶。这种技艺需要历经3大阶段、10道工序、36个小时精心焙制,赋予安溪铁观音独特的?兰花香?和?观音韵?。?陈志明说。

 高超、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印证了一代代安溪茶人根脉传承的匠心精神。?为实现健康、安全的茶叶种植技术,我们去杭州请教了专做有机茶的专家,从荒山开垦开始,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有机茶的生产标准。?安溪县有机茶协会会长、品雅有机茶董事长汪建仁说。

 在安溪,像魏月德、汪建仁这样不遗余力传承茶文化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安溪大力培养高素质茶文化人才,目前已获评铁观音大师8名,铁观音名匠26名,国家级制茶工艺大师8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9名;连续举办4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支持鼓励建设大师名匠工作室、非遗文化传习所、制作技术研究会等,建立全链条?传帮带?机制。不仅如此,安溪还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同合作创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以推动茶产业的永续发展。

 ?学院实施?产业人才培训?工程,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等各类专题培训班,培养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千余人,茶产业领军人才、行业大师2000余人,重大农技推广服务人才7万余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教授高水练说。

 乡村振兴

 ?山是聚宝盆,茶树是金银。山中种茶树,不愁吃穿住。?这首流传于安溪的民间茶谚,生动道出了茶对安溪人民生计的重要性,也是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茶叶对安溪而言,是支柱,是民生,是特色,是引擎,让安溪从一个贫困县跻身国家百强县。2021年,安溪全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叶总产量6.2万吨,涉茶总产值280亿元。在安溪,80%的人从事与茶相关的产业,农民纯收入的56%来自茶产业,茶承载了百万茶乡人的富裕之梦。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在保护和传承铁观音茶文化的同时,积极拓展农业文化的功能,探索出一条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互进、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农科所所长胡水利说,安溪积极探索茶农共享机制,建立?龙头茶企+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58%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或进入企业务工,带动13.8万农户增收致富。

 从种茶到售茶、从茶艺到教学?有数十万女性群体,她们的力量贯穿茶叶采摘、制茶、茶艺、茶文化等方方面面,让安溪铁观音更加柔美、更加馥郁芬芳、更加韵味悠远。2019年3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安溪县妇女联合会等单位在安溪率先成立全国茶叶领域第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传习所,让她们参与种茶、制茶各个环节,以茶为依托帮助女性就业和创业。

 ?传习所成立之初有95人,至今已达387人,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传习所的培训中,加入传习所提升文化素养,提高技艺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所长何环珠说。

 安溪人不但会制茶,更会卖茶,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安溪茶商的身影。如今的安溪茶商不仅卖铁观音,还经销武夷岩茶、普洱茶、白茶、绿茶、红茶等各种茶叶,形成了?安溪人卖百茶?的格局,在全国乃至全球茶叶市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10年来,安溪茶产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区域聚集、集群化发展的特点,形成了以八马茶业、华祥苑等为骨干的现代茶叶专业生产集群,一些龙头企业正在筹划上市。

 八马茶业是知名的全茶类全国连锁品牌企业。公司总工程师林荣溪说:?公司连续10年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去年营业收入达17.4亿元;过去两年八马茶业连续成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原产地茶企纳税双第一。?

 ?依托这些企业,安溪初步形成了集名茶加工基地、专业精制、贸易物流于一体的茶叶现代化全产业链。?陈志明介绍,安溪企业在茶叶深加工、茶叶机械智能化、茶叶质量安全等关键性、共性技术研究上均走在全国前列。在茶产业配套方面,安溪有茶叶包装、茶杯、茶盘、茶桌、茶家具等茶器具生产企业近500家,批发零售店铺上千家,经由安溪及安溪茶商生产或流通的茶配套产品,占据全国茶产业配套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保护发扬

 悠远的茶业发展史、精湛的半发酵技艺、丰富的茶树基因库、多样的茶园生态圈等,融合形成了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陈志明说:?安溪号称中国茶树种子资源库,是因为这里的茶叶品种很丰富,拥有100多个茶树栽培品种。在1984年全国第一批审定通过的30个茶树良种中,安溪县占6个。安溪还拥有陆生野生动物24目69科283种,维管植物种152科497属940种。?

 长期以来,安溪按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对茶叶产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推广绿色高质高效茶园生态管理技术,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声光电智能虫害防治技术、?猪?沼?茶?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我们现在种茶,主要采用自然农耕、生态管理的方式,保持生物多样性,基本不用农药。使用粘虫板、诱虫灯和光声干扰设备,对传统虫害防治知识创新性利用,提高了防虫效率,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了对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破坏,茶园生态更健康稳定。?既是茶农、也是安溪县茶园生态管理研究会会长的刘金龙说。

 2021年5月,安溪县农业农村局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联合创建全国首家茶生态医院,对茶园进行生态诊疗。?茶生态医院是以茶园生态为特色的茶全产业生态治理,提高了整个茶生态水平,预防茶树生病。?高水练说。

 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再加上景色优美的茶园、清香扑鼻的茶香?安溪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安溪还在全国率先发展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茶庄园业态,大力培育文旅新经济。目前,安溪已初步建成云岭、华祥苑、高建发等特色茶庄园22座,每年吸引消费人数超200万,旅游收入约12亿元。

 ?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茶产业基础,通过建设以茶为主题的集休闲、度假、体验、观光于一体的茶庄园,吸引了不少周边游人群,茶庄园将成为保护传承茶文化的一个综合体。?中国茶都集团、云岭茶庄园董事长陈加勇说。

为了更好地拓宽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途径,带动村民致富增收,近年来,宣城市广德县东亭乡颂祥村抢抓“电商直播经济”新风口,通过助农直播,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提升乡村旅游影响力,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我们助农直播间,这里是安徽省广德市东亭乡颂祥村助农直播间,今天我们又到村民韩德成的家里来了,他的这片果园有将近十亩地,第一批黄桃我们已经帮助他售卖超过了三百斤,今天第二批黄桃也已经快要成熟了。”7月18日下午,东亭乡颂祥村党总支书记郭峰再次来到黄桃种植户韩德成的桃园,化身“带货主播”,为他家的黄桃倾情代言。据了解,通过之前的带货直播,已经帮助韩德成销售黄桃300余斤,这让韩德成夫妇高兴得合不拢嘴。

青创电商直播基地。广德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培育“直播经济”,东亭乡在颂祥村建成了青创电商直播基地,直播基地以‘复兴号’列车为原型,1:1还原建设,造型独特、形象逼真。同时,聘请杭州专业电商销售团队进行日常管理运营,颂祥村以集体经济入股,创新“村集体经济+企业+直播”模式,90后村党总支书记郭峰更是自己走进直播间化身主播,通过直播平台展示本地茶叶、粉丝、竹笋、瓜果等特色农产品。

如今,郭峰已经成为当地一名颇有名气的“网红村支书”,自今年5月中旬开播以来,他的助农直播间已完成农产品交易额近10万元,助农增收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想继续做大做强直播账号,向全国各地的朋友推介东亭,让大家能了解更多更好的东亭地方特色,把直播基地打造成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带动当地旅游的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郭峰表示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1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