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蔬菜: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等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生产出来的蔬菜。
绿色蔬菜:是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蔬菜。
无公害蔬菜:是指按照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生产的、符合通用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蔬菜。无公害蔬菜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化肥残留、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人们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
区别: 有机蔬菜与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最主要的区别是种植有机蔬菜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比如激素等)、转基因技术,产地要求远离工业区、城市生活区、交通主干道,生产过程完全遵守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蔬菜是目前可以吃的蔬菜中最安全的蔬菜。在国外只有普通蔬菜和有机蔬菜之分,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的称呼只在国内使用,是我国向有机蔬菜过度的两个阶段。
怎样防治茄科蔬菜病毒病?
设施蔬菜安全生产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 概述了白水县设施蔬菜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与对策,为县域设施蔬菜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设施蔬菜;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对策
陕西省白水县地处渭北高塬北部,近年来,该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猛,是农民经济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然而,化肥、农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在促进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设施蔬菜过量施肥和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
1存在问题
1.1化肥施用量严重超标
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环境指标规定,农业化肥施用强度≤280kg/hm2,而白水县30户菜农的化肥施用强度最高为1875kg/hm2,最低为928kg/hm2,平均可达1454.3kg/hm2,是国家规定指标的5.2倍。
1.2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使用
由于被调查的西固镇王河村属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加之有蔬菜专业技术协会的监督管理,在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少,但目前仍有2%~3%的菜农在使用甲拌磷、三氯杀螨醇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1.3忽视农药安全间隔期
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农作物最后一次施药的时间到农产品收获的天数,可保证收获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量不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各种农药因其特性和降解速度不同,加之各种作物的生长趋势和季节不同,施用农药后的安全间隔期也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菜农对这一常识掌握不全,为了保证杀虫、杀菌效果轮番使用,为了抢市场,喷药后急于上市的现象仍有发生。因此,寄希望于菜农守住农药安全间隔期成为保障蔬菜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2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危害
2.1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农民长时间盲目施肥、滥施化肥,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化肥中的营养元素经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氮肥的流失还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导致硝酸盐含量升高,特别是蔬菜施用硝态氮肥,可使蔬菜中积累大量硝酸盐,硝酸盐在蔬菜储存过程中又可还原为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当大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NO2-)+胺、亚硝基胺、次生胺致癌,并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出现“种瓜瓜不甜、吃菜菜不香”的现象,影响人体健康。
2.2不规范使用农药的危害
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农药在田间使用后,除少部分附着在作物体表外,大多逸散在大气中或降落在农田土壤中;大气和土壤中的农药,随着雨水的冲淋,又会进入邻近的水体;附着在作物体表的农药及进入土壤中的农药,又可被作物吸收而进入作物体内及农产品中。
3措施与对策
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蔬菜。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创造有利于蔬菜丰产、丰收的生态环境。
3.1建立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农技推广部门应指导菜农按照生产绿色食品要求的肥料标准(NY/T394—2000),科学合理施肥。
3.2制定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技术规范
让菜农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技术规范进行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超标使用农药和过量施用化肥现象,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3防止化肥、农药污染
一是针对蔬菜生长发育的特点和需肥规律,在温室内采土化验,按照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肥料使用标准进行科学施肥,减少因过量施肥对作物、土壤和环境造成的污染。二是认真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中有关规定使用农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依据各种农药的残留动态,确定各种农药在不同蔬菜上允许使用的次数、用量及安全间隔期,降低农药残留量。
3.4充分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
通过专业协会、合作社,向菜农推广优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抓好对菜农的专业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协会与大、中型农资企业,供货商的桥梁纽带作用,向农民提供放心的农资产品,指导农户在农药使用的关键时期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品种,进行统防统治,生产出优质安全的蔬菜产品。
3.5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
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农资经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让农资经营人员严格按照国家禁用、限用农资产品的有关规定销售农药、化肥,形成从“田间-市场流通-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重兵防守”,让高毒、高残留农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藏身之地。
3.6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的职能作用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依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的管理,有效保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监控,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严把农产品质量关,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蔬菜的需求,充分发挥市、县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对农产品生产中的环境进行监测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的职能,对市场上销售的蔬菜进行现场检测。
;控制茄科蔬菜病毒病的发生与流行,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病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培育植株发达的根系,促进健壮生长,增强其对环境突变的适应性,并在高温出现之前使植株组织生长达到一定的老健程度,提高对病害的抵抗力。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毒最有效的途径。如九龙大红、弗洛雷德、强力米寿、强丰、佳红、佳粉、中蔬4号、中杂4号、早丰、早魁、苏抗4号、苏抗5号、大黄等。
马铃薯病毒病防治采用无毒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在条斑花叶病及普通花叶病严重地区,可选用白头翁、丰收白、疫不加、郑薯4号、乌盟601、陇薯161-2、东农303、鄂马铃薯1号、鄂马铃薯2号、克新1号和广红2号等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
选无病株留种,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可在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h,再移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40~50min,捞出用清水冲净再催芽播种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min。对茄子、辣椒病毒病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min。
3.栽培防病
番茄病毒病严重的地块要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收获后立即翻耕,促使带毒病残体腐烂,并撒施石灰,使烟草花叶病毒钝化。适期播种,培养壮苗,番茄定植时要求苗龄适当(既带花蕾,又不老化高垄栽培,及时中耕培土,促进发根;施足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控制大水灌溉,防止渍水。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对马铃薯病毒病防治,应采春、秋两季作栽培,即秋季冷凉时留种,作春季栽培用,在保护地内冬播马铃薯,春季收获,作为秋季的种薯。在低温栽培条件下栽培种薯,减少薯块带毒量或选用脱毒种薯等措施。
4.治蚜防病
注意在高温、干旱年份及早施药,治蚜防毒。可选用20%菊,马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喷杀。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大棚内悬挂银灰色膜条,或在露地畦面铺灰色尼龙纱,驱避蚜虫。此外,及时防治截形叶螨,可预防茄子病毒病。马铃薯病毒病等防治,出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尤其是靠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的条斑花叶病毒更要防好。
5.药剂防治
茄科病毒病发病初期,可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高锰酸钾1000倍液、硫酸锌1000倍液。此外,喷施α-萘乙酸20ml/L,用1%过磷酸钙、1%硝酸钾根外追肥,均可提高耐病性。
对马铃薯病毒病防治,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1.5%植病灵Ⅱ号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6.生物防治
TMV的弱毒株系对强毒株系有较好的交互保护作用,在苗期给植株接种TMV弱毒株系,可避免植株在大田期遭受TMV强毒株系的侵染。有人根据卫星RNA是CMV的分子寄生物的原理,利用卫星RNA组建了CMV的生防制剂CMV-S52,经多年试验,证明其对茄科蔬菜的CMV病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把CMV-S52与TMV弱株系结合起来使用,对TMV和CMV混合侵染地区,防治病毒病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