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点
1.节水、节肥、省工
滴灌属全管道输水和局部微量灌溉,使水分的渗漏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又由于能做到适时地供应作物根区所需水分,不存在外围水的损失问题,又使水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灌溉可方便地结合施肥,即把化肥溶解后灌注入灌溉系统,由于化肥同灌溉水结合在一起,肥料养分直接均匀地施到作物根系层,真正实现了水肥同步,大大提高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又因是小范围局部控制,微量灌溉,水肥渗漏较少,故可节省化肥施用量,减轻污染。运用灌溉施肥技术,为作物及时补充价格昂贵的微量元素提供了方便,并可避免浪费。滴灌系统仅通过阀门人工或自动控制,又结合了施肥,故又可明显节省劳力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
2.控制温度和湿度
传统沟灌的大棚,一次灌水量大,地表长时间保持湿润,不但棚温、地温降低太快,回升较慢,且蒸发量加大,室内湿度太高,易导致蔬菜或花卉病虫害发生。因滴灌属于局部微灌,大部分土壤表面保持干燥,且滴头均匀缓慢地向根系土壤层供水,对地温的保持、回升,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室内湿度等均具有明显的效果。采用膜下滴灌,即把滴灌管(带)布置在膜下,效果更佳。另外滴灌由于操作方便,可实行高频灌溉,且出流孔很小,流速缓慢,每次灌水时间比较长,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小,故可控制根区内土壤能够长时间保持在接近于最适合蔬菜、花卉等生长的湿度。由于控制了室内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可明显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进而又可减少农药的用量。
3.保持土壤结构
在传统沟畦灌较大灌水量作用下,使设施土壤受到较多的冲刷、压实和侵蚀,若不及时中耕松土,会导致严重板结,通气性下降,土壤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而滴灌属微量灌溉,水分缓慢均匀地渗入土壤,对土壤结构能起到保持作用,并形成适宜的土壤水、肥、热环境。
4.改善品质、增产增效
由于应用滴灌减少了水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可明显改善产品的品质。
总之,较之传统灌溉方式,温室或大棚等设施园艺采用滴灌后,可大大提高产品产量,提早上市时间,并减少了水肥、农药的施用量和劳力等的成本投入,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设施园艺滴灌技术适应了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的要求,这也是其能得以存在和大力推广使用的根本原因。
二、缺点
1.易引起堵塞
灌水器的堵塞是当前滴灌应用中最主要的问题,严重时会使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报废。引起堵塞的原因可以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或化学因素。如水中的泥沙、有机物质或是微生物以及化学沉凝物等。因此,滴灌时水质要求较严,一般均应经过过滤,必要时还需经过沉淀和化学处理。
2.可能引起盐分积累
当在含盐量高的土壤上进行滴灌或是利用咸水滴灌时,盐分会积累在湿润区的边缘,若遇到小雨,这些盐分可能会被冲到作物根区而引起盐害,这时应继续进行滴灌。在没有充分冲洗条件下的地方或是秋季无充足降雨的地方,则不要在高含盐量的土壤上进行滴灌或利用咸水滴灌。
3.可能限制根系的发展
由于滴灌只湿润部分土壤,加之作物的根系有向水性,这样就会引起作物根系集中向湿润区生长。另外,在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应用滴灌时,应正确地布置灌水器
近两年,哈密地区打瓜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农户种植技术水平低,管理粗放,栽培不合理,导致病虫害大发生,从而影响打瓜的品质和产量。三年来,?提高打瓜的品质和产量,我们对打瓜的种植进行了试验研究,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探索出适合于哈密地区打瓜大面积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
1 土壤准备
1.1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PH7~8,肥力中等,地势平坦,保水保肥能力良好,富含有机质的中性、微碱性壤土或沙壤土。
1.2整地
播前深翻30cm,并将地块整平,按照滴灌打瓜栽培要求划出种植行,行距3m,种植行间距0.20m。
1.3施基肥
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一般施有机肥(腐熟鸡、羊、猪粪)2m3/667m2、生物有机肥100kg/667m2或油渣200kg/667m2,二铵35kg/667m2,尿素10kg/667m2;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块,一般施有机肥3m3/667m2以上、生物有机肥120kg/667m2或油渣250kg/667m2,二铵45kg/667m2,尿素15kg/667m2。
施入方法:沿种植行开一条深10~50cm的施肥沟,将上述基肥搅拌均匀倒入沟内,然后整平、覆土、厚度20cm左右,要求给底墒水前将基肥施人。底墒水:一般在4月20日给底墒水,最迟不超过4月30日。
2 品种选择
每一个滴灌系统品种应一致,单元滴灌种植模式一致,以利于管理。种子处理,可选用200倍福尔马林液浸泡2小时,或用2%的磷酸兰钠水溶液浸泡10分钟,清水漂洗3次后播种。
3 滴灌带铺设
选用滴灌带和1.4m宽或0.7m窄地膜。沿原规划的播种行开深10cm、宽20cm的小沟,沟沿整平整实,将滴灌带置其中,然后覆膜两边压实,采用铺膜机,一次性完成铺管、铺膜。
4 播种
播种时,株距40~50cm,播深3cm,每穴下种2~3粒,然后覆土封严播种。保苗密度以4800~5200株/667m2?宜。
5 田间管理
5.1查苗补种
播种后5~7天即可出苗。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种子进行消毒、浸种催芽,种子露白后即可补种。
5.2间苗定苗
2~4片真叶时间苗,每穴留2株。间苗时,去弱苗、病苗,留壮苗。5~6片真叶时定苗,每穴留一株壮苗。
5.8中耕除草
未覆盖地膜的打瓜田进行中耕,深度10~20cm,结合中耕拔除播种穴周围的杂草。
5.4及时灌水
播前滴灌水应滴透,滴灌水渗透深度?60~70cm,滴水量30~40m3/667m2,滴灌时间8~10小时。
打瓜全生育期滴灌8次,用水量220~240m3/667m2,每次滴水量27.5-30m3/667m2。滴灌打瓜若管理不善,根第发育较弱易发生后期早衰现象。因此,在灌足底墒水和播前水的前提下,苗期采取蹲苗措施,尽量推迟灌水。在土壤状况较好的条件下,播后20~25天开始滴头水。采收前10天左右禁止灌水。
5.5适时追肥
膜下滴灌栽培打瓜由于种植株数增加较多,?保证单瓜发育良好,必须加大肥料投入。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根据植株生长情况进行追肥。苗期视苗情适量追施氮肥,一般追施尿素2~3kg/667m2;坐果后是打瓜需水肥的临界期,应保证水肥的充足供应,一般追施磷酸二氢钾3~5kg/667m2,增强植株抗病性;果实成熟期应严格禁用氮肥。
6 病虫害防治
6.1疫霉病
疫霉病菌可侵染打瓜植株的根、茎、叶、果实,尤其以接近地表面的瓜株根茎部、土壤表面下10~30cm处的瓜主根和靠近瓜沟沟壁的瓜侧根发病最重。此病主要发生于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通过合理灌水?中心,药剂防治?辅助手段进行防治。发病初期,可通过施肥罐随水滴施敌克松、甲霜灵锰锌等,每次滴0.2kg,7~10天滴一次,共滴2次。
6.2白粉病
白粉病可?害打瓜的叶、茎、蔓和果实。发病初期(6月下旬),可喷施12.5%敌力康1500倍液、40%杜邦福星5000倍液、戊唑醇1500倍液、已唑醇1000倍液,每次间隔7-10天,连续喷施2-3次。
6.3炭疽病
果实形成一些黑褐色斑块。主要发生于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发病初期,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施,每次间隔7天,连续喷施2~3次。
6.4红蜘蛛
主要有土耳其斯坦叶螨、截形叶螨。一是农业防治,彻底清除瓜田及其附近的杂草,作物收获后,清除残枝落叶,减少虫源,秋季深翻并冬灌,破坏其越冬场所;加强水肥管理,防止田间湿度过低。二是加强虫情调查,及时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三是药剂防治,喷施克螨特2000倍或尼索朗1500倍进行防治。
7 采收
打瓜成熟时,将瓜摘下,在瓜地晾晒3-5天,用打瓜机进行脱籽,及时将打瓜籽放在平坦场地铺开晾晒。